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文章主要讨论了以下四个问题:一、在确定上市公司收购的概念时,必须将控制上市公司的目的作为其根本特证,以此而论,有些观点是不妥当的;二、我国《证券法》目前仅规定了强制收购制度,还应明文规定自愿收购制度;三、我国《证券法》应增加关于部分收购和股东撤回权的规定;四、收购者一旦选择要约收购,就应当排斥协议收购的可能性,这种立法限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敌意收购是一个学理概念,以上市公司收购制度为基础.上市公司收购依目标公司管理层与收购者的合作态度可分为友好收购与敌意收购.敌意收购必须采用要约收购或杠杆收购的方式,但这两种方式并不必然属于敌意收购,而征求委托书不是敌意收购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证券法》的有关规定,对我国上市公司收购概念、自愿要约收购、部分收购和股东撤回权、要约收购和协议收购的关系等问题的有关观点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简要评述并提出了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我国管理层收购现象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上非流通股股权转让的火暴 ,管理层作为我国企业并购的一种新形式 ,开始走上前台。但我国的管理层收购与西方的典型的管理层收购在运作方式和形成背景上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而且在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令人关注的问题。对此 ,我们应当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方可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规制  相似文献   

5.
论要约收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约收购是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的重要方式。我国的法律对要约收购作了一些规定 ,但存在许多缺陷 ,需要进一步完善。重建强制要约收购 ,设立自愿要约收购 ,规制收购后续行为 ,是健全要约收购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对外资对中国上市公河股权收购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并介绍跨国并购(含对上市公司股权收购)的发展情况;然后回顾了有关外资对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收购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发展,并对股权协议转让、定向增发B股、间接收购、中外合资四种实践中主要的股权收购方式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述;最后对外资收购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所可能带来的国有股权转让和垄断两个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我国要约收购制度研判与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约收购作为一种高度市场化的上市公司收购制度 ,在我国不仅已经确立而且还有了三起实例 ,因而有必要对其加以评判与研究 ,从而为该制度及其实施监管的完善作理论准备。我国要约收购实践中 ,在收购主体、价格形成机制、信息披露等许多方面都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都有待完善。强制要约收购制度的实施也出现了流于形式的问题 ,如何取舍或完善该制度 ,也需要加强研究。在如何使要约收购成为一项真正市场化的选择方面 ,也需要探讨。  相似文献   

8.
管理层收购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目前尚无专门规范管理层收购的法律,完全意义上的管理层收购的合法性还不能确定.我国管理层收购大量涉及国有资产,其实质是对国有资产的一种处置手段和对经营者持股的一种深化.目前,在这种收购方式缺乏应有法律规范的情况下,如何有效规制管理层收购行为,保护国有资产,无疑值得深思.作者对我国MBO收购方式中存在问题根源的一些思考,并从法律角度对完善我国管理层收购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上市公司收购中 ,中小股东的利益处于极不稳定的高风险状态。为加强对其利益的保护 ,我国引入了源于英美法的强制要约收购制度 ,并在新出台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中对该制度在我国的适用进行了进一步完善。理论界对其价值一直存有争议 ,而引入该制度对于强化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0.
要约收购是上市公司收购的方式之一,虽然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还不具备采用要约收购的条件,但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角度,对持股达到法定比例的投资者强制以要约收购义务是有必要的。而在要约收购制度设计中,信息披露成为当然的核心内容,它为维护中小投资者平等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企业并购.是改革开放以后一个新兴的名词.它是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isition)的合称。在西方国家.两者惯于联合用为一个专业术语——1merger and acquisition.可缩写为M&A。就其实质和目的而言,兼并与收购均为通过拥有其他企业的资产达到对这些企业的控制的方式。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兼并是一种更加彻底的收购方式.故在经济学上又被称为整体收购或完全收购.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的确切内涵仍有学理解读的必要。收购主体不应作狭隘理解,应包括法人、自然人及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收购客体为已发行股份。我国许多学者将“以控制上市公司为目的”作为上市公司收购的主观要素,此说实际上排除了已取得相对控股地位甚至绝对控股地位的控股股东所发动的收购行为,因而不妥。将“通过证券交易场所”作为收购要素,也是一种误解。但就目前政策而言,上市公司收购仍然具有场所要素。  相似文献   

13.
我国《证券法》第78条规定 ,“上市公司收购可以采取要约收购或者协议收购的方式。”但是对于要约收购 ,我国尚无一适例发生 ,探讨要约收购的有关法律问题 ,对于进一步理解我国《证券法》的有关规定和指导今后上市公司收购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通过有关概念和制度的分析 ,提供一些思路。一、收购要约(Tenderoffer)的定义收购是投资者公开收购股份有限公司已经依法发行上市的股份 ,以达到对该股份有限公司控投或者兼并目的的行为。收购的方式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我国《证券法》分为协议收购和要约收…  相似文献   

14.
上市公司要约收购是现代证券市场和公司制度中普遍的、有效的公司重组方式。要约收购有利于追求经济上的效率和实现法律上的公平。我国应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完善相应的配套实施细则 ,为我国证券市场上的要约收购活动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5.
股权分置改革意义重大 股权分置是指我国资本市场因制度性约束在A股市场形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股票,即非流通股和流通股。非流通股是上市公司公开发行前股东所持股份,只能通过协议等方式进行转让,不能上市交易;流通股是社会公众购买的公开发行股票,可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这就形成了事实上的不同股、不同价的市场制度和结构缺陷。至2004年底,我国沪深两个交易所上市公司1358户(不含纯B股公司),总股本7149亿股,其中非流通股4543亿股,占总股本的64%,社会流通股2606亿股,占总股本的36%,  相似文献   

16.
马磊 《工会论坛》2005,11(6):78-79
本文探讨了美国、英国等国家与地区公司治理与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的不同模式;比较分析了公司治理中信息披露的监管方式;公司治理中关联交易的监管方式;公司收购过程的监管方式,阐述了我国公司治理、证券监管可能借鉴的经验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控制权交易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改善公司治理,而收购和反收购立法对于控制权交易市场的形成和活跃具有重要意义。反收购措施使控制权交易难度加大,其价值受到学者的质疑。西方发达国家有关反收购的立法和审判实践形成了美式的管理层决定主义和欧洲的股东大会决定主义两种模式,对其借鉴分析有助于完善我国收购与反收购立法。  相似文献   

18.
起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简称MBO),作为一种解决企业激励和约束机制的金融工具,近年来在我国资本市场上掀起了一轮高潮。本文在分析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内涵和我国目前进行的MBO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实施MBO时需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公司收购法律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 ,公司收购法律制度的研究成为一个热门的探讨话题。本文旨在就公司收购的概念意义及基本类型、我国公司收购的问题、现状及立法建议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作为刚刚步入市场经济的国家 ,公司收购的出现喜忧参半 ,我们必须保持冷静的态度 ,加快建立健全公司收购的立法。  相似文献   

20.
朱钧 《工会论坛》2004,10(2):67-68
管理层收购的三大误区严重阻碍着管理层收购这种企业治理方式在中国的规范发展。从管理层收购的科学认识上、观念、思维和利益上以及规范化管理上能够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层收购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