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人常戒不要忘本.蜀民老祖宗是“开国何茫然”的蚕丛及鱼凫,后有“教民稼穑”的望帝杜宇及治水有功的鳖灵开明帝.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黄帝轩辕氏和炎帝神农氏被奉为华夏民族的始祖,既是血缘之脉,也是文化之宗,即汉文化肇始的代表人物.炎帝“始教天下种谷”,故号神农氏,黄帝使歧伯尝百草发明医药,又令苍颉取象鸟迹,创文字书契,或上栋下宇筑宫室,刳木为舟,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济交通而利天下.另有“构木为巢”的有巢氏,“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养牺牲以供庖厨”的伏羲氏等远古时期原始人类的代表,由于当时无文字记载,其活动情况或淹灭或在历史传说中被逐渐神话.史载“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黄帝始去皮服为上衣”.中国人穿衣原自黄帝始,人类有了衣裳才有了真正文明的活动进程.而其最初之功者正是“黄帝妻螺祖”(《山海经》).嫘祖为古西陵氏女,她栽桑养蚕,按《淮南子》说法是为黄帝制衣.《蚕经》也谓“劝蚕稼,亲蚕”始于螺祖.司马迁《五帝本纪》正经述及螺祖嫁与黄帝作正妃.晋《华阳国志》谓“蜀之为邦……婚姻则黄帝婚其族”,肯定了黄帝妻是四川人.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蜀西陵氏女为妻自  相似文献   

2.
二月河小说《雍正皇帝·九王夺嫡》中写到一个名曰任伯安的人。此人煞费苦心,自康熙二十二年在吏部当差时私自雇请了十几个抄手密建“百官档”,专  相似文献   

3.
屈原赋与苗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源远流长的苗文化 我国的苗族,相传为“九黎”、“三亩”之后。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九黎”部落联盟。史书上早在黄帝时代,已有“黄帝伐九黎”的记载。《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孔安国曰:“九黎君号蚩尤。”侯哲安说:“神农到黄帝之时,九黎族蚩尤称霸于东南一隅,与华族盟,有战有和……三苗在他们尚未形成独立部落联盟之前,加入了九黎部落联盟。”  相似文献   

4.
据典籍所载,在山东泗水东北,有一古泉,名曰“盗泉”。旧时人们常以“盗泉之水”比喻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东西。《淮南子·说山训》中说:“曾子之廉,不饮盗泉”。陆机在《猛虎行》中说:“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如果从古人这种比拟和引伸的意义上讲,“渴不饮盗泉水“喻义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信念和追求,理所当然,无可非议。但是,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如果从合理发掘一切资源为人  相似文献   

5.
黄老帛书——《经法》、《十六经》、《称》、《道原》等四种先秦佚书,自1973年于长沙马王堆出土以来,从哲学史角度进行研究者业己不少,本文着重就文化史角度作些考察。 一 《十六经》有一些关于黄帝的神话传说,可补上古文学史之不足。如《五政》篇记阉冉同黄帝的谈话: “今天下大争,时至矣,后能慎勿争乎”?黄帝曰:“勿争若何?”对曰:“怒 者,血气也。争者,外脂肤也。怒若不发,浸淫是为痈疽。后能去四者,枯骨何能争 矣。”黄帝于是辞其国大夫,上于博望之山,恬卧三年以自求也。“战哉!”阉冉乃上 起黄帝曰:“可矣,夫作争者凶,不争亦无成功,何不可矣?” 黄帝于是出其锵钺,奋 其戎兵,身提鼓枹,以遇蚩尤,因而禽之。帝著之盟。盟曰:“反义逆时,其刑视蚩 尤。反义倍亲,其法死亡以穷。”  相似文献   

6.
话说五帝     
帝为何物?关于他的传说亘古至今不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日轩辕”(《史记》)。《国语·晋语》中有这样的记载:“昔少典娶于有乔(原乔字是:左边一个“虫”旁,右边一个“乔”字,《汉语词典》不见此字,有些典籍用“乔”字代)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为成,炎帝以姜水为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相似文献   

