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个人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存在着一个正义与否的问题。所谓分配正义,就是根据各个人的不同情况而给每个人以应得的东西。历史上对分配正义的根据主要有5种观点,应将其中合理观点纳入到一个系统之中,形成分配正义的根据的新观点,以体现自由、平等、博爱和效率等价值观。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分配正义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要求。  相似文献   

2.
余俭敏 《湖湘论坛》2009,22(6):40-43
分配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只有坚持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坚持分配主体的合法性和分配关系的平等性,强调分配规则的有序性和分配程序的规范性,建立良好的利益协调机制,走向社会制度文明,才能建设一个经济繁荣、政治文明、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绩效考核深嵌于分配正义,是人们追求正义的定在。绩效考核治理运行机制的建立健全是一个由表及里、逐渐提高的过程,内含了流程把控机制、系统融汇机制、考核反馈机制。流程把控机制,主要是对绩效考核治理运行机制的诸多环节进行操控、调节;系统融汇机制,主要实现绩效考核治理运行机制之流程的全盘优化,达到提升最大效益的目的;考核反馈机制,主要通过考核主体和考核客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就考核客体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业绩状况作出反馈,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以提升绩效考核治理的实效。为了建设正义社会,实现分配正义,需要清醒认识并合理运作这三项机制,不断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4.
判断一个社会和谐程度的最根本尺度,是制度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出“社会正义”的实质性内容。这里所说的“社会正义”的核心为“公平即为正义”的观念,它包含四个要素:个人的公民权和政治权利得到平等的保障;个人的“基本需要”(即生存权)得到平等的保障;每个人都能获得“均等的机会”;降低或尽力消灭不公正的不均等(主要是以收入和财富分配来定义的)。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其成熟完善之体制下,有关对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正义要求,即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实质上体现为分配正义和交换正义两个方面。按照最早区分这两种正义的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之观点:交换正义是事物之间的绝对平等,分配正义是指对待不同人之间的相对平等。交换正义至少需要两人,  相似文献   

6.
从法律意义上探讨分配正义范畴的起源、所指涉的基本问题、主要特征、基本功能及实现途径,解读法律意义上的分配正义范畴的涵义,得出以下结论:法律意义上的分配正义是伦理学意义上、政治经济学意义上分配正义的法制化。它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当时政治经济生活过程中的各种社会资源的分配对象、分配主体、分配标准、分配方式等;具有阶级性与强制性、具体性与可操作性、立法理念的相对稳定性等特征;能够起到比较合理地安排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规制分配主体的权利,引导人们的具体行为的作用;在阶级社会中,往往依靠国家机关的强制力为后盾来保证实施。  相似文献   

7.
如何使财富在全社会实现正义的分配?马克思从经济和伦理的范畴探讨了分配和正义的内涵,并且指出实现分配正义的途径。与当前的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相比较,有助于寻求马克思分配正义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在此基础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罗尔斯将平等的自由原则以及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作为实现正义的两个原则。我们根据人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将正义原则概括为同一性原则和差异性原则,认为正义是基于同一性正义和差异性正义相协同的协同正义。并以此运用于分配领域,分析和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认为同一性正义是其价值旨归,差异性正义是其必要限制和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9.
《共产党宣言》的分配正义观是对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的深刻阐述与系统演绎,其逻辑生成在于:对现实的人及其解放的观照构成其逻辑起点与价值依归;对资本主义分配正义的批判与超越构成其建构脉络;解蔽分配正义背后的物质关系则是其根本依据。《共产党宣言》对分配正义的实现进路进行了阐述:外在条件——充分利用"旧社会内部的所有冲突";领导力量——坚持以共产党为组织依托与领导核心;实现策略——以联合的行动,推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共产主义运动的进阶。《共产党宣言》的分配正义观蕴含低阶与高阶的双重实践指向。在根本立场、制度依托、动力机制与宏观格局等维度,《共产党宣言》的分配正义观为新时代我国分配正义的构建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岳晓波 《前沿》2013,(11):68-70
正义德性是古希腊时期四主德之首,分配正义是正义观中的一个部分重要内容,它在古希腊时期传统的正义观中就被提及,一直发展到现代。在环境资源视阈下,自然的有限性和分配的无限性之间是一对现实棘手的矛盾。通过阐释分配正义的历史的演变,以及资源有限与分配无限之间的矛盾,突破超越这一矛盾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杜凡  陈楠 《长白学刊》2009,(6):108-111
一般再分配的正当性建立在国民资格的基础上,矫正再分配建立在矫正正义基础上,要求对改革成果的不公平享有以及代价的不公平承担进行补偿分配。转型时期正义的客观、主观条件的变化使矫正正义吁求强化,矫正再分配成为转型社会再分配的特征。我国已经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要积极实施矫正再分配。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分配领域面临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社会主义分配正义面临严峻挑战:分配正义与理论挑战(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对传统理论的挑战、分配正义与现实对理论的挑战)、分配正义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构、整合(分配正义与社会建构、分配正义与政治合法性)、分配正义与马克思主义规范理论、分配正义研究与现存正义理论等,需要不断地理论创新,为社会主义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成为当代中国分配正义理论研究中的几个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李惠斌先生认为分配正义不仅应当体现在工资分配方面,而且还应当使劳动者参与增量股权分配;同时当投资人直接经营企业时应当得到资本收入。本文针对这些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只有通过竞争,每个劳动者就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就都能各得其所,通过竞争过程各个企业、各个行业的收入水平就会平均化,从而就能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这是实现分配正义和社会公正的第一位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第三次分配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以国家—社会为分析框架,从正义的视角可以将第三次分配归纳为三种不同的团结样态:制度性团结、社会性团结、治理性团结。国家顶层设计意义上的三次分配的联结是一种制度性团结,体现了第三次分配弥补初次分配、再分配不足的宏观正义;组织化与非组织化的社会力量的联结是一种社会性团结,体现了第三次分配实现形式的微观正义。但是第三次分配也存在正义不足的情形,而治理性团结可以纾解第三次分配正义不足的困局,通过党建引领、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多主体参与、受助人员反哺式参与等多元主体联动促进第三次分配正义,为更快更好实现共同富裕提供路径支撑。  相似文献   

