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赵恒君 《湖湘论坛》2015,28(2):119-123
关于儒墨两家思想比较研究,学界多有讨论和辩争,有主张二者是异名同实、本质为一的,也有认为原则有别的。对此,在立足前人之论的基础上,分析儒墨两家"仁爱"与"兼爱"的异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儒家讲"爱",发自人之内在性情,以"情"说"爱",由"爱"而"仁’;墨家讲"爱",以"情"为"理",由"理"说"爱"。儒家讲"爱",严于"利"之界限;而墨家"兼爱",则以"交相利"之"利"来诱导。儒墨"爱"之学说的差异使得儒墨两家不仅各趋一途,而且其现实性与理想性的亲和程度也大大影响到儒墨两家在后世的存续。  相似文献   

2.
二程对孟子的性善说的理解是不同的。程颢以告子的"生之谓性"为前提,认为"性即气,气即性",将孟子的性善之性看作气质之性,属于后天已发;而程颐则认为孟子所论是"穷本极源"之性。程颢指出"人生而静上不容说",为其将孟子所论之性视为气质提供了佐证,从而为朱熹所继承,朱子提出理为"性之本体"一说;而程颐对牛马之性与本源之性的划分则为湖湘学派所继承,张栻对于性之"不容说"做出了新解,维护胡宏的性本之论。  相似文献   

3.
南宋朱熹继承北宋五子的儒学思想,将儒学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儒学成为极具思辨性的学说思想体系。朱熹认为理乃是宇宙的本体,"理"与"气"合而化育万物,宇宙万物莫不有"理"。"性"亦是"理",未发为"性",天命之谓;已发为"情",性之用;"性""情"统于"心"。为学要穷理,穷理而致知,致知而力行。力行须依"理",乃圣贤之道。  相似文献   

4.
针对《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诠释,历代学者和当代学人众说纷纭,然皆难以全善。由自然哲学诠释与本体诠释学的对比,可以概括提出一崭新诠释之可能。关联到老子之"有、无",而论述如何由"不可说"而"可说",进而由此"可说"而"说",再进一步由此"说"而"说出对象",进而由此而"说出对象"而"执之成物"来;此正可以"隐、显、分、定、执"五阶段说之。将对应于《易传》"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参之,两者所涉为同源互补。此与"存有三态论"之由"存有的根源"而"存有的开显",进而为"存有的执定",可见道家旨在成就一套"存有的回归之道",而这样的回归之道即隐含着一"存有的治疗学"之可能。  相似文献   

5.
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及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对教育对象的认知活动具有推动作用、行为选择具有评价作用、健康的心理形成具有调节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情感,应做到晓之以"理",以"理"导"情";动之以"情",以"情"激"情";表之以"言",以"言"传"情";赏之以"美",以"美"育"情";处之以"境",以"境"生"情",付之以"行",以"行"固"情".  相似文献   

6.
清代苗族解纷文书如诉状、判词、告示、乡规、契约等对于研究清代黔东南苗族地区在剧烈社会变迁背景下纠纷解决方式的演变,展现苗民真实的法律生活和司法图景具有重要价值。清代黔东南林业贸易的繁荣和"流官"体制的建立,促使苗民社会纠纷解决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传统的"理师诵唱"演变为"请中理讲——禀(送)官究治",衍生出民间调解、官府审判、官民互动相结合的苗民独特的解纷模式。  相似文献   

7.
《古文尚书》"伪书"说,至清代阎若璩集"辨伪"之大成著《尚书古文疏证》后,遂成学界之"定论",而王肃"伪作"说,很大程度上也一并成为"定论"。事实上,《古文尚书》"伪书"公案还有待进一步讨论,而王肃"伪造"《古文尚书》说更是值得商榷。从经学本身及学术史来看,"证伪"者所提供的证据并不充分,王肃之所以被牵涉进"《古文尚书》‘伪书’案",当是"层累"地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小康》2021,(28)
正"害人之心不可有,帮人之心不可无"是我几十年做人的一条重要原则。帮助的内容是多样的,总之,急人所急、难人所难,皆为助人矣。人们常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大概是多少年来的经验之谈。初闻"防人之心不可无",我心中很不以为然: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坏人,防什么防!后来才知道不是前人说得不对,而是自己太幼稚了。  相似文献   

