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李乔 《北京观察》2001,(3):56-58
鲁迅先生说他读古书时,常发现某事古已有之,所以常常发出“哦呵,原来古已有之”的感叹。鲁迅一生都在挖封建祖坟,所以他的感叹,多是叹息封建“国粹”的绵长,叹息中国社会如一潭不流动的死水。我读古书时也常发现某事古已有之,也油然发出过“哦呵,原来古已有之”的感叹。我的感叹,一则因擒住了一点封建血脉,故而感到一种快意;二是对某种历史现象之久远绵长感到惊异和有趣。这当中,既有追摹鲁迅先生思路的地方,也有我自己的感觉和思绪。下面这五条笔记,记的就是我的一点发现。一、张落刑“文革”中某人被打倒了,此人的名字便会被污辱:或易字,或用谐音法,而使原来的名字丑恶不堪。如刘少奇改为“刘少狗”,王恩茂被改为“王恩猫”,等等。至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过马路问题是中国目前一大社会顽疾,问题的实质在于路权之争,但并不是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路权冲突的双方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即行人与机动车驾驶人互动过程中因为存在着对交通规则、平等、人权、执法者与司法者的倾向性等问题认识的某种信息不对称——认识偏差,才会出现社会交通领域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于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促使正确信息对行人的影响,即纠正行人的意识,才是根除“中国式过马路”问题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3.
吴建华 《新东方》2001,10(6):43-46
人类认识过程中存在的时空距离效应和心理距离效应,是提高认识“逼真度”的必备条件,并且“距离”效应对提升人的主体意识、提高人类实践的成功率和促进人类社会整体协调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金龙 《人民论坛》2023,(18):54-57
当前,我国一些基层治理中还存在着某种机械式“按规定办”的现象,“不会办”“不敢办”“不愿办”和“不担当不作为”是其表现形式,它的出现既受到决策主体的能力素质、思想作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更与基层治理政策供给、政府间事权划分等密切相关。机械式“按规定办”与当前崇尚担当作为的干事氛围背道而驰,会影响干部队伍作风,降低基层治理效能。为此,要全方位聚焦“人”“责”“制”,深入剖析问题根源,针对性系统施治,推动精准预防和纠治。  相似文献   

5.
热词     
当他人或舆论以道德来要求一个人必须做某事,或不得不做某事的时候,就是实施“道德暴力”。比如逼人让座的行为,不从者遭到殴打,以及早几年备受争议的逼捐等行为,都是典型的“道德暴力”。由于道德暴力在现实社会中无处不在,且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人们很难对其分辨是非。道德暴力的倡导者不满当下风气,但往往以“真理在手”的圣人形象出现,其行径常常违背了道德设定的初衷。  相似文献   

6.
主体意识下的文化世俗化谢维和(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特约撰稿人)翻开晚报或周末的流行金曲排行榜,人们总是发现那些位居前列或久居不下的歌曲和歌星是港台的“包装品”。据北京团市委和北京青年研究会的一项调查透露,被调查对象的70%在比较喜欢的五名歌星中填写的是清一色的港台歌星,其喜欢的曲目也是港台流行歌曲排在第一位,对待电视和电影上的态度也基本相同。港台文化为何在大陆有如此看好的市场?或者说,大陆青年为何如此热衷于港台文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其中不仅有“包装”、经济上的发达而形成的“连带效应”等因素,现代社会中青年的主体意识与文化的世俗化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主体意识的基本特点是自主、自立和自律。具有这样一种意识的人,很难想象他是生活的“局外人”或“旁观者”,他,总是会想方设法地参与、介入到生活之中;他总是要进行选择,在选择中表现他的参与,并通过选择而介入。也正是由于现实社会中存在这样一种客观需求,文化的世俗化也就应运而生。所谓文化的世俗化指的是,文化已不是过去某种身份的象征,或高高在上的欣赏对象,而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世俗的文化允许并鼓励人们的参与和介入,它本身也显得那么平常和普通,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的是国内安全保卫话题。国内安全保卫主要指公安机关特殊的调查与防范活动。它必须明确两对关系:即国内安全保卫工作与国家安全工作的关系、“大安全”与“小安全”的关系。国内安全保卫学是一门新兴的公安学科,阶级性、科学性、综合性、应用性是它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拓展协商民主形式”,“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同志对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存在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创新、消极被动、等待观望现象。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纠正认识上的几个误区。一、协商主体具有多元性,政协也可主导协商协商是指某一事物的相关双方或多方共同商量以便取得一致意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相对于协商所要指向的事物这一客体而言,所有参与协商的各方都是主体。协商客体的多样性、多变性,决定了协商主体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协商所指向的事物不同而经常变化的。同一个单位,  相似文献   

9.
人性观与领导的自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小妹 《新东方》2004,(8):24-27
“认识你自己”,这句刻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墙上的铭文,确实是句至理名言。它警示着我们每个人要去不断地追问“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我应该怎样去做人”,要去了解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才能向人生成功之路前进。这也即所谓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指人自己对自己的意识,即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意识,其  相似文献   

