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扈海鹂 《唯实》2009,(7):75-80
由于乡村社会被嵌入了工业化、市场化的轨道中,中国乡村建设中的“秩序”与“乡村文化”建构问题重新被提出来。中国已经步入了“利益时代”,让农民合理得到“秩序”中的公共资源,是对社会秩序设置的挑战。支撑“秩序”的乡村文化也面临新的建构。它应该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再认同,包括对以制度公正、公民尊重为基础的公民文化的认同,包括对以差异性为基础的乡村社会多样性发展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秩序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但目前我国的信用秩序不容乐观。信用秩序失衡有多方面表现,形成的原因主要来自体制方面、制度方面和文化方面。为此,必须构建我国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和社会信用评级体系,在全国形成“信用就是生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公德。  相似文献   

3.
于混乱中开辟秩序是孟子政治哲学的重点关涉。孟子由良心本性的“恻隐之心”在人道的自然流转出发,确立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原则,继之将“义”的准则进行个体领域到公共领域的跨越,使得公共秩序的“义路”得以展开。最后以“规矩”喻制度,使用土地、财税和教育的多重保障,助力儒家秩序图景的实现。孟子在将“仁”、“义”与“规矩”进行多元统一的过程中,为秩序社会的达成构建起一条清晰的理论进路。通过对孟子的秩序之思内在机理的发掘并加以系统梳理,可为未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提供具有中国智慧的思想指引。  相似文献   

4.
治理民主作为一种复合式民主,其有效性是公民参与有序性的来源,而公民参与的有序性则是治理民主有效性的保障。民主与秩序是治理民主的理论内核,也是公民参与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遵循。  相似文献   

5.
秩序的差异--和谐社会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就是秩序的差异。在我国,“人民群众”内涵不断扩大,这是和谐社会能够实现的充分条件;我们的生活处境、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样式,这是和谐社会需要实现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使不同的生活方式能够同时并存,形成“秩序的差异”,这是和谐社会必须实现的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6.
社区治理的多中心秩序与制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社会的秩序分为单中心秩序和多中心秩序,前者是有指导的自上而下的社会秩序,后者是许多决策中心在一般规则体系中规制其相互关系的秩序。社区建设的发展、社区自治的推进取决于社区治理由行政单中心秩序向多中心秩序的“嬗变”。由公共责任理念引导、公共规则规制的社区多中心治理秩序,将是摆脱“公地困境”、激发社区治理中的多中心因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集体行动和社区善治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之后,世界格局处于变革转换之中,世界形势动荡不安,这与冷战时期美苏争霸无意中形成的“长和平”稳定形成了鲜明对比。事实上,冷战后形成了由美国一极主导的世界秩序,但是这种一极秩序是极不牢固的,受到了正在形成的多层次的多极秩序的挑战。这种多层次的多极秩序的形成要达到稳固的程度还有赖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和国际道德三个因素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政治生态价值秩序是系统化、整体化的政治价值观,决定着政治主体的政治参与、政治角色、政治态度、政治行为和政治选择。中国政治生态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政治文明标识,转型期以权力运行为核心的矛盾运动成为其基本演化动力。政治价值观及其价值秩序对于良好政治生态的建构具有决定意义,正确区分政治价值、政治价值观及其实现形式是构建合理政治生态价值秩序的前提。在政治生态价值秩序的建构中,效率与公平的平衡状态形构着民主的序位,多元社会和公共责任的选择界定着自由与和谐的维度和尺度,而公正、民主与法治在不同政治文化环境中的含义不同、实现形式迥异。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进程往往伴随着对乡村社会的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动员,并由此产生了如何在变革中的乡 村场域重建社会政治秩序的历史课题。20世纪之前的中国乡村社会主要处于由内生而致的权威及其执行者 的管治中;20世纪上半期国家政权日益深入乡村,村庄内生力量受打击但国家行政嵌入又无力维持秩序;新 中国建立后,国家行政权力全面渗透并控制乡村社会;20世纪后半期,随着农村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形成了"乡 政村治"的乡村秩序格局。当前,乡村秩序对"乡政村治"格局提出了新的挑战,国家行政力量退出乡村场域和 在村庄内生秩序主导下践行乡村自治模式已势在必然。  相似文献   

