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公民对法律的信仰.一个社会,公民对法律的信仰程度如何,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民主、进步的程度如何.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的内在动力.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社会法律信仰的培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具有最高权威的"母法".树立真正的法律信仰,就应当首先培植宪法信仰.我们看到,虽然目前很多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宪法的尊严和不可侵犯性在多数人心中依然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2.
塑造全民的法律信仰是实现国家法治的必由之路。我国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本应该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司法适用性,而实践中却往往成为“空中楼阁”。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没有在全民中养成宪法信仰。因此,养成公民的宪法信仰极为重要。这一法律活动是信仰主体和信仰对象的互动过程,既要增强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权利观念,又要制订出良好的宪法。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依法治国是宪政的精髓.要实现宪政,不仅要有宪法,而且要把宪法付诸实施.针对我国当前宪政文化的缺失,法律信仰的缺乏和公民宪政意识相当薄弱的宪政文化建设的现状,可寻找构建本土的宪政文化,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培养公民宪政意识的完善措施.当人们具有坚定的法律信仰和较强的宪政意识的宪政文化已经构建,我国的宪政一定会实现.  相似文献   

4.
法律信仰是一个国家实现法治的精神支柱。当前,我国法律信仰的缺失已成为国家法制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我国法律信仰培植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信仰,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精神为底蕴,注重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育,维护法律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建设法治国家的成败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公民对法律信仰与否。法律信仰是民众生活和谐有序的重要基石,也是法治国家得以实现的关键。本文对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同时,对公民法律信仰的培育提出了几点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乡民对国家法律缺乏信仰,直接影响到法治建设的成败。法律信仰危机,是因为有限的法律认知、人治传统、法律制度、司法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培植法律信仰需要我们制定出完美的法律、一支合格的司法队伍及强化公民个体权利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冲突与整合:乡土社会视野下的法律信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离不开广大乡村地区的法制现代化。培植村民的法律信仰,在法治化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乡村日常生活中,人情、道德、习俗等信仰与法律信仰的冲突,对培植村民的法律信仰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合理地整合、消解这些信仰冲突,对培植村民的法律信仰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公民把法律信仰作为其内心理念的基础。法律信仰是法治的真正意蕴,是法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法治的内在驱动力,但是,我国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是缺乏法律信仰的,我国公民还没有建立起对法律的信仰,这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文就从法律信仰的基本理论入手,简要的阐述法律信仰的来源以及信仰与法律的关系,并就我国法律信仰的现状以及培养公民法律信仰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意义与作用开展论述。希望本文就法律信仰有关方面论述能为法律实现其在社会中的历史责任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宪法之信仰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伯尔曼先生的这句箴言同样适用于我国的法治建设。而对法律信仰的建构又应以宪法信仰的建构为首要任务。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不应忽视对宪法宗教性基础的挖掘与深思。宪法信仰与宗教信仰有独特的契合点。要建构宪法法之信仰必须确立宪法的权威,完善诉讼的仪式,增进宪法真善美的内容,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  相似文献   

10.
论现阶段国民法律信仰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迈向法治社会进程中,一个不言而喻的要件就是确立国民对法治这种治国方略的信任感;而法律能否成为信仰,能否得到全社会的普遍敬重和认同,则成为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法律信仰是无形的,但却是在真实地发挥作用的一种文化支撑点。无数事实证明了,当前公民对于法律的功能缺乏足够的信任,是我们实现法治目标进程中的重大障碍。因而,如何培育公民的法律信仰,是中国推行法治所必然要解决的问题。一 国民法律信仰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基于对法的现象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神圣的体验,是对法的社会功用的一种心悦诚服的…  相似文献   

11.
宪法必须被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信仰既是指一种对宪法的情感和态度,也是指践行宪法的行为,它是主客观方面的统一。宪法信仰是建设法治社会所不可缺少的,它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但在目前的中国,宪法信仰却是从上至下的普遍缺失。因此从培养公民的宪法信仰入手才能使中国走上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12.
公民是否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乃至法律信仰 ,历来是法治的重要实现条件。而其中宪法意识又是国民法律意识的核心部分 ,尤其是党政领导干部如何看待和认识宪法 ,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国民乃至整个国家的宪法态度。本文在大量问卷调查和统计的基础上 ,客观描述了我国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现状 ,分析了领导干部宪法意识的特点 ,对提高培养领导干部宪法意识的途径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公民是否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乃至法律信仰,历来是法治的重要实现条件。而党政领导干部如何看待和认识法律,对于法律所怀有的情感和心理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国民乃至整个国家的法律态度。本文在大量问卷调查和统计的基础上,客观描述了我国领导干部的法律情感现状,分析了领导干部法律心理的特点,对提高培养领导干部宪法意识的途径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法律援助制度是贯彻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宪法原则,保障公民享有公正法律保护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否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援助制度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法制是否健全,司法人权保障机制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尺,法律援助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着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法律信仰的科学界定是深入研究我国公民法律信仰问题的前提条件。法律信仰的界定必须从其科学定义和它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分析这两个维度展开。基于此,我们认为法律信仰就是指社会主体基于法律价值良好而对过法律生活的全身心认同。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极度信服,是法律意识的最高境界,是法律素质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法学课程的教学应当具备哪些品质,法学教育以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实现对学生培植法律信仰的终极目标,这是法学课堂教学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法学的课堂教学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如何让这门艺术展现出最迷人魅力,是每一个法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思索的.  相似文献   

17.
论法律信仰     
所谓法律信仰,一是指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的神圣情感;二是指法律信仰必须转化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对法律活动的积极参与.要形成法律信仰,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社会大众权利意识的强化;政府守法榜样的遵守;公民法律意识的培育.  相似文献   

18.
任何国家要生成法治的社会,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无论如何,法律被信仰应当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它是一个国家形成法治社会的精神基础。本文指出,制定法只有与一个国家的社会生活相契合,与一个国家的公民的道德价值相契合,法律才能获得公众的认同。而公众的认同,一方面会促进法治主体的整体性生成,另一方面还会涅出法治的土壤。只有这样,法律在运作中才会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人类才会免于沦为法条的奴隶。  相似文献   

19.
关于隐私权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私权是现代国际社会和各国宪法、法律广泛承认与保护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它也是公民享有的诸多民事权利中出现相对晚近的“权种”。尊重和维护公民个人的隐私权,减少民事主体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它有利于培植人的自律、自尊精神,有利于建立起一种宽...  相似文献   

20.
法律信仰作为对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水平和状况的综合性评价标准 ,在法治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通过对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的考察 ,却普遍存在着对法律的不信仰 ,文章认为其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法律从业人员对法律的不信任 ,所以首要的应就如何培养和提高法律从业人员的法律信仰出发 ,从而提高全体社会民众对法律的信仰。如此 ,才是建设和完善现代化法治社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