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精华,所谓“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是指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造的重要教学方法和原则。它的核心思想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反应教育规律的一条普遍适应的教育原则,不仅适用于智育,而且适用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常规教育教学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文化和业务技术培养中的因材施教,而忽视在学生思想政治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及德育方法单一的现象依然存在。表现在学校缺乏与素质教育相配套的综合评价体系,考试分数仍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德育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时有脱节,工作创新跟不上时代步伐,不能抓住学生的聚焦点,引不起学生共鸣,使学生难以信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德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语文是承担学校德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4.
“任务驱动”型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调动学生探索、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思想和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5.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在学校。"学校教育之主战场在课堂。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必须而且能够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一、专业教学中的德育专业课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用较少的精力,顺利获得人类千百年积累而成的科学知识和技能。那么,在不影响上述智育目标的同时,专业课教学还存不存在德育目标?怎样看待专业课中的德育教学呢?(一)专业教学必须坚持德育首位。教书和育人,是人民教师的两大职责。教书是做"经师",完成智育任务;育人是做"人师",完成德育任务。古今教育家无不德智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高校德育环境日益复杂.作为高校德育对象的大学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给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德育人人有责,而提高教师素质则是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关键。一、教师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及其意义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它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性质和办学方向.对学校其他教育起着定向、驱动和保障的作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品德,道德目的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大学阶段正值青年学生思想、知识、心理等方面日趋成熟,对人际关系的感受力日益增强的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想政冶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成效取决于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8.
小学德育课程是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新课改对德育课程进行了大面积“手术”,力求使德育工作更具有贴近性、针对性、实效性。如何适应新课改要求.让德育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吸引学生,取得实效,是当前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宜昌市实验小学以敏锐的眼光.瞄准这个新课题,大胆实践.开拓创新。开展了“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成效.本期特别推出该校初步的研究成果.以盼对各校有所启迪..同时欢迎广大读就此怍深^的探讨.并及时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相似文献   

9.
苏红庆 《世纪桥》2008,(2):140-141
思想政治教学的任务、内容特点以及教育对象情感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课必须实施情感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实施有效的情感教学,就要从情感教学的原则着眼,不但要挖掘教材情感,了解学生情感需求,抓好备课环节;而且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调控情绪,恰当运用语言和表情,把积极情感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同时,还要热爱学生,主动的进行师生角色转换,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情感教育延伸到课堂以外。  相似文献   

10.
张颖 《学习月刊》2011,(20):43-44
近代学者王国维治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涉猎广泛.而且开拓了众多的学科范畴.在中国学术史上堪称开创型大师。比如王国维关于教育宗旨的论述.即“使人成为完全之人物”。该论述在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必须包括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王国维能在学术研究上达到如此广泛而高深的造诣.  相似文献   

11.
改进思政课教学 提高德育实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作为学校德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课,要完成《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所规定的“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的任务,就必须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  相似文献   

1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本文从多个层面探讨了“发展性”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理论依据,归纳了其内涵,阐释了其基本特征。作者借鉴了其它学科的理论成果,呼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发展性”理念,为德育实践中达到预期的效果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长期的应试教育 ,造成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往往只注意向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 ,并千方百计培养和提高他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与素质 ,以应付考试。一部分语文教师是班主任 ,也不注意把课堂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 ,忽视了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乃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作用。如果把课堂与学科教学割裂开来 ,违背了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原则 ,整个语文教学就会只强调突出语文的“工具性” ,而阉割了语文的“人文性”。这样一来 ,必然会人为地拉大智育与德育之间的距离 ,曲解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含义和内容。作为一名语…  相似文献   

14.
周紫阳 《学习月刊》2014,(14):78-79
一、启发式教学的概念启发式教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在东方起源于孔子。在教学方法上,孔子主张应该采用启发式的方法对学生加以教导。而他的这一思想被后世加以发扬。宋代的朱熹、清代学者王夫之、近现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著名教育家杨贤江等都是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倡导者。西方启发式教学思想.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他认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助产”、“产婆”。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要更加重视德育,这是由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性质、特点和任务决定的。在德育和智育的关系上,要更加重视德育,是新世纪教育战线一个十分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石裕东 《学习月刊》2010,(2):108-108
长期以来.为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性”(针对性、实效性)、“两力”(吸引力、感染力),不少学者、专家和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多个角度进行改革与探索,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笔者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在《基础》课的教学中采用“师生换位教学法”.由学生来承担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备课、讲课和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由学生来担当.  相似文献   

17.
一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教师教得辛辛苦苦,学生或充耳不闻,或不能很好体会教师的教学意图,教学过程不理想。其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18.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渠道。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根据当前高中学生思想状况及其形成原因,用德育文化教学的师生融合理念,以推进学校德育教学和整个社会德育的健康发展,这是研究当前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德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在于能为高校德育工作改革和探索提供新的启迪。毛泽东德育思想的精髓在于主张在劳动和教育的结合中培养集体主义观念。这一思想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德育思想对于高校德育工作主体性的进一步确立,方向性的进一步明确具有具体指导重要,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张淇 《世纪桥》2023,(8):41-43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理论支撑,是完善中国法学教育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法学高等教育中,存在新兴学科培育乏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渗透不足、对“德育”关注不够的问题,使得课程设置无法适应实际需要,无法培育富有社会责任心、人文情感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基于此,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重视对新兴法学学科的教育建设,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贯彻“德育”与“法培”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现依法治国的需要,更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