10.
“决策”源于英文“decisim making”,其含义为制定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决定采用某种方案的过程,它体现出主观或理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和对未来实践的驾驭能力。所谓决策民主化是指决策必须发扬民主精神,依靠集体智慧,发挥“综合效应”。原始决策由于只是一个简单的单因素的静态过程,因此,原始决策往往只需一个人或几个人对少量信息进行简单加工就能完成,即使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诸葛亮的“居隆中而定天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相似文献   

11.
舆论热点的形成与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热点的形成与引导□杜耀峰舆论热点是突出社会问题的反映时常有“造舆论”的说法,其实这是一个不准确的概念。舆论本是一种意识现象,只有某种社会存在,才能产生这种社会存在的舆论。作为我们要研究的舆论热点,也不可能有“造”的道理。它也是一种意识现象,与舆论...  相似文献   

12.
"需要"作为主体的人与客体的某种联系,它的本质即需要的内在规定性,是现实的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标志之一。需要的产生不仅受到自然性因素的影响,而且会受到诸如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主体属性的制约。人的主体属性包括认识、情感、意志和能力等多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需要产生的主观条件。通过对需要的内涵和需要产生的主体动因的探赜,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需要理论,为主体需要的满足和实现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3.
姜晓丽 《岭南学刊》2011,(6):105-109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由个体主体创新能力、群体主体创新能力和国家主体创新能力构成,在其根本上,是指个体主体的批判认识能力、发现论证能力和阐发传播能力。它是来源于人的可能性的虚践能力和适应于人的生成性的实践能力的综合建构。  相似文献   

14.
林晓妹 《新东方》2008,(10):11-16
一、倡导“主体参与式培训”的缘由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当学生发现你的教育是在教育他的时候,你的教育是苍白的。”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人的意志的自由性、人的理性和人的认识的自主性、对象性。人不仅可以认识世界也可以把自己的自主思想也变成自己认识的对象,解释自我驾驭自我。基于这个规律,要使培训有成效,培训的主体必须是学员而非培训师。  相似文献   

15.
一、基层官怕兵现象种种1.布置任务——“协商”。一些基层干部在完成某项任务中,常常是官兵“协商”,请字上前,好似带着个人的某种情份。某连在组织战士挖菜地时,由于菜地大小不一,很难把“一碗水端平”。副连长的三次决定都  相似文献   

16.
改革的深入发展,进一步唤醒与强化着现代青年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人们对于自己作为能动主体的本质的自觉认识。然而,在中国皇帝面前,人人都等于零(黑格尔语)。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以臣属意识为经、人际关系钳制为纬的封建文化,视人的主体意识为大逆不道,通过“存天理,灭人欲”以及三纲  相似文献   

17.
言意关系本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这对范畴在《周易·系辞上》中就已提出过。王弼通过对言、意矛盾的揭示,反映了对认识主体——人本身认识能力的考察。他承认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体“可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不仅看到离开言、象就无法尽意,同时又认为言、象作为尽意的工具、手段是具体的、有限的。就人要达到对最后本体、最普遍原则的认识的目的来说,言又不能尽意。虽然王弼割裂了认识过程中由不尽到尽的发展,把言不尽意的阶段片面化、绝对化并与整个人类认识发展过程割裂,以至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但却对人的认识能力做了初步的考察。开了尽与不尽问题讨论的先河,意识到人的认识能力的认识范围和界限。把认识的中心由自然转向对主体的探讨,开始了对认识主体自身的反思,扭转了认识主体在认识中的被动地位。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伊始 ,教师摘取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热点问题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要求学生通过简短的合作式讨论 ,鼓励其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社会问题进行现象剖析、本质分析、探索发现、挖掘意义 ,从而升华认识 ,获得启迪。时间约五分钟。长期坚持下去 ,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学生与问题环境相互作用时显示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学生思考和讨论后 ,个人评论或小组代表评论能营造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 ,促进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竞争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兼容并存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马克思人的“内在的尺度”有关思想,试图阐明实践活动中主体的需要与规定性,即人的内在尺度具有自觉性、整体性和发展性;人的内在尺度是在主体对象化、对象主体化的实践过程中,在人与社会关系、社会文化的相互塑造中不断进化的;人的内在尺度进化经历了从“认识你自己”到“人将重新掌握自己”的历史过程,是人的自觉意识在历史运动中的实现与展开。  相似文献   

20.
南京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私人小汽车数量的增长、城市规模的扩大、公共交通发展缓慢、道路网体系和功能不完善、交通参与者的遵章守纪意识不强,南京市道路交通越来越堵。城市交通根本的问题是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之间的不协调和不平衡。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和调控私家车的理智使用,要大力推动“公交优先”发展策略的落实,对红绿灯进行科学管理,提高行人、骑自行车人的交通法规意识。交管部门要提高疏堵保畅能力,提高科学管理能力,提高服务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