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青 《廉政瞭望》2009,(10):54-55
袁菊英是一位英雄的母亲,儿子李明因见义勇为英勇牺牲。后来,一位名叫叶刚的少年找上门来,要无偿地帮助她照顾因丧子过度悲痛而常年瘫痪在床的丈夫。善良的英雄母亲对此信以为真,留下了他并认其做义子。但谁能想到,叶刚“认母”的背后,竟然有着难以告人的动机……  相似文献   

2.
散步     
莫怀戚 《党课》2014,(24):124-124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相似文献   

3.
母亲今年春节后不久就迈入76岁的门坎了。知道她老人家不爱兴师动众搞生日庆宴.遂问她有何心愿,母亲笑笑说:“最近老梦见磁器口.你姐弟几个谁有空就陪我到磁器口转转吧。”  相似文献   

4.
陈瑞生 《湘潮》2010,(8):24-27
<正>在我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彭儒给了我无穷的精神鼓舞和鞭策,她那慈祥的母爱也给了我无限的温暖和幸福。虽然我已古稀之年,但母亲那丝丝不断的舐犊之情,仍然一如既往地温暖着我。她的爱,犹如她的血液一样,永远在我的血脉中流淌。母亲渐渐地老了,但她永远像一  相似文献   

5.
窗前的母亲     
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楼层高、楼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着碰着就  相似文献   

6.
我母亲张朴,今年84岁,出生于豫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是1948年参军、1949年入党的老革命、老党员。她参军后,在部队医院当护士,工作认真负责,为人忠厚善良,特别吃苦耐劳,一直是深受官兵爱戴的功臣标兵。1955年部队大裁军时,母亲流着眼泪恋恋不舍地转业到地方做人事和档案工作,但无论随着我父亲的工作调动走到哪里,在什么单位工作,她都是被人称道的先进模范。  相似文献   

7.
自从我们兄妹四人参加工作后,每年都要给母亲过生日。尽管母亲总说:“过一次老一岁,还是不过了。”可是,每次母亲生日前,我们总会相互打电话,悄悄地商量着订哪个饭店,送什么礼物,不动声色地准备着,忙碌着,希望在母亲生日这天.能带给她一份惊喜和幸福。  相似文献   

8.
母亲在,是子女的幸福母亲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过来,语速很慢,含混不清,仿佛远隔着万水千山。我的话,她似乎听不见,最近经常是这样。母亲在电话里对我说:"我老了,耳朵有点聋了。"我为此焦灼不安,在网上搜索助听器,挑选了一款最好的。我想让母亲尽快用上助听器,希望她能恢复听力。母亲今年98岁,我每天晚上和她通电话,20多年没有中断过。不管我走到哪里,哪怕到地球的另一边,也要算准时差,在北京时间晚上9点半给母亲打电话。  相似文献   

9.
从母亲住进我们医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业了。曾经有那么多的患者能在我的手上康复,母亲的病,却让我无能为力。面对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除了强颜欢笑地安慰着她,就只能偷偷躲到某个角落里抹眼泪。那个时候,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  相似文献   

10.
唠叨咏叹调     
伟大而神圣的母亲节这一天,离家在外的我,不禁倍加思念母亲,更思念母亲的“唠叨”,她“唠叨”的余音似乎老在我耳边萦绕,久久不肯消失。  相似文献   

11.
大姐     
母亲最讨厌的人是大姐。 大姐长我20岁。她聪明伶俐,能说会道,有一样,就是倔犟。她爱和母亲唱对台戏,母亲让她往东,她偏往西,常常气得母亲抹眼泪。也许是基于这个缘故,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冬日,母亲便把20岁的大姐嫁了出去。  相似文献   

12.
母亲真的老了,变得像孩子般缠人,每次去看她,总是眼泪汪汪地拽着你不让走,每次她打电话来,总是说:"芸儿,你什么回候回来?"且不说50多公里的路途,就是繁杂的工作也将我绕得分不开身去经常陪她,况且母亲不仅耳朵不好,还患上了老年痴呆症,每次她打电话,不是问你什时候回来,就是你等半天她不说一句话,或莫名其妙地说了句,就想听听你的声音。每次母亲来电话,我都要解释半天,可她仍  相似文献   

13.
我的母亲胡朋(1916-2004)是1938年参加抗日战争的革命老艺术家,她饰演的电影《白毛女》中大春妈、《槐树庄》女主角郭大娘、《回民支队》里绝食而死的马本斋母亲、《烈火中永生》中的双枪老太婆……在50岁以上的观众中是有口皆碑的。每年两次,我和姐姐都会随着耄耋老父一起去到母亲的墓地上扫墓,一次是在清明前后,视天气而定;另一次就是在12月28日母亲的忌日。  相似文献   

14.
卫志良 《党课》2008,(7):73-73
6月3日,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离休老干部、老党员史维兰的追悼会上,她的女儿郑重地将母亲临终前嘱托的1000元“特殊党费”交给街道党工委。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听说儿子要去一线救灾,身体已极度虚弱的老人坚定地对儿子说:“去吧,多为灾区人民做点事情,不要管我。”在老人生命垂危之际,家属们征求她的意见,是否叫儿子回来,她坚决地拒绝了,艰难地说:  相似文献   

15.
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她和母亲生活在上海的一条弄堂里。生活虽然艰辛,但母亲并未委屈孩子,也没有放松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她并不贪玩好动,也不在弄堂里打闹,爱静静地呆在家中的小屋翻翻书。好静的她被母亲送到少年宫艺术班学习舞蹈,每周她都得乘公交车赶很远的路去上课。虽然她对舞蹈的兴趣并不高,但她知道母亲是用省吃俭用的钱供她学习,因此学得还算认真努力。  相似文献   

16.
世界     
铁凝 《党课》2011,(20):125-127
即使在梦里,年轻的母亲也知道要过年了。 即使在梦里,年轻的母亲也知道她应该往旅行袋里装什么了——都是些过年的东西,她将要与她的婴儿同行,去与乡下的娘家团聚。  相似文献   

17.
父亲去得早,我从小就和母亲相依为命。转眼间,母亲老了,我也长大了。为了照顾母亲,我就在附近的一个煤厂打工,轮到自己休假,就回家陪陪老母亲。  相似文献   

18.
魏杭州 《党课》2012,(3):105-106
母亲生病了,弟弟打来电话说,母亲已不能下床,整日在床上躺着。放下电话,我马不停蹄地奔回家。病床上,母亲明显瘦了许多。看到我,她泪流满面。我安慰她好一阵子,她才逐渐平静下来,嘱咐我自己拿吃的,说赶了七八个小时的路一定饿坏了,并喊弟弟赶紧给我做饭……  相似文献   

19.
父亲去得早,我从小就和母亲相依为命。转眼间,母亲老了,我也长大了。为了照顾母亲,我就在附近的一个煤厂打工,轮到自己休假,就回家陪陪老母亲。  相似文献   

20.
小武  北春 《党员文摘》2008,(1):38-40
她是一个从来没见过自己亲生母亲的弃儿,却在丈夫死后独自赡养着三位母亲。同时,她还抚养一名弃婴上了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