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2022年,由于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新冠疫情持续肆虐,乌克兰危机升级,东盟面临一系列内外风险和挑战。东盟轮值主席国柬埔寨以“东盟:共同应对挑战”为主题,以推动政治安全、经济和社会文化三大共同体建设为核心事项,继续致力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构建以人为本、共同发展的东盟共同体,维护东盟统一性和“中心性”。这一年,东盟多次派特使访问缅甸,积极推动缅甸和平进程。原则上同意接纳东帝汶成为第11个东盟成员国,实现东盟扩容。经济上基本克服疫情影响,重视旅游业和数字经济发展潜力,加强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努力促进经济全面复苏。对外关系上积极应对大国博弈,进一步巩固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交流等各领域合作,将东盟与美国、印度的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加强成员国与外部合作伙伴之间的联系,努力构建以东盟为中心的外交网络。展望2023年,东盟轮值主席国印度尼西亚将以“东盟事务:增长的中心”为主题,聚焦东盟内部事务及经济增长中心两大方面,加强东盟能力和有效性、维护东盟的团结及东盟中心地位,促进东盟经济发展。东盟将共同应对国际形势中的机遇和挑战,推动东盟共同体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升东...  相似文献   

2.
今年10月23日,东盟第15届峰会在泰国华欣举行。东盟继2007年制定《东盟宪章》、2008年公布“东盟经济共同蓝图”、2009年3月出台“政治一安全共同体蓝图”和“社会一文化共同体蓝图”后,再次出台多项整合措施,但诸多迹象显示其困难增多,一体化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东盟经济共同体与"一带一路"的对接和合作,认为伴随着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东盟经济共同体与"一带一路"倡议可逐步实现相互对接,并将取得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的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4.
当今,东盟正处于采取措施进行区域整合(含内部和外部整合)的十字路口。这从近来颁布的《万象行动计划(2004)》和第二届《巴厘宣言(2003)》提出“东盟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和“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概念可以明显看出。这是互相促进、共同创建“在整合、协调、互爱中共同繁荣、生死与共的亚洲共同体”的具体行动。最近,《东盟观察(2020)》提出建立一个和平、稳定和发达的东盟的构想。然而,2005年在新加坡举行的“东盟人领导论坛”指出了东盟共同体内的先天不足:要真正实现共同体的进步,需要人们具有长期不懈、坚定不移的政治意识和参与…  相似文献   

5.
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问题与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到10年前启动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已不适应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的要求,中国提出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升级版"有利于提升中国—东盟的双边经济与政治关系,并为RCEP谈判和地区经济一体化奠定基础。"升级版"谈判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东盟全身心建设东盟共同体影响对"升级版"的投入;个别东盟国家担心进一步开放给本国产业带来冲击;地区形势不确定性增强;来自中国的谈判难度在增大。在中国与东盟经济都面临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升级版"建设要以投资来驱动中国与东盟的全方位合作,借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突破在基础设施、跨国金融和海洋合作等方面的升级瓶颈,共同打造好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旗舰"工程。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国家联盟(以下简称东盟)成立于1967年8月8日,旨在促进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加强互助合作,保卫和促进本地区和平与稳定,2012年正好是东盟成立45周年. 多年来,东盟历经各种挑战和考验.由于东盟各成员国间在紧密合作的同时加强对外合作,使得东盟克服了各种挑战.现今,东盟已经成长为一个相当强大的区域性组织,东盟致力于在2015年建成三大支柱的东盟共同体,即:政治—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社会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东盟经济共同体——其概念、成本和利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东盟经济共同体设想是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在2002年举行的东盟首脑会议上提出的。这是一个广域的经济共同体设想,但东盟各加盟国能否接受,还要看地区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强时,各国如何判断该共同体所带来的利益和成本、收益和痛苦的程度。该设想的要点是加强东盟的经济一体化。从这种意义上看,应该说处于根据1992年的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这一历史性决定而着手的东盟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延长线上。但是,要在2020年之前实现建立东盟经济共同体这一设想,就必须详细地描绘全面的经济蓝图。作为其最终目的的经济共同体必定会成为超越通过A…  相似文献   