7.
汝南县周姓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汝南县周姓溯源许齐平据《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载:“帝告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极,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另据《史记·周本纪》:“姜原为帝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践之……居其而生子……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后来舜“封弃于邰,号日后稷,别姓姬...  相似文献   

8.
我国最早记载黄帝的史籍《国语》、《左传》,都把轩辕黄帝(轩辕氏部落首领,一作有熊氏,姬姓)说成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黄帝是否实有其人,千百年来一直是个谜。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第3号汉墓出土的《黄帝四经》一书,终于使这个谜有了“谜底”。  相似文献   

9.
刘锦春 《求索》2005,(3):189-191
一 文献中的旺火地方志、民俗志中有民国至清朝旺火习俗的记载: 《清源县志》“‘元旦’,先期换桃符,五鼓,各家烧柴于门,俗名‘旺火’。”① 《大同府志》“‘元旦’,垒炽炭于门,如浮屠状,名曰‘旺火’。”又“元夕前日起城市张灯结彩,垒旺火,郡城四大街尤盛。”② 《平阳府志》“‘元旦’,夙兴燔柏叶,或焚束薪,名曰‘兴旺火’。陈牲醴、果馐,祀神、祀先。”③ 《土默特旗志》“‘上元’,前后三日,各家聚石炭于门首,累(垒)作幢塔状燃之,通明竟夜,名曰‘旺火’。‘除夕’至‘元旦’,庭院亦各 炭,取其明也。”④ 《归绥县志》“‘除夕’,结灯…  相似文献   

10.
黄帝是华夏文明的肇始者,是司马迁《史记》开篇第一卷首先记述的英雄人物,历来被尊为“人文初祖”,成为公认的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时代发明甚多,其“土德之瑞”与“垂裳而治”又是深入分析与探讨黄帝故里故都所在以及黄帝文化对经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两个切入点。一、“土德”“垂裳”原义考《史记》卷一《五帝本纪》曰“:黄帝……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大家都知道,这是按五德终始的五行相生相克学说来解释历史的,正如《史记索隐》所言“:案,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犹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然也。此以黄帝为五帝之首,盖依大戴礼五…  相似文献   

11.
《九章》是《屈赋》中重要的篇章。由于时代久远,汉代人在整理《屈赋》时把它分割成九篇单独的文章,每篇文章(段)又加上一个小标题,使其变成了《九章》。其实,《九章》是《离骚》的续篇,是《离骚》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九篇文章的合撰。《惜诵》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这个“重著”就是针对《离骚》而言的,“重著”的文章与《离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记述了屈原经过的楚国东迁后几个大的历史事件,是《离骚》抒情、叙事的继续和补充。  相似文献   

12.
古文献多追溯到三皇五帝,其说起自晚周。司马迁依据《世本》、《大戴礼》,以皇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以太昊(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昊、颛顼为五帝,不及三皇。谯周、应劭、宋均等同此说。孔安国、皇甫谧等则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为五帝。这些说法,颇有分歧。班固世纪始太昊不记年。《韩非子·显学篇》有纪年,从尧舜至周末三千余岁。《古本竹书纪年》云:黄帝至禹为世三十。《路史发辉》同。《春秋命历序》根据殷历:“黄帝十世,少昊八世,颛顼九世,帝喾十世”,世数更多。从目前考古资料来推断,大致所谓三皇、五帝之间,至少经过三十至四十世之多,可能到一、二千年之久。  相似文献   

13.
屈原《九章·橘颂》作于何时?历来都有争论。清吴汝纶《古文辞类纂校勘记》及近世郭沫若《屈原研究》、谭介甫《屈赋新编》等认为《桔颂》是屈原早期的作品,其主要的理由是:“这里找不出任何悲愤的情绪”,形式上“遵守着四字句的古调,其余的八篇气象和格调都迥然不同”。且根据“江陵千树桔”(《汉书·货殖传》),“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等),谓桔并非江南才有。诗中有“嗟尔幼志”、“年岁虽少”之句,这是屈原的“自喻”等等。我认为这些理由是不充足的。《桔颂》当是屈原在顷襄王时放逐后“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的途中所作。因为:  相似文献   

