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党的“二大”文件所体现的民主革命方式,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意见认为它体现了革命分两步走即不断革命论思想。郭建平同志在《革命分两步走和二次革命论》一文中明确提出,“革命分两步走的理论,即不断革命论,被中国人所认识和运用,最早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中”(转引自人  相似文献   

2.
言意关系本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这对范畴在《周易·系辞上》中就已提出过。王弼通过对言、意矛盾的揭示,反映了对认识主体——人本身认识能力的考察。他承认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体“可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不仅看到离开言、象就无法尽意,同时又认为言、象作为尽意的工具、手段是具体的、有限的。就人要达到对最后本体、最普遍原则的认识的目的来说,言又不能尽意。虽然王弼割裂了认识过程中由不尽到尽的发展,把言不尽意的阶段片面化、绝对化并与整个人类认识发展过程割裂,以至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但却对人的认识能力做了初步的考察。开了尽与不尽问题讨论的先河,意识到人的认识能力的认识范围和界限。把认识的中心由自然转向对主体的探讨,开始了对认识主体自身的反思,扭转了认识主体在认识中的被动地位。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形成的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内容涉及控制论、心理学、仿生学等。智能或智力,本来是指人类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由脑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功能。而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让计算机去做原来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也就是使电子计算机模拟人的某些智能行为。机器模拟人的智能,可以模拟到什么程度?能不能代替以至超过人类智能?能不能成为“第二认识主体”?在这些问题上,存在着分歧。从认识论角度对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作些分析,对于解决这些分歧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4.
方锋刚 《世纪行》2006,(6):22-22
最近,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意见》明确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和遵循的七条重要原则,学习领会《意见》精神,回顾总结政协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要贯彻落实好“七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关键要在“维护核心、服务中心、反映民心、凝聚人心”四个方面有新的认识、新的作为。  相似文献   

5.
谢勇教授文集《宏微之际:犯罪研究的视界》一书现已出版。该著作最大的贡献是作者在犯罪研究的方法论与犯罪学的发展方面作了深入探讨。(一)价值无涉与价值有涉的问题。谢勇教授站在犯罪学本体论的高度,从认识主体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视角切入,对这一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他提出“人对世界的认识关系最终只有在人对世界的存在关系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理解。”在此认识的基础上,他首先分析了人类认识的结构及其过程所受的制约性问题,认为人对社会的认识明显地受制于认识主体的存在关系。这不仅表现在“进行社会认识的主体,除作为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6.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绝对真理的三种提法》(见《理论月刊》1984年第9期,以下简称《三种提法》)一文认为,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对绝对真理有过不同的提法,而其中的第一种提法是:“绝对真理是人类对整个世界最终无所不包的认识,即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该文把这种提法称为“人类整个认识过程意义上的绝对真理”。  相似文献   

7.
论大户经营     
有一种意见认为农村土地大户经营的性质有两种:“一种是不雇佣劳动力的家庭经营,属于个体农业性质;另一种是雇佣劳动力的属于私人经济”,也即资本主义经济(《中国农村经济》1990年第2期)这个论断不仅没有正确阐明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关系,反而把这个问题搞模糊了。对农村土地大户经营是否有一个正确认识,关系到坚持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和农村双层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8.
我看到《求索》1982年第一期刊登的赵怀玉同志《对人的认识能力的两点质疑》,认为很有启示,但有两点意见:一、关于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应该说是无可争论了。《质疑》说到只有进入人的实践领域的事物才是可能被认识的,这是对的。但他又说“有些事物可以认识”,“有些事物永远无法认识”,这种提法可就自相矛盾了.说有些事物是可以认识的,那就否定了不可知论,又说有些事物永远无法认识,岂不又回到不可知论去了吗?我们绝不能在批判了杜林的“终极真理”、“永恒真理”的荒谬性之后,又怀疑人的思维在认识客观事物中的无限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 近年来,学术界研究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这部著作时出现了一些意见分歧。其中对于列宁的反映论思想的争论集中在两个问题上。第一个问题,《唯批》反映论思想的实质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还是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对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唯批》发挥的是传统认识论提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观点,宣扬客体至上,忽视或排斥主体因素,因而实质上是费尔巴哈的直观反映论。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唯批》既坚持了实践观点,又阐明了认识的辩证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能  相似文献   

