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王国爱 《东南亚》2009,(2):84-88
红河是越南的第二大河,流经越南北部地区,在越南境内流长500公里。红河为两岸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被越南人民亲切地称为“母亲河”。越南人民在长期与红河相伴的过程中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民族文化,而这一民族文化的存在与繁荣对越南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亚地区①是当今世界上民族成份最复杂的地区之一。不仅历史上曾有大量的外来民族进入这里,并逐渐与当地民族融合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原居住民族,而且近代以来又有俄罗斯、乌克兰、德意志、朝鲜、东干等多种民族进入这一地区,形成了有130多个民族在同一地区、甚至同一国家中共同生活的特殊局面。在这种独特的社会居民构成的基础上,复杂的民族因素与宗教等其他文化因素交织在一起,长期以来一直对中亚各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在世界范围内激起了新一轮民族主义浪潮。中亚各国的独立,…  相似文献   

3.
崇文与尚武是人类自我赓续和对外交往活动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凡文明民族皆不可缺。每一个文明民族从自身生存延续和对外拓展的需求出发,一般而言,都是主张文武并用的。但相比之下,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传统对于文治与武功的侧重点的强调有所不同。从民族行为定势和精神生活建构过程的大时段来看,中国相对崇文,俄罗斯比较尚武。这一特点孕育在这两个伟大民族的早期历史中,并且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着尔后相当长时期中中俄这两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1986,(2)
查,总的调查题目是《湄南河上游地区山地民族与平地民族的交错过程》。调查共进行了三次,第一次为1969年11月至1970年3月,第二次为1971年10月至1972年2月,第三次为1973年12月至1974年2月,前后调查时间共约一年。 泰国西北部清莱府、清迈府、难府等是东南亚许多民族荟集的地方。这一地区山地和平原交错,生产形态多样化,聚居着苗、瑶、阿卡、傈僳、卡伦十多种民族,民族关系呈现多姿多彩的状态。欧美也曾有一些学者先后在这一地区进行过调查。因  相似文献   

5.
对于群众关注的新疆"7.5"事件、昆明"3.2"事件之后民族地区稳定的问题,向巴平措以一个少数民族人士的独到眼光,并且以长期在民族地区生活、工作的丰富经验告诉我们:"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密不可分,长期性、复杂性、群众性是这一问题的基本特性。但核心是群众性。我历来的观点是,维护稳定,群众是主体、群众是主力,也是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  相似文献   

6.
苏东剧变后,由于这一地区正进行体制转型,使原有的社会民族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了以族群民族主义为特征的各种民族运动进一步发展,如何消除民族冲突甚至暴力活动的隐患,必须探究体制转型过程中社会民族结构模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7.
由于历史、宗教、民族等原因,印度东北部地区存在多支反政府武装组织,这些组织过去主要以从事民族分裂活动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近年来这些组织逐渐向恐怖主义组织转型,越来越依赖恐怖主义的手段表达其主张,它们的活动对印度的国家安全造成了巨大影响。印度东北部地区的反政府武装组织是带有浓厚民族分裂主义性质的恐怖主义,或民族分裂主义型的恐怖主义,而不能简单地界定为单纯的恐怖主义或者民族分裂主义。  相似文献   

8.
“民族一体化”这一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是指各个民族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婚姻、文化接触等途径融为一体(可以称为“融合”);另一方面是指国家(政府)通过采取各项政策,把少数民族纳入国家主流社会生活之中,使其参与国家的发展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少数民族处于被动地位。智利的马普切人就是这样进入国家社会结构中的。一、智利的马普切人据考证,智利的人类活动早在1.2万年前就出现了。大约6000年前,更为发达的社会群体出现在沿海和北部地区,其文化带有很深的安第斯文化的烙印。西班牙人到来之前,印卡帝国统治…  相似文献   

9.
泛非主义同民族主义携手并进,非洲一体化进程同民族国家的诞生与发展几乎同步进行,这是非洲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独有特点。两者关系如何协调互动,一直是当代非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复杂问题。这需要妥善处理国家主权与地区一体化的关系,在继续保持民族国家个性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地区机制建设,逐步培育超越国家层面的地区认同感。未来非洲漫长的统一之路,将是在国家主权与地区联盟、民族主义和地区主义之间获得协调、均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泰国傈僳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泰国傈僳族的由来 傈僳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和四川两省、缅甸北部和中部地区、泰国北部山区。在中国,傈僳族主要分布在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江并流的腹地,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共634912人。缅甸傈僳族约有38万人,主要分布在缅北高原的克钦邦及迈立开江、伊洛瓦底江流域的葡萄地区至八莫一带,有些散居在萨尔温江流域的掸邦高原等地。  相似文献   

