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分析"台湾主体性"的内涵和外延,既有正当性和合理性内容,也含有"台独"的基本观点、理论和主张,再则其自身出现了极端化趋势,已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意识,对台湾政治、社会和当局的政策主张以及两岸关系发展均有重要影响。一、台湾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台湾主体性"一方面成为朝野政党和政治人物主要的政治论述,一方面在社会上普遍化、大众化,一方面成为台湾舆论的主体精神,因而成为台湾的主流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2.
台湾各阶层和群体在台湾独特的地理条件、历史演变和社会结构下,造就了普遍的心理状态、思想倾向和文化传统。本文从思想倾向角度,探讨当前台湾一些社会意识的特征。一、台湾本土意识。台湾光复后,台湾同胞积极恢复中华文化,学习国语(普通话),祖国意识高涨。但1949年蒋介石集团带百万大陆人群退据台湾,将台湾作为其“复兴基地”,建立“独立王国”,对抗祖国大陆,阻隔往来,使两地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蒋介石政权以大陆外省籍人垄断各级权力岗位,在台湾施行专制统治,进行“省籍歧视”,使本省人产生依然是“二等国民”的屈辱感。60…  相似文献   

3.
随着台湾问题的逐步升温,台湾意识再度引起两岸人民的高度关注,某些台湾的政要或学者可谓言必称“台湾意识”,使它成为岛内一些政治势力获取选民支持和政治资源的宣传符号,成为“台独”分子推行“台独意识”的思想基础。但台湾意识并非“台独意识”,正确理解和对待台湾人民由于特殊的历史因素形成的台湾意识,是争取台湾民心归向祖国,实现统一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心态看台湾历史文化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文化传统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是社会意识的潜流、社会心态的底蕴。它成为人们生下来就儒染其间的一种精神家园。这些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扔弃和发展,对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我们来看台湾的文化发展。台湾早在3世纪就与大陆有接触。从16世纪起,大陆东南沿海汉族渔民和农民开始移居台湾,与原住民族共同开发台湾。17世纪初,颜思齐、郑艺龙集团治理台湾时,在台汉人已有五.2万人,他们带着闽粤一带的民间文化在台湾劳动生息。荷兰占领台湾,热衷于获取商业利益,统治者不过1千多人,其…  相似文献   

5.
跨地域语境下台湾电影中的台湾形象是中国形象的区域性建构与想象。台湾电影中的台湾形象总是置身于"中国大陆—台湾—日本"和"中国大陆—台湾—美国"的"文化三角"模式中,并以一个相对于"父"的"子"形象被加以建构和塑模。台湾历史性地纠结于我性的祖国之"母"、"宰制之父"(清政府和国民党当局)和"传统之父"与他性的"殖民之父"(日本)和"西方之父"(美国)所形成的文化"夹缝"中,表现为悲情"弃子"和现代"游子"的演变。台湾形象中强烈的主体意识、浓郁的文化乡愁和历史的无家焦虑之间的冲突,凸显了中国国家形象中最为纠结和最为繁复的特殊景观,昭示了想象和建构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6.
(一) 近年来,台湾关于“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所谓“中国结”与“台湾结”)纠葛的讨论颇为热烈。但是,“台湾意识”究竟包含那些主要内容,仍众说纷纭,界定不一,至今还没有被公认的结论。对于“台湾意识”的认识,大体有如下几种说法: 1、“台湾意识”是由台湾人同命运和连带感而形成的,以台湾本土为主体的自主意识; 2、“台湾意识”是在台湾社会历史和现实环境中形成的“我群意识”; 3、“台湾意识”是“中国意识”涵盖下的地方意识,是“中国意识”的地方性表现; 4、“台湾意识”不同于“中国意识”,是与“中国意识”相抗衡的、特殊的、独立于“中国意识”的“台湾民族”的意识; 5、“台湾意识”是超阶级的、渗透在台湾社会各阶层和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而且是指导这些领域发展的主导意识。  相似文献   

7.
台湾岛内喧闹一时的"总统直选"已经尘埃落定,这不过是台湾地区政治生态的一种演变而已,它不可能改变台湾自古以来所属的历史地位。1996年1月30日,李鹏总理在纪念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的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重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台湾领导人产  相似文献   

8.
台湾族群形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综合有关族群形成的原初论和建构论的理论架构下 ,探析台湾族群形成过程。认为 :台湾四大族群的形成与其是个典型的移民社会有着密切关系。文化认同是它形成的基础 ,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经过竞争对立、反抗的过程 ,随着族群意识的不断强化而逐渐塑造而成的。它的形成过程说明了原来的省籍二分类 ,原住民与汉人 ,客家人与福佬人的对偶性的二分类 ,已不再适用于台湾新的社会政治现象。它是台湾社会政治多元化过程中的新产物 ,反映了台湾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和结果。最后 ,鉴于族群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 ,对今后做好台湾人民工作的努力方向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黄宪华 《两岸关系》2011,(12):67-67
用诗话体的叙述方式和编年体的结构来写台湾通史,以前还没有过。捧读《台湾台湾》,让人感觉眼前一亮。首先,该书在结构上很有特点。台湾的历史有些特别,主要是明朝中后期以前,中国史书上有关台湾的记载不多,因此在台湾,史前界中许多人特别是持"台独"思想的史家学者认为,台湾的纪年历史是从明朝后期开始。  相似文献   

