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霞飞 《党史文苑》2012,(23):9-14
新中国刚刚建立时,我国社会正处于过渡时期,党和政府还来不及制定宪法。当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但毛泽东却一直在考虑国家制定宪法这样一件大事。按照他的设想,新中国制定宪法,要有三年准备期。中央是同意毛泽东这个意见的。1952年10月,三年准备期已到,毛泽东立即把制定宪法的事提上中央议事日程。根据他的建议,1952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  相似文献   

2.
穆兆勇 《党史博览》2003,(10):46-50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从党的主席到一般老百姓都要按照它做,将来我不当国家主席了,谁当也要按照它做,这个规矩要立好。”1953年12月27日晚,一趟专列载着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毛泽东,悄然驶出北京站,向南疾驰而去。专列的目的地是风景宜人的杭州。这是建国后毛泽东第一次到杭州。他到杭州是进行一项重要的工作——起草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事情还得从新中国成立时说起。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的条件,因此实施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由《共同纲…  相似文献   

3.
正说起一代伟人毛泽东与图书馆的情缘,我们不得不从他求学和革命活动的轨迹开始说起。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有5个对他人生发展影响极大的半年:1910秋到1911年春在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的半年;1911年春到秋在湘乡驻省中学读书的半年;1911年秋到1912年春在长沙新军当兵的  相似文献   

4.
王祖强 《党的文献》2012,(5):116-118
毛泽东一生曾53次到过浙江,对杭州尤其关注和喜爱。新中国成立后,杭州是他外出视察到得最多的地方之一。他于繁忙的工作之余,在杭州留下多首脍炙人I:2的诗篇佳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的《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是收录毛泽东诗词最多的权威版本,其中就有八首在杭州写就的诗词。  相似文献   

5.
一代伟人毛泽东对新中国的法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堪称我们今天“法治中国”的历史奠基人.他在废除国民党旧法统的基础上,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立法运动,特别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为中国延续数千年的人治历史画上了句号,开启了新中国法制建设的新纪元. 1953年1月1日上午,毛泽东的警卫战士陈长江照常翻阅当天的《人民日报》.他看到当天出版的元旦社论里提到把“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列为1953年的三项伟大任务之一.而就在次年9月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近期,陈长江应笔者访问请求,再次将回忆的列车开往过去,为我们讲述那段值得纪念的永恒岁月.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部宪法是在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主持下完成的.这部宪法第一次用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本文试就毛泽东如何决策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始末作一番历史回顾.  相似文献   

7.
当新中国刚刚建立时,中国社会还处于过渡时期,来不及制定宪法。当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但毛泽东一直考虑制定宪法这样一件大事。按照他的设想,新中国制定宪法,要有三年的准备期,中央是同意毛泽东这个意见的。到1952年10月,三年准备期已到,毛泽东立即把制定宪法的事提上中央日程。根据他的建议,1952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12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通知》。通知中的主要内容就是毛泽东的判断和决定:三年准备期已经顺利完成,拟于1953年2月召开党的代表会议,研究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批准国家五年计划纲要,修改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新的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机构。就在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机构面临变化时,发生了高岗、饶漱石事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未能按时在1953年2月召开,但是,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虽然没能按时召开,但制定宪法的准备工作没有停止,一直在进行着,而且,毛泽东决定,自己亲自挂帅抓这件国家大事。  相似文献   

8.
《湘潮》2016,(9)
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又被称为"五四宪法"),是在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下制定完成的。毛泽东不仅亲自带班完成了宪法草案的写作,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对于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和思考,寓于宪法蓝图,从而使全国人民有了一个共同的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9.
正毛泽东这一次集中读书的时间是从1959年12月10日起到1960年2月9日结束,历时两个月。主要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下册,即社会主义部分。此后,毛泽东再没有过这样的读书活动。可以说,这是毛泽东"空前绝后"的一次读书活动,因此,十分特殊。"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毛泽东为什么要在那个时间组织那样一次读书活动?为什么专门读那本书?这还要从1958年说  相似文献   

10.
井冈山大井村毛泽东旧居门前,有一块大石头,当年毛泽东经常坐在石头上读书、看报、批阅文件、思考中国革命的命运和前程。如今人们亲切地称这块石头为"读书石"。毛泽东酷爱读书,可以说,凡是他生活、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都有他读书学习的生动故事。在井冈山时期,他随身带着可以装"文房四宝"的土布口袋,每到一处总是先摆好笔墨纸砚,以便随时学习、工作和写作。长征路上,有时患病躺在担架上,或骑在马背上,他仍然坚持读马列的书,自嘲地说自己是"马背上的马列主义"。毛泽东为我们树起一座读书的丰碑,"读书石"具有永远的昭示作用。读书无需太多投入,  相似文献   