14.
郑和是十五世纪初我国伟大的航海家。他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4年)七下西洋,功表海甸,震惊海内外。此间,他曾为下西洋事,刻石铸钟无数,有的为表达和海外诸国“民物咸若,熙皞同风”“永示万世”的友谊;有的为下洋军官“祈保西洋回往平安,吉祥如意”或“颂  相似文献   

15.
徐文武 《求索》2005,(1):177-179
《黄帝帛书》的“刑名”不仅指一般的名称和外形(即“名”与“实”的关系),同时更着重于强调法令、法规、制度(“名”)与法规制度实际执行的情状(“刑”)的关系的探讨,因而和形名家单纯从理论上探讨名实关系是不同的《黄帝帛书》的刑名思想中最突出的主要有三大内容:其一提出了逻辑思维层次的“名理”的概念,并作出理论阐释;其二,提出了事物命名的原则:“物自为名”。其三,在名实关系上强调“名实相应”。  相似文献   

16.
魏晋六朝时期是我国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肇自司马迁《史记》“八书”,后为班固《汉书》“十志”所因循完善的书志体例,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充分的发展。《史通·书志篇》云:“原夫司马迁曰书,班固曰志,蔡邕曰意,华峤曰典,张勃曰录,何法盛曰说。名目虽异,体统不殊。”在这里,华峤以下,均是魏晋六朝史家,他们的著述都已散佚,其所撰书志更名曰典、录、说,还有易名曰记,或仍以志为名的。但后来有的论者,由于对大量散失的史著(佚史)缺乏应有的重视,或是揣摩不周,只注意到今存可据的史著,如二十四史书志编纂  相似文献   

17.
凌君 《两岸关系》2004,(7):51-53
日月村紧挨着日月潭南岸,与湖心的珠光屿遥遥相望,邵族人管它叫拉鲁(LALU)岛。据说从前那个小岛上有一棵高大的“神树”,邵族人相信,他们的祖灵寄托在树上。“神树”长出一片叶子,就会有一位邵族后代出生,邵族子孙如同这棵“神树”一样昌盛。  相似文献   

18.
周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 ,其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黄帝时代。《河图运录法》云 :“黄帝将有周昌 ,后以为氏。”《逸周书》云 :“商太史有周任。”但因周昌、周任均无世系可考 ,所以 ,唐、宋时期谱牒学家皆将周姓的起源下延至周朝 ,认为周姓源于姬姓 ,是黄帝的后裔。据《史记·三代世表》及《史记·周本纪》记载 ,黄帝生玄嚣 ,玄嚣生极 ,极生帝喾 ,帝喾生后稷 (名弃) ,后稷被帝舜封于邰 ,别姓姬氏 ,是为周之始祖。后稷的裔孙古公父 (即周太王 )为狄所逼 ,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 ,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 ,…  相似文献   

19.
引言 先秦的“道家”一名、初见于西汉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见《史记·太史公自序》),西汉早期称之为“黄老”。“黄”是追家夏、商之前伏羲、神农(炎帝)黄帝所谓“三皇”和黄帝、帝颛顼(高阳)、帝喾(高辛)、帝尧、帝舜所谓“五帝”中的黄帝;“老”是指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哲学家春秋时的老子(老聃或李耳)。东汉以后的道教祖“黄老”;尔后,“黄老之学”或“黄老思想”包括道家和道教;两者与彝族原始虎宇宙观的关系,十分密切。拙著旨在揭明和论证历来被忽视彝族虎宇宙观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国外科学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根据史学家的研究及考古发现,苗族的祖源故土就在中国,即苗族为“神州”之土著。神州,即中国。《史记》曰:“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苗族这个人们共同体,发祥于中国长江、淮河流域,曾北渡黄河挺进中原腹部,并形成名曰“九黎”的部落联盟。“九黎”集团率先开发了“神州”本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