9.
陈抗行 《小康》2004,(8):3-3
此处指的"不同声音",不仅是指"异议"、"歧见",也是指不同的"话语方式"。 《子产不毁乡校》: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有大夫向子产建议:把乡校毁了!子产说:凭什么?人们 早晚聚集在乡校,谈论执政的善恶对错。其所善者,我则行之;其所恶者,我则改之。这是我应该奉以为师 的啊,为什么要毁?  相似文献   

10.
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在其《从政录》中写道:"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之."他将为官者廉洁从政分为三种层次和境界,即"不妄取、不苟取、不敢取",其中"见理明而不妄取",也就是说理想信念坚定、思想道德高尚、严格廉洁自律,这是廉洁的最高境界.清正廉洁历来是人民群众对从政为官者最基本的要求,更是党员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1.
论法人的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溯源中国的法人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可以用“一部法律、三个司法解释、两种观点”加以概括。本文以法人存在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依据、法律依据、实践需要三个方面,论证了法人精神损害赔偿存在的原因,同时对确定法人精神损害赔偿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始终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等哲学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3.
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的精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具有整体性、认同性、稳定性、凝聚性、延续性和先进性的特征。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点是"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中华民族精神更是增强综合国力,实现党的十六大全面小康目标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4.
敬业精神:社会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萃萍 《桂海论丛》2002,18(4):83-85
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成功经验表明 ,一种符合时代需要和本国国情的敬业精神 ,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我国现在正处于改革攻坚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尤其需要一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反映时代特征、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敬业精神。因此 ,从国家成败、民族兴衰的大局出发来认识敬业精神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进而加强敬业精神问题的研究 ,这对于我们赢得下个世纪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永富 《桂海论丛》2002,18(4):80-82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五种精神”是对中华民族各种崇高精神的最新提炼和升华 ,是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华。构筑全社会的精神支柱 ,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吸收现代科学文化和人类一切优秀文化 ,培育体现时代要求的道德文化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首次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一个富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重大论断,需要从伟大建党精神的定位、内涵特征和时代价值三个方面来进行深刻把握。从伟大建党精神的定位来看,伟大建党精神滥觞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是党的精神谱系的逻辑起点和精神之源;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特征来看,伟大建党精神同伟大民族精神具有内在耦合性,是对伟大民族精神的承续与发展;从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来看,伟大建党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质和使命的精神概括,是对党百年发展历程的经验总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  相似文献   

17.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纬  曹荣光 《思想战线》2001,27(6):34-39
任何一种社会经济体制的存在必须以其特有的文化土壤为根基.市场经济的兴起是一个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诸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它所引起的社会生活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总体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并非单一经济因素所使然.马克思·韦伯关于新教伦理的论述,被视为西方精神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经典,当中国选择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革故鼎新的道路时,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充分重视精神文化的巨大作用,重视这种作用的具体历史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利群 《桂海论丛》2007,23(2):31-34
和谐社会的审美精神,既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的需要。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文化中积淀着和谐意识与和谐美精神,建构起和谐精神的根基。现代和谐社会在继承发展中,以其现代意识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提高生活的品质,弥合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和矛盾,从而以审美精神建构和谐社会,使和谐社会呈现出审美化、理想化与现实性、功用性结合的特征,体现出和谐社会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永宁  杨勇 《桂海论丛》2009,25(3):33-37
发展伦理承担着从伦理价值的角度审视社会发展轨迹的使命.从发展伦理的视角,对发展轨迹作虚假发展和真实发展的界定,是对社会发展过程的反思与批判,是对发展价值的清理与排序.虚假发展与真实发展是发展伦理研究的两个维度,对发展伦理的学科构建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雷锋,已经同党的形象、人民军队的形象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形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当代社会生活中崇高的思想道德楷模.雷锋精神之所以能在我国社会产生长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意愿,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对新的思想道德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