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全面论述道德问题的奠基人。孔子的仁爱道德思想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当前,我们应该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有分析地继承孔子的仁爱道德遗产,这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孔子把“仁”视为人类的美德。孔子在《论语》中把“仁”作为道德标准使用的地方,就有一百多处。孔子对“仁”作过多种解释,但其基本思想就是:仁者爱人。中国传统道德中,“仁”具有深厚之内涵。它自殷周时期  相似文献   

2.
一、道德问题追溯中国早在尧、舜、禹的时代,就有了伦理思想的萌芽。西周时就初步形成一套伦理思想。到春秋末年,儒家创始人──孔丘开始讲授伦理学,其代表著作就是《伦语》。《伦语》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也可以说是第一部伦理学著作,随之而来的是《大学》、《中庸》。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大师苏格拉底首先阐述了当时社会流行的道德规范,后来有其儿子著成的《尼可马克伦理学》。这是西方最早的伦理学著作。在中国,一谈起伦理道德,我们便自然的想起那几千年来为中国人奉行为经典的,在封建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对中国社会和文…  相似文献   

3.
1999年10月27~28日,“新世纪伦理学发展展望”理论研讨会在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伦理学会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中共文登市委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求是》杂志社、北京市委党校、河南省委党校、山东省委党校、中国孔子基金会等单位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围绕以下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探讨:1.关于市场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关系。对于市场经济建设离不开道德调节这一观点,代表们基本上持赞成态度,至于这种调节,是把道德作为一个外在于经济的附属物来被动地服…  相似文献   

4.
黄明哲 《党课》2012,(11):102-104
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语。“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认识之后,按照它的规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从孔子开始,千百年来,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5.
最近 ,我国著名伦理学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唐凯麟教授精心撰写的《伦理大思路———当代中国道德和伦理学发展的理论审视》一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作为“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著作丛书”之一出版了。这部专著系统而全面地回答了作为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当代形态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伦理学理论构建的一系列问题 ,深刻论述了当代中国道德和伦理学发展的内在规律。该书有助于读者正确理解中国现代伦理学建设的原则、方法、内容和基本思路 ,进而得到种种启迪 ,以自觉地进行合乎时代的道德行为选择、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该书洋…  相似文献   

6.
义务是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核心范畴,康德把义务视作整个伦理学理论架构的基石。康德义务伦理学具有普遍主义、超验主义和人本主义三大特征。当代中国社会由于传统道德纲常体系瓦解,而新的规范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整个社会道德生活陷入失序、失控、失范的状态。因此,重温康德义务伦理学,对于当代中国道德文化重建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如何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意识,是摆在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问题。我们认为,回颐历史传统、汲取儒家道德思想的精华,是及时和必要的。 面对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儒家思想在今日道德教育中的可取内容有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热爱学业、学而不厌。 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私人教师,孔子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的贡献不可磨灭。孔子说:“知之为知之。”“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孔子认为学习者须有谦虚严谨的认真态度,要珍惜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学习要广  相似文献   

8.
卢丽珠 《学习月刊》2012,(22):15-16
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从发表第一篇伦理学文章《伦理学与自然科学》(1887)开始,就不断地在道德领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讨。他的道德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对当代德育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道德认知发展学派的代表科尔伯格承认:“我们的立场可以在杜威的著作中找到根源。”价值澄清学派主要代表拉思等人声称,他们的观点和杜威著作中的某些方面在基本倾向上是相似的。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体大思精,若想对其进行深入的解析,首先要对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一 照我的眼光看,我国传统文学批评中的道德批评,可以分为从作品出发的和从作者出发的两类,从作品出发的又可分为四种情况: (一)以道德的眼光去读解作品。这种批评的发生恐怕很早,因为我们在春秋时代的吴公子季札那里就可以看到它的初步的表现了。不过,吴公子的那些批评多是一时的推测之词,意在表示他的即兴感受而已,然而到了孔子那里,却一变而为冷静的深思熟虑的判断了。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博士说:“赋诗与孔门诗教,对于诗的本义原是默认的,只不过把它转用他义而已。然而到了汉儒,则以这种转义的方法直接去解释诗,似乎那就是诗的本义,从此便不再是转用,而是曲解了。为了把诗当作儒家经典而保持其尊严,大约他们感到有必要在其中附加以道义,以求和自家的道德学说一致。”(引自青木博士《中国文学思想史》)这话说得很对,我们可以在《毛诗·小序》那里找到非常有力的例  相似文献   