10.
从小说看台湾女性价值观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60年代以后,台湾经历了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业社会转型的历史性巨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女性价值观亦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重大变迁.这种变迁在台湾当代文学,尤其是表现女性处境、命运、地位和心态的女性小  相似文献   

11.
当前“台湾意识”已成为台湾很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近年来在台湾,关于“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所谓“中国结”与“台湾结”)纠葛的讨论已闹得沸沸扬扬。大陆上介绍、评析、论述“台湾意识”的文章也日渐增多,且多少涉及到“中国意识”。因此有必要廓清“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的真正涵义,指出两结之争的实质,探讨如何“解结”的问题。有人把“台湾意识”视为一种地域性的乡土意识,好象在整个中国之下,有着与之等同的诸如“新疆意识”、“上海意识”、“苏北意识”等等。也有人把“中国意识”看成是祖国大陆人民所具有的意识,“因为在台湾的人民,无论台湾本地的,还是从大  相似文献   

12.
台湾建省是台湾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人们自然地将它同刘铭传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刘铭传作为首任台湾巡抚,对台湾建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台湾原隶属福建省,当时身为闽浙总督的杨昌浚在建省过程中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求对台湾建省前后的形势有更全面的了解。一杨昌浚,字石泉,湖南湘乡人。咸丰二年(1852年)由附生随道员罗泽南练乡勇于长沙。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北京市台联联合(台湾)中华文化永续发展基金会、(台湾)中华文经交流协会、台湾中兴大学艺术中心、台湾螺阳文教基金会在台湾南投县艺术家资料馆共同主办"科举制度在台湾"——台湾进士专题展。来自两岸的有关单位领导、嘉宾及台湾中兴大学部分师生参加了开幕式。这是北京市台联在岛内举办"台湾进士专题展"巡展的第11站。  相似文献   

14.
当前,受各种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影响,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呈现出若干种认同并存的复杂分布。其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民众"台湾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而对大陆的认同感则在逐渐弱化。当前台湾民众政治认同的现状,是岛内局势、两岸关系和国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因素。台湾当局长期的"本土化"与"去中国化"宣传、海峡两岸政治体制的差异、两岸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台湾社会"统消独涨"的媒介生态以及美日因素对于台湾独立势力的勾连等,都是台湾民众政治认同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进一步扩大两岸交流与共识,我们应当在两岸关系中提倡"双边思维"而非"单边思维",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建构大陆在台湾社会内部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5.
“台湾独立”、“台湾自决”不仅是一个思想观念问题,而且也是关系到台湾政局及前途的重大问题。在台湾历史上,曾出现过以“台湾独立”、“台湾自决”主张为纲领的日据时期抗日自救运动,也产生了战后海外台独运动。关于日据时期抗日自救运动的评价,历史已作了结论。然而,鉴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以及海外台独运动的有意混淆,某些人却对它与战后海外台独运动的关系产生模糊认识。本文试就二者本质上的区别和联系作一比较,澄清某些误解或歪曲。 (一) 日据时期台湾抗日自救运动是台湾人民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祖国无力援救的特殊  相似文献   

16.
本人是香港居民,但常到台湾、大陆两边走动,因之,对两岸关系的演变和近况,可以说不乏了解,也很关心。为了促进两岸和平统一,从中国历史与国情现实而言,怎样解决台湾问题,值得研究之处甚多,不揣冒昧,提出我的几点看法:(一)对台湾问题的基本观点:反分裂、反台独。诚如邓小平先生在解决香港问题时曾经指出,主权问题是不可以讨论的。这一观点落实到解决台湾问题上,就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能分割。对国际反华势力插手台湾事务,以及"台独"  相似文献   

17.
正确理解、正确对待台湾同胞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浓烈的“台湾意识”,关心尊重他们切盼当家做主人的心愿,让他们从心灵深处感受到祖国母亲和12亿同胞手足的温暖、关爱,是“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争取台湾民心归向祖国的“金钥匙”.那么,什么是台湾同胞所怀有的台湾意识呢?笔者认为台湾意识的基本特征有如下四个:  相似文献   

18.
宝岛台湾     
李立 《统一论坛》2007,(3):52-55
美丽的宝岛台湾,与祖国大陆只隔一湾浅浅的海峡。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两岸尚未统一。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宝岛台湾,本刊特推出"话说台湾"栏目,详细介绍台湾的历史、台湾问题的由来、台湾风俗等,敬请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19.
台湾     
《台声》2016,(21)
正热点两岸共同的记忆——孙中山10月27日,由《旺报》主办的"纪念孙中山150岁诞辰——对当前两岸关系的启示"论坛在台北举行。与会学者和社会人士表示,孙中山毕生为国家统一、民族复兴鞠躬尽瘁。纪念和缅怀他的精神思想,有助于厘清当下台湾社会一些人对于两岸关系的迷思,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启示。中国统一联盟主席戚嘉林说,"孙中山先生是两岸人民共同敬仰的伟人,也是台湾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年受到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感召,台湾涌现了罗福星、蒋渭水等一批抗日  相似文献   

20.
刘红 《统一论坛》2006,(1):13-15
自台湾问题形成半个多世纪以来,台湾的主要社会意识,在不同时期不同政治力量的引导下出现了一些变化,在对岛内朝野之争和统“独”力量演变发生作用的同时,也对国家认同和统一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充分认识台湾内蕴理念的演变及其内涵,承认台湾民众中广泛存在的社会意识中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