8.
2010年东南亚地区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特点可以概括为“政治上喜忧参半,经济上整体上扬,区域合作缓慢推进”。总体上讲,除泰国外,东南亚地区各国基本上都保持了政治社会的稳定;尽管挑战明显增加,但东盟共同体建设以及由东盟主导的东亚合作仍然缓慢推进;东盟国家整体实现恢复性增长,东南亚成为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9.
2015年年底,东盟将正式宣布建成东盟共同体,这标志着东盟国家将迈进共同体时代。在迈进共同体时代前夕,东盟经济发展引人关注。2014年,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形势下,东盟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普遍减缓,各国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区域经济一体化取得新进展。2015年,东盟仍将是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东盟共同体建设也将进入最后阶段。  相似文献   

10.
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有力地促进了双边贸易与经济合作,中国—东盟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把这个新阶段叫“后自由贸易区时代”,并不是说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已经完全实现了自由化,已经没有了任何贸易壁垒和障碍,而是指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目标,也就是说,今后,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应该向更高的目标和方向迈进,而不要停留在自由贸易阶段.随着中国—东盟经济关系的深化,区域一体化的程度也必将得到提升,建立经济共同体是区域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中国与东盟之间唯一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区域,连接着中国和东盟两个市场,区位优势非常明显。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东盟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加强,东盟区域内直接投资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在东盟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东盟区域内直接投资流动的一些基本特征包括流量规模特征、国别分布特征和行业分布特征,并对其作出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3.
由10个中小国家组成的东盟,无论从其国土面积,人口数量还是从经济、贸易规模来看,作为一个整体已相当于一个重要的大国,成为亚太地区的一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浪潮不断高涨的今天,东盟迎来了成立40年。回眸东盟成立的历史,它的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在关注它的昨天和今天的同时,这里笔者也试图对今后10多年的东盟作一前瞻,尤其是它的一体化进程、经济发展及其与中国关系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不断深化全面合作,不仅加速了友好关系的发展,极大地改善我国周边国际环境,而且对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也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首先简述中国与东盟及其成员关系的现状,然后指出目前在发展双边关系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探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合作关系发展的前景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11年,面对全球众多不确定因素及挑战,东盟继续推进共同体建设,扩大与对话伙伴的合作,坚持在地区合作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东盟。2012年东盟将继续推进一体化进程,缩小成员国间的发展差距,加快互联互通建设,扩大和深化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16.
2012年,东盟各国政局总体稳定,经济平稳增长,缅甸进一步融入东盟大家庭,成员国在各领域加强合作,加快推进东盟共同体进程。在区域合作中,东盟坚持大国平衡外交政策和东盟的主导地位,但在南海问题上东盟的协商一致原则受到挑战。展望2013年,东盟将继续有效执行各项一体化计划,缩小成员国发展差距,扩大区域合作,以便于2015年建成东盟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经济外交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中国与东盟共同获取"正和"经济利益、化解地区内矛盾的一种新途径。本文从中国对东盟经济外交的实践着手,分析其对提升区域合作层次、构建中国和谐周边的作用,并探索性地指出中国在对东盟实施经济外交过程中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伍梅 《东南亚纵横》2010,(11):70-73
区域经济合作,必然要求区域人才交流与合作开发。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等区域经济合作的"桥头堡"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如何加强与东盟各国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开发是当前广西人才开发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本文试分析广西与东盟各国人才交流与合作开发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从而提出进一步加强广西与东盟各国人才交流与合作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东盟宪章及经济共同体蓝图的实施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和运行,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关系踏上新台阶。其进一步发展有赖于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战略引导。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演进趋势,提出了中国一东盟经济一体化战略框架。其基本思路是在合作方向与发展目标指引下,采取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多路径展开全面合作,构建一系列战略支撑,最终推动中国与东盟建成关税同盟乃至共同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