10.
舍勒的先天价值秩序概念是我们理解和阐释价值秩序的理论基础,也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文化价值秩序、共同体价值秩序、个体价值秩序等概念。舍勒认为价值秩序本质上是一种先天的价值高低关系。价值秩序具有先天性,无任何预设主体,不同于道德规范和道德律令。根据价值的载体以及价值性质来划分两种价值秩序,分别为"形式的秩序"和实质的秩序。价值秩序虽然是先天的,却可以被主体的情感体验结构把握和认识,现实的经验世界中会形成多元、多变甚至与先天价值秩序颠倒的价值排序。先天价值秩序概念具有奠定价值秩序的基础、凸显重建新的价值秩序的理论诉求、开启价值秩序研究的问题域等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琛 《世纪桥》2011,(15):83-84
自发秩序原理是哈耶克学术研究的立论起点,从自发秩序出发,他论述了社会历史的演进过程,同时批判了"建构理性"而继承了"进化理性",确立了"有限理性"的知识观。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理论,对处于发展关键期的中国具有一定的理论参介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多中心秩序与社区治理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治理一直走不出自治不足的困境,原因就在于行政性的单一中心秩序。党领导下的社区多中心秩序构筑的多中心秩序是源于市场经济的多中心秩序在社区的延伸和扩展。社区多中心秩序的建立将促进居民互动和社区化,促进居民对社区事务的有序参与。社区党组织、自治组织、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将是多中心秩序的主要构建者,法律则是维系多中心秩序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政治稳定问题与中国政治秩序的基本性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治稳定的实质是政治秩序的存在与有效实施。政治秩序即为社会所公认的、能够产生出具有实际政治效能与合法性的政治权力的规则和制度。政治秩序能否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的稳定,最终取决于其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代中国的政治秩序是基于“共产党的领导”的政治原则而形成的政治规则与政治制度。这一政治秩序符合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构成中国政治稳定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杨力 《唯实》2005,(11):40-43
民间社团组织的兴起,是国家与社会界限模糊、交叉渗透,以及权力与权利良性互动、平衡合作的产物和结果。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国家与社会、权力和权利关系,对现代法律秩序生长产生了重大影响。经过对自由主义和福利主义两种法律秩序的整合,“回应型”法律秩序兼具了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而民间社团组织在一定意义上恰恰反映了这种反思理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熊铭 《求实》2001,(9):35-37
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共同配合 ,形成合力 ,才能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在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形成“小政府、大社会”、“政企分开、政社分开”格局和民间组织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 ,分析研究民间组织与市场经济的有机联系和发挥民间组织在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的作用 ,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王超 《世纪桥》2007,(4):9-9,13
和谐是一种无比美好的秩序,古今中外都将和谐与秩序、美联系在一起,和谐的秩序美在于社会的稳定性、可持续性、法治化和社会安宁,是古典美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实践。  相似文献   

17.
公民意识的自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涌 《理论学刊》2003,1(5):122-124
公民是现代社会里特有的概念 ,是政治和法律概念的统一体。在现代社会里 ,人们缺损“人”的社会意识 ,更多具有的是“人”的自然意识 ,即公民意识缺损 ,反映了公民对国家政治改革的淡薄性。而要建立现代社会制度 ,确立法治的政治体制 ,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等 ,如果没有公民意识的确立 ,所谓的现代社会制度也只能是一种不健全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转型期NPO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都与我国行政单中心治理的缺陷有关。引进现代公司治理理念,完善法人自主治理,健全政府治理机制,推动独立部门、公民个人、舆论界以及党组织等利益相关者多中心协同治理,促进非营利组织善治,将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强化非营利组织治理、构建非营利秩序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19.
伦理秩序,客观存在。在我国,社会主义伦理秩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对伦理秩序的认识 伦理是人伦之理,是道德哲学。伦理秩序是多数人认同并尊崇的主流价值规范。伦理秩序,古今中外原本有之,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注视它、重视它。  相似文献   

20.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人们开始探讨建立一个新的全球治理体系,进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秩序”。这个新世界秩序首先体现在“一个中心”的削弱或衰退,并在经济模式和文化价值体系上呈现多样性。在这个充满多样性的多中心的新世界秩序中,占主导性的发展趋势是兼容、融合和趋同,即各种价值观、模式、区域在竞争中相互学习,相互兼容,而不是消灭对方。相应地,中国社会科学需要走向世界,挣脱地方性知识的特殊性关切,形成具有普遍性的理论或增强理论的世界普遍性,从而与世界进行实质性的对话,进而影响世界进程和世界秩序的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