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平与正义在国际私法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着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对国际私法及国际私法学的演进发展过程作一番比较性回顾。笔者深切地感觉到有一种力量在坚待地推动这一部门法及其各种学说的进展。这种力量不是我们经常所指的物质性力量——物质经济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经济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两对矛盾运动,构成人类社会运动的中心内容。因此,法律——当然包括国际私法——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也只能从生产力与经济基础中寻求根因。然而,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特殊领域,并非完全由生产力或经济基础决定。有其  相似文献   

2.
后马克思主义宣称他们的理论内在于马克思主义的谱系学之中,但是,不遗余力地撕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叙事方式,使得他们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三个层面(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关系等理论其实无关,无可撼摇的法律理论根基与正当性基础荡然无存。由于后马克思主义撕裂并消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联,赋予法律"政治"本体论属性、把"话语"看成是"法律"生成的主要元素,同时认为"法律"是伴随人类永恒存在的社会事实等认知,严重腐蚀了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根基,后马克思主义对"法"的主张与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及其法理脉络相去甚远,偏离多于继承。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人民司法制度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总结自己的经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理论是指导人民司法制度的重要理论之一。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任何社会形态都是以这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就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竖立起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性质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性质的上层建筑。但是,上层建筑并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始终的两对基本矛盾。现行的哲学教材在谈到这两对基本矛盾的关系时,只提到前一对矛盾决定后一对矛盾,后一对矛盾制约着前一对矛盾,而没有把这两对基本矛盾作为社会有机体内在的系统整体来加以说明。事实上,两对社会基本矛盾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只有从系统整体的意义上来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深入地认识人类社会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本文拟就此谈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5.
探讨法的继承性问题,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下列原理为根本出发点:法是一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而它对经济基础又有相对的独立性.马克思主义关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教导我们,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具有阶级性,都直接或间接地为该社会的统治阶级服务.斯大林同志曾指出:"只要上层建筑拒绝履行它替基础服务的作用,只要上层建筑从积极保卫自己基础的立场走到对自己基础漠不关心的立场,走到对各个阶级同等看待的立场,它就会丧失自己的本质,并终止其为上层建筑."法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表现上层  相似文献   

6.
《法学》1986,(7)
为了胜利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根本任务,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搞“四化”一定要有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搞社会主义建设,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法制作保障,就会受到干扰、破坏,甚至走到邪路上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能动地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方面,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并非只是消极地反映经济基础,它不仅作用于经济基础,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起巨大的作用,特别是上层建筑中的法律更是这样。与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相比,法律更能影响经济基础。这是社会的客观规律。当人们认识和利用这种客观规律。制订出反映经济发展要求的法律,就能够促进经济关系的发展。当前,在我国的改革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正在被新体制所代替。这种新旧体制的交替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内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说到底是一场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革命。既然是一场革命,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新思想和旧传统、旧习惯的矛盾和斗争,因而它不是一个早上、一纸命令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渐变的过程,要经过我们艰苦工作去完成的。经济、法制协调发展,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必经道路、必要步骤。它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保障经济体制改革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不仅要采取行政手段,而且还必须运用法律手段来调整改革中的种种矛盾,以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再从我国所有制结构上看,虽然仍然是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二种社会主义公有制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各种历史形态中存在的两对基本矛盾。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两对基本矛盾的研究,往往局限于第一性与第二性、决定作用和反作用这样一些议论上,对它们之间的联系探讨不多。譬如生产力究竟是怎样决定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又是怎样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都有待于深入研究。现就这两对社会基本矛  相似文献   

8.
经济基础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最基础要素,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及其它方面。作为上层建筑的宪法也必定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在各个政治社会中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的利益关系也各不相同,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宪法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但宪法本质却都是一样,即调整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人的根本的利益关系。由此宪法规定人的权利和自由以及国家政制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相似文献   