11.
公元六世纪末,隋朝建立,从而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自东晋以来约二百年的封建割据局面。618年李渊建立了唐王朝(618-907年),定都长安。唐王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空前繁盛时期。伴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强盛。唐朝也开始不断加强同周边地区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联系。贝加尔湖和黑龙江流域与中原王朝的联系较以前各个历史时期更为密切了,唐朝对上述地区的管辖机构也进一步完善,因而唐代史书中对这一地区民族的叙述也更为详细。据记载:活动在贝加尔湖和黑龙江、乌苏里江一带的民族主要有突厥、薛延陀、回纥、黯戛斯、拔野古、骨利干、室韦、…  相似文献   

12.
傈僳族既是中国的世居民族之一,也广泛地分布在东南亚山地地区,是这一区域内重要的跨境民族。本文在对1968-2008年美国、日本人类学东南亚山地傈僳族研究文献梳理和评述的基础上,阐明二者在理论和资料关注、研究脉络和研究对象认知、民族志写作等方面的差异。最后,从家户的研究问题、比较维度和联系性研究视角、田野调查和多元研究方法3个层面就美、日东南亚山地傈僳族研究与中国傈僳族研究进行比较。希望在这种比较中搭建与国际傈僳族研究对话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多元民族与多元宗教的岛屿国家,印度尼西亚民族分离运动问题十分突出。本文阐述1999年以来印尼马鲁古地区民族分离运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并试图探究其产生的原因。随着印尼地区自治的逐步实施以及全国地方直接选举的逐步实行,在民主化改革的背景之下,印度尼西亚的民族分离运动问题将面临一个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越南特困地区的扶贫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多年来忠实地执行党、国家和政府的革新路线,到目前为止,越南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已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社会、经济稳步发展,许多地区已实现了定耕、定居。许多少数民族不但过上了稳定的生活,而且生活水平也蒸蒸日上。一些新的发展模式开始在中部、北部民族地区出现并发展起来。尽管如此,这些地方由于自然条件不好,气候恶劣,水灾频繁,以及耕作技术落后等原因,目前仍有一部分群众处于贫穷和饥饿状态。一、特困地区的贫困状况近20年来,越南平均每年都有250——300万人处于贫困和饥饿状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北部山…  相似文献   

15.
中南半岛国家的山地民族问题及政府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东南亚半岛地区(简称中南半岛)的缅甸、老挝、越南和泰国的广大山区,分布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一般统称之为山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南亚山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长期保持着刀耕火种、游耕游居、种植罂粟的生产方式,在政治上与所在国的主体民族也存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山地民族问题已成为这些国家主要的民族问题,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东南亚半岛地区各国的疆域基本上都由沿江、沿海平原和内地山脉组成。这些国家民族分布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比较先进的主体民族都居住在肥沃平坦的平原河谷地带,而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则主要…  相似文献   

16.
阜新地区是汉族、满族、蒙古族、锡伯族,好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各个民族在阜新的历史上,一直是比较和谐相处的。被称为七彩玉的玛瑙,也是多种色彩,黑的、红的、白的、蓝的、绿的、黄的都在这里面,一道道非常清晰。它们凝结在一起不能分离。阜新人的性格,表面上是塞北的那种大气张扬狂烈,  相似文献   

17.
东欧剧变已经10年。10年来,这一地区由剧变引发的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民族冲突急剧增加,不仅导至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多民族国家的解体,而且使巴尔干地区战火绵绵,至今东欧地区的民族矛盾仍呈趋复杂尖锐之势,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8.
吕昭义 《东南亚》2009,(4):37-42
印度东北地区是印度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也是与印度内地联系薄弱的边疆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印度提出“东向政策”以后,印度政府对这一地区的发展战略逐步走向开放。但由于该地区的特定历史、地缘政治、民族文化等因素,印度对发展该地区存在诸多疑虑,如何增进互信、开展沟通与合作是云南省与印度东北部开展合作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9.
在拉铁摩尔边疆理论框架中,与"边缘游牧社会"相对应,慕容政权在辽西地区建立的农耕—游牧混合社会是典型的"边缘农耕社会",辽西地区也成了慕容政权的"贮存地"。这一结论建立在拉铁摩尔以长城沿线为中心的草原社会与农耕社会边缘地带理论之上,为我们研究慕容政权演进史提供了全新视角。但拉铁摩尔边疆理论中"民族国家"的话语内核与不注重人文因素影响的弊端也凸显了其观察维度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爱斯基摩人是地球上最北部的居民,现有不足6万人,主要分布在北极圈周围的格陵兰和加拿大北部地区,而不是居住在北极地带。“爱斯基摩”一词在印第安语中的本意是“吃生肉的民族”。据说,爱斯基摩人是在若干世纪以前从亚洲的西伯利亚迁到这一地区。这就难怪他们与亚洲人面貌相似了。其实现在的爱斯基摩人同亚洲的黄种人已经不同了。他们身材矮小粗壮,眼睛细长,鼻子宽大,鼻尖向下弯曲,脸盘较宽,皮下脂肪很厚。爱斯基摩人的这些特征很适合北极的生活环境。粗矮的身材可以抵御寒冷,而细小的眼睛可以防止极地冰雪反射的强光对眼睛的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