15.
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和重要代表之一,柯亨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分配正义观提出否定,究其理由,呈现为三个递进的链环:传统马克思主义并未在道德上对其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分配正义予以论证;传统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分配正义意味着不平等;传统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由于在应然和实然状态上都坚持了自我所有原则而表现为不平等。然而,由于柯亨舍弃历史本身而在纯粹道德的基础上否定传统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分配正义观,加之没能认识传统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的平等意义,并且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由于坚持自我所有原则而表现为不平等的误判,所以,柯亨的否定并不成立。事实上,由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分配正义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任何试图否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分配正义观的企图都必将是徒劳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通过批判拉萨尔主义的分配正义观,阐明了自己基于历史主义原则的正义观,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指明方向、开辟道路。针对拉萨尔主义将分配正义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目标的机会主义错误思想,马克思深刻批判了其以劳动所有权为理论基点、以平等的权利为原则从而实现社会公平分配目标的主张。马克思的正义观以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为理论出发点,阐明了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分别是正义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历史实现形式。在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分配正义观的批判性分析中,可归纳出权利原则、贡献原则和需要原则三种分配原则,体现了正义原则在不同阶段的历史展开和扬弃发展的过程。从政治哲学的视角深入探讨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分配正义观的批判及其理论超越,既是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正义观本真要义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克服分析马克思主义重构马克思正义观的方法论缺陷与理论局限,消除对马克思正义观辩证意蕴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与罗尔斯分配正义理论的比较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磊  张志忠 《前沿》2008,(11):81-84
马克思和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论是两种既不相同,同时又有许多相同之处的关于分配的正义观。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对分配正义做出了各自的阐释。对两种分配正义理论进行比较,抓住其本质上的不同点,并且将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对于解决我国目前分配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在当代中国面临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现以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为逻辑起点,以共产主义制度为逻辑支柱,以按需分配为思想内核,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逻辑终点.在当前社会分配问题日益凸显的形势下,贯彻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实现分配起点上的机会均等,分配过程中的程序正义,分配结果上的合理调节,将是解决当代中国社会运行过程中分配困境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9.
女性分配正义问题是女性生存论域中的重要问题,是女性获得平等的社会权和政治权的基础,无论就历史还是现实而言,它都是人类文化史和制度史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马克思、罗尔斯、诺奇克、当代女性主义、阿玛蒂亚·森等就该问题提供了各自的理论思考和基本视点。以此为基础,我们对建国以来中国女性分配正义的制度基础和实践变迁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此说明女性分配正义论域在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些基础问题及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全球绿色运动中的重要一脉,环境正义是民权运动、反有毒物运动、学界推动、原住民斗争、工人运动,以及传统环境主义共同孕育下的产物。长期以来,囿于以罗尔斯为代表的传统正义论的影响,环境正义的研究范式一直被分配正义所主导。但正义之内涵远不止于分配维度,而应有更宽泛的意义和指向。学者们近些年的研究成果和现实的环境正义斗争实践表明:将正义和环境正义之“正义”内涵归约和简化为单一的分配视角是有失偏颇的。正义实际上是集分配、承认、能力和参与等四种维度于一身的统一体。基于此,对传统正义论的研究范式进行批判反思,并积极重构环境正义的理论框架就显得非常必要,对推动正义论,尤其是环境正义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