10.
自近代以来,西方德性伦理为规则伦理所取代,义务论和功利论成为伦理学的主流。20世纪50、60年代,伦理学领域的这种形势发生转变。西方德性伦理学出现了复兴。他们反对以规则为核心构建伦理学理论,认为要把德性作为伦理学的基础,规则从属于德性,进而将德性作为人的幸福生活的一部分来理解。它从实质主义而非形式主义来诠释伦理学,并重视实践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对于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在构建目标、构建内容、构建途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赵家治 《新长征》2010,(7):63-64
孔子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仁学"基础之上的,是其哲学、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毕生在哲学上求真、伦理学上求善、艺术上求美,他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法律伦理学及其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斌龙 《唯实》2003,(4):35-37
法律伦理学以哲学伦理学分析方法来研究法律的伦理基础与道德支持的普遍性规律。这一学科定位规定着法律的伦理基础 ,法律的道德支持 ,法律发展与人格转型三个层面的基本任务 ,规定着法律与伦理、人性、德性、劳动、社会发展的关系等主要问题的研究方向 ,我们研究法律伦理学及其任务 ,是希望在利用中西法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推动中国法学与法制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孔子"孝"思想是儒家伦理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重要的道德范畴,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历史影响。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其精华,发挥孔子"孝"思想及其平等博爱、教人从善、珍爱生命的道德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4.
李大创在1919──1920年间,先后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和《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等光辉著作,在中国第一次用唯物史观论述了道德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和观点,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中国的建立、发展奠定了基础。李大别批判了“道德不变”、“道德复古”、“道德无用”等种种谬论,精辟地论述了道德的社会作用和发展规律。针对“道德不变论”,李大别指出,“道德者利便于一社会生存之习惯风俗也。古今之社会不同,古今之道德自异。而道德之进化发展,亦泰半由于自然淘汰,几分由于人为淘…  相似文献   

15.
因长期建基于存在内在局限的规则伦理学,我们已经习惯把道德仅仅看作社会对个体意识和行为的外在操纵,使道德教育呈现出一种去道德化和非人性化倾向,异化成规则灌输和训练等相应困境。透视德性伦理学拒斥规范伦理学的要旨,我们可以得知德性伦理学的复兴对道德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要求,即当代道德教育回归德性伦理呼唤德性的塑造,是客服规则伦理之理论困境的现实需要,更是其回归自身本真存在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君子论杨淑明“一部《论语》,一言以蔽之:君子之论”(《随笔》1996年第5期第104页)。这虽是文人之笔,但细细思忖,又确有相当的道理在。我们如果把孔子的学说分为两部分,那么一部分是孔子的政治道德学说,而另一部分则是孔子的君子学说。孔子的政治道...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出发,在道德与物质利益关系问题、社会公平问题、道德评价问题及爱国主义等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方面,对毛泽东伦理思想进行了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塞涅卡是古罗马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一生著有多部伦理学著作,他在其伦理学著作中大肆宣扬晚期斯多亚学派的处世哲理,其中“论行善”可以说是他所有伦理学著作中篇幅最长的著作。在这本著作中塞涅卡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如何行善作了充分论述:一、权衡道德行为主体的行善准则在于精神而不在于物质媒介;二、行善是道德行为主体自觉自愿的行为;三、道德行为主体应该为行善而行善。  相似文献   

19.
乔耀章 《新视野》2003,(6):79-79
行政伦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专门研究公共行政领域中的伦理关系,并根据这一专门研究对公共行政的价值取向与公共管理者的职业道德规范作出规定。在中国,行政伦理学的研究是近几年的事情,从文献检索来看,在1995年以前,还未见这方面的文章。但是,近几年来,行政伦理问题却成了一个极热门的话题,先后已有几种教材出版,有着很大的反响。作为研究性的著作,张康之教授的《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寻找》)可能还是第一部。对于中国的行政伦理学研究来说,《寻找》一书不仅是一部行政伦理学的著作,而且,…  相似文献   

20.
正无论说中国思想是反省也好,是内向也好,其实强调的都是在自我的内心中达到一种安的状态,心安即是道。我们一直说,儒家的传统是以道德为基础的,对于道德的倡扬,在一代又一代的儒者那里是最为根本的坚守。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国传统的社会事实上就是一个道德至上的社会。那么,为什么要讲道德?讲道德又说明了什么?这一点的确立,是从孔子那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