10.
贵 刊2005年第1期发表了对邹承鲁院士的访谈文章《纵谈我国科技规划、科技体制与科学家》 ,我读后有几点意见 ,供参考。首先要指出的是 ,该文主题是谈“科技规划”、“科技体制” ,而非“科学规划”、“科学体制” ,正文有很多小节 ,我细致阅读后将一些不同看法一一列出如下 :关于“科技规划问题”一节 ,文中称 ,“在制定规划时 ,务必充分认识科学的特性” ,但文中并没有提科技的特性 ,科学与技术毕竟是不同的。关于“科技体制问题”一节 ,我赞同邹院士的看法 ,即科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要改变“人治” ,同时我认为 ,懂科学的人不一定懂技…  相似文献   

11.
填表重负     
有一位在高校工作的政协委员发表了关于《高校渴望从填表的重负中解脱》①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深有同感者大有人在,有时痛感无可奈何,有时只好望表兴叹,也有时是省事无事,即在有主动权时放弃“权利”(如申报什么项目特别是各种奖项之类,还要附加名目很多的复印件,缺一不可)。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必要的表要填,但太多、太滥、甚至有成“灾”之势,“使大家不堪重负。……都要没完没了地填写表格。……而且越是有学术影响的人,填表的任务就越大。”除《意见》中所列举的事项以外,还有来自有关或无关方面的调研、问卷、咨询,等等,不一而…  相似文献   

12.
党组织在讨论和决定重大问题时,如何对待少数人的意见,是党的建设实践中较难把握和操作的一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必然影响民主集中制贯彻落实的质量。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重视少数人的不同意见。《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二章第十六条规定:“对于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应当认真考虑。”《关于党内生活的若干准则》的第六条也明文规定:“发扬党内民主,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因此,正确对待、认识和处理少数人的不同意见,也就成为党内政治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党组织内部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现象,它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客观…  相似文献   

13.
一、文明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文明是何时开始的?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一些人认为,文明发端于奴隶社会;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文明从原始社会开始。其实,主张前一种意见的人,是把文明的出现与文明社会的开始混为一谈了。要澄清这一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文明。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早就给文明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文明一方面是指人类理性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指由此而来的人们对自然的影响的发展”(《圣西门选集》第2卷第170页)。在这个定义中,圣西门把理性的发展放在文明发展的首位,当然是唯心主义观点,但他明确指出,文明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是人类精神活动和物质生产活动的成果,则是非常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我们就如何把部队精神文明建设引向深入,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总的感到,通过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军委的《意见》,各级对部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工作力度都有了明显加强,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贯彻江主席关于“要走在全社会前列”的重要指示,把部队精神文明建设引向深入,必须进一步解决好几个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 阎耀军在《江津学刊》1991年第4期上撰文说,弄清楚企业管理中的人的哲学,不仅是开展企业管理的基础和前提,而且是关系到企业管理方向与成败的大事。作者认为:在管理学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几乎每一种管理理论,都是从对人的一定认识而提出来的。从整个管理学的发展史看,对人的认识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也就是顺序产生过五种关于人的哲学:第一种是“工具人”的哲学。认为管理中的人就是和机械一样的工具,人在生产活动中所起的作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世纪新阶段对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提出的新要求。强烈的忧患意识来自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娴熟运用,它体现了博大精深、见微知著的哲学智慧。安与危、存与亡、治与乱、兴与衰,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作为主体的人作用下的消长转化。强烈的忧患意识作为人的意识或认识的一种形式,主要体现事物问题性的一面,是不满足于现状的一种不安追求、一种主动精神。它通过反思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17.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引论》中一开始就使用了“现代社会主义”(der moderne Sozialismus,)这个概念。对这个概念我国理论界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意见认为,它专指科学社会主义;另一种意见认为,它指19世纪的社会主义学说,既包括空想社会主义,也包括科学社会主义。苏联学者施特克里在《关于恩格斯新文献的发表》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对“现代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的涵义  相似文献   

18.
本人在《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活动的中间环节初探》(见《哲学研究》1983年第二期)的拙作中,对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活动的转化过程作了探讨,认为理性认识作为人们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一种事实性认识,一般不可能单独、直接地指导和支配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在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还必然存在着一个直接体现实践主体一定需要、利益、意志和要求,反映实践主体对外界客观事物和自己未来实践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要什么”、“要怎样”、“要如何”的“实践观念”这个中间转化  相似文献   

19.
关于苗族的图腾崇拜,目前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分歧。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槃瓠”(注:“槃”同“盘”,以下通用“盘”。)是苗族的图腾崇拜,或者是部分苗族的图腾崇拜;另一种意见认为,“盘瓠”与苗族无关,把“盘瓠”作为苗族的图腾,是别人栽在苗族头上的,是对苗族的侮辱。我个人认为,对于图腾崇拜的问题,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科学的态度来进行研究。在这个问题上,一方  相似文献   

20.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意见》)把“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即协商式民主)规范为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