9.
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其工作成效的好坏将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影响生产力三个基本要素作用的发挥,进而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进展,顺应了党心民心,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随着一些"老虎"、"苍蝇"的纷纷落马,一些奇谈怪论沉渣泛起,其中就包括"反腐败阻碍经济的发展"、"反腐败影响社会的稳定"、"反腐败挫伤了干  相似文献   

10.
学一点社会发展史毛主席教导说:“列宁为什么说对资产阶级专政,这个问题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会变修正主义。要使全国知道。”为了搞清楚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当然必须认真学习马列和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著作,但也要了解一点社会发展史。“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社会发展史,是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揭示了社会的变化主要的是由于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的发展,在阶级社  相似文献   

11.
公平与效率: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关系和价值矛盾,它乃是社会基本矛盾的价值体现和反映.人类社会从实体上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其不断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演进;而从价值形态上看,人类社会则是由效率与公平的矛盾运动及其重新组合推动其递进发展,并使每一社会形态呈现出阶段性发展和演变.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关系和矛盾体现在我国社会有着深刻的经验和教训并亟待进行调整;而在社会上层建筑领域它就转换和体现为公正与效率的价值关系和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必须坚持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2.
大楠 《中国公证》2001,(1):26-27
一、市场经济与传统公证结构的改造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经济基础发生变化之后,上层建筑必须与之相适应.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公证组织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时代对司法的需求与市场经济时代对司法的需求完全不同。现代陌生人社会给传统的纠纷解决机制带来了严重的信息问题、裁判风险分担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司法正当性和效率性问题,因此,只有现代社会才需要复杂繁琐的现代程序制度和相应的程序正义观。中国快速的经济转轨和社会变迁内生出对现代程序制度的需求,但由于中西司法理念之间的矛盾使得现代程序正义观深入人心还有待时日。而在中国重构诉讼制度时如果注重发挥程序制度的信息功能,通过程序信息的发散彰显诉讼程序的正当性,那么就有利于建构人民对法治的信任。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两个经典论断,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内因决定事物性质的形式矛盾分析,进而论述法和法律是有着各自内涵和外延的概念;同时指出法律是法发展到国家阶段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正>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就其性质来说是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正如它们各自的名称所形象表述的那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上层建筑并不是消极地被决定,它一经产生,就对经济基础发生巨大的能动的反作用。法(包括法律制度和法律观点)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能动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对法的这种能动作用,如何正确认识和自觉运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6.
李斌  李丹 《法制与社会》2014,(1):173-174
从逻辑上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决定于经济基础;从历史上讲,意识形态从属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从属于意识,换句话讲就是,先有意识、社会意识,然后才有意识形态。但归根结底逻辑与历史是统一的,在此原则的指导下,本文试着从逻辑与历史这两个维度对意识形态这一重要社会事实的由来进行了简单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哲学家马克思曾经教诲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诚然,上层建筑服从于、服务于经济基础,法律法规作为国家统治的工具,无一例外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为了发展经济,顺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我国申请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配合这种变化,在更早的一段时间里,我国机关加紧了对法律法规的立、改、废工作. 在上述事例里,我们不难看出,上层建筑伴随着经济基础的调整而变化,然而,您知道当年我国专利制度的建立也是出于这个考虑吗?本期,国家专利局的第二任局长黄坤益将结合他本人的工作经历,和我们谈谈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18.
法制建设协调发展,最根本的就是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法制建设如何与经济基础的发展相协调的问题。在技术革命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来解决法制建设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不协调、不平衡,从而使法律对社会经济关系调整的功能达到最优化程度。本文拟从立法  相似文献   

19.
自从党的十五大正式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确立以来,理论界对如何在中国实现法治进行了大量探索,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如"法治自然演化论"和"法治推行论"等。本文认为,法治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推进法治进程仍应坚持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论,在大力引导和推行的同时,仍要夯实法治发展的经济基础。鉴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发展民营经济对促进我国法治进程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制保障于仁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极其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加强地方立法与监督工作,对于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顺利发展,将会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一、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