11.
曾宪凯 《党史纵览》2003,(10):40-42
(一)朱德与西湖诗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不顾年事已高,13次到浙江视察,深入到农村、工厂、学校,了解社会生活和生产情况,指导工作。在杭州工作生活的日子里,他白天或到工厂学校视察,或下农村了解情况情况,或登高望远浏览西子胜景,晚上或给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写信,或赋诗抒怀……西子湖畔留下了他闪光的足迹。  相似文献   

12.
《湘潮》2015,(2)
<正>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提出了要让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如果没有制度的力量,不把规矩立好,经济再强大也会被打败。在毛泽东的力主下,1953年1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0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并成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宪法起草委员会。为了起草好这部宪法,毛泽东倾注了很多心力。1953年12月27日,毛泽东带着宪法起草小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是喜爱读书的典范。我们不仅可以从毛泽东等相关著作的论述中看出毛泽东喜爱读书,而且可以从他在许多场合和不同人谈到关于读书的言谈中,看出他真正将读书当做自己的一种生活常态、工作责任和精神追求。毛泽东秉承终身学习、至死方休的读书精神,坚持心无旁骛、孜孜不倦的读书态度,展示博览群书、有所侧重的读书方法,践行自学为主、学以致用的读书理念,树立批判存疑、修己达人的读书意识。这些都是我们当今的全民阅读值得仿效的。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同志从青少年时代起就酷爱读书,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一生读过数万册的书刊。毛泽东逝世以后,我们将他生前读过的书和他老人家住地的存书进行了登记和统计,合计书刊有近10万册。这还没有把在革命战争年代遗失了的藏书计算在内。纵观毛泽东一生的读书生活,我们有以下两点启示。  相似文献   

15.
黄禹康 《世纪桥》2005,(7):22-26
翻开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档案史册,曾载有他与校长张干的一段不愉快的往事。但在半个多世纪的交往中,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他的校长张干执著教育的精神给予了深情的关注,留下了一些罕为世人知晓的轶闻。  相似文献   

16.
正我在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前后,负责和分管档案工作有18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档案工作经历了一些值得回忆的往事,其中最难忘的是组织参与毛泽东同志藏书和文稿整理保管工作。通过这项工作,我进一步加深了对毛泽东同志思想理论、丰功伟绩和领袖风范的敬仰之情,受到了一次终生受益的教育。(一)毛泽东同志一生酷爱读书。青年时代,他就孜孜不倦,博览群书。革命战争年代,尽管戎马倥偬,但他总是千方百计搜集各种书籍报刊来阅读。新中国成立后,他有了更好的条件可以  相似文献   

17.
我是毛泽东主席晚年的图书管理员,主要负责毛主席的读书和住地书房存书的管理等服务工作。毛泽东同志从青少年时代起就酷爱读书。他老人家逝世以后,我们将他生前读过的书和他住地书房的存书进行了登记和统计,合计有近10万册。这还不算在革命战争年代遗失了的藏书。毛主席一生与书为伴、勤奋刻苦、学以致用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读书要下苦功夫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  相似文献   

18.
正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我国第35个教师节,也是毛泽东从教100周年。毛泽东一生的波澜壮阔,始自他的读书时光和教书岁月。虽然湖南一师毕业后他曾在北京大学担任过几个月的图书馆助理员,但毛泽东一直把他在长沙修业学校一年半的小学教师经历作为他人生中的第一份正式职业,之后又被聘为一师附小校长、历史教员和一师师范部国文教员,直到1922年夏担任中共湘区执行委员  相似文献   

19.
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的宪法,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毛泽东亲自带头起草了1954年宪法,了解此次起草的过程对研究毛泽东宪政思想和推进我国宪政建设进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陈晋 《党的文献》2015,(2):77-81
《毛泽东年谱(1949—1976)》全面地记述了毛泽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27年间的思想生平和业绩风范,为理解毛泽东与中国道路的关系提供了历史依据和学术支撑。这部年谱从三个方面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客观记录了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所有重大决策的来龙去脉;真实呈现了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经验;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是如何进行理论创造的。可以说,毛泽东那一代人的理论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作了理论准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对毛泽东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要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