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8 毫秒
1.
司法审判与网络舆情的和谐互动之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法院工作日益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司法审判面临严峻舆情危机的挑战。公众熟知并密切关注的杭州"5·7"交通肇事案的个案研究表明,司法审判与网络舆情两者之间具有实现和谐互动的内在基础。要实现司法审判与网络舆情和谐互动,法院必须把握好三大基本原则:坚持正面及时回应,坚守司法底线,注重方式方法创新。构筑司法审判与网络舆情和谐互动关系,具体机制和举措包括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研判机制、舆情应对联动机制、网络舆论监督的规范化建设等以及实现对司法舆情的程序性回应与吸纳、加强网络舆论监督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网络舆情演变规律、司法公信力影响因素,对网络舆情中影响司法公信力的诸要素进行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网络舆情视角下司法公信风险预警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帕累托分析法对风险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权重进行系统分析评估,以期为司法机关应对网络舆情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张方杰 《法制与社会》2012,(21):194-195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逐步成为了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力量。作用于司法领域的涉法网络舆情,是人民群众监督司法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涉法网络舆情一方面具有监督司法活动,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正面作用;另一方面也具有干预司法审判活动,损害司法公信力的负面作用。近年来,虽然国内法院在网络舆情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诸多不足,难以有效应对和管理日趋复杂的涉法网络舆情。因此,进一步加强涉法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
涉法网络舆情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舆情,正形成为一种舆论力量,对法院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法院应通过转变网络舆情应对理念,探索全新的网络舆情应对措施,协调司法权威与媒体监督的关系,以更好地践行司法为民,实现三个至上。  相似文献   

5.
张佳丽 《法制与社会》2012,(26):257-258
近年来,司法公信力缺失的问题愈发严重,成为影响公正、高效、权威司法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舆论传播方式的进一步多样化给司法公信力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微博时代”实现司法公信力建设新的跨越,是摆在全体司法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将结合“微博时代”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探讨如何降低“微博时代”网络舆情可能对司法公信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寻找法院借力微博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6.
传统人治精神及人本观念横行和当下民众"义务警员"倾向①,造就了舆情民意青睐刑事司法审判之不争事实。网络语境下,如何应对舆情民意扩张造成的刑事司法审判危机成为司法机关的当务之急。而要想从此困境突围,必须深挖和解构刑事司法审判视野中的舆情民意,对现行舆情民意能否影响刑事司法审判运行状况之尴尬境况进行实证辨思,并恰当通过舆情民意了解渠道创新配以科学的反馈机制,也方能作好判研刑事司法审判中的舆情民意真相这一工作。  相似文献   

7.
公安机关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做好新时期公安工作的需要.提高执法公信力,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观,构建网络舆情预警体系和预警机制,坚持正确的舆情应对原则和方法,打造和谐的网络生态环境,是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持续上升,给安保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与挑战。首先,从安保环境、安保要人、安保执勤队伍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网络舆情对安保工作的影响;进而,深入探究了安保工作中存在的网络舆情风险因素,认为"安保主体和安保措施"是网络舆情产生的源头和根本;最后,有针对性地给出五点应对措施,分别是树立正确对待网络舆情的态度、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进一步改进安保工作形式、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五个方面,为安保部门应对网络舆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大众麦克风"时代,网络舆情呈涌喷状发展,部分地方政府已具有主动应对网络舆情的意识,且建立起网络问政平台。但总体来说,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实践中仍存在网络舆情应对不积极、网络舆情监测力不足、信息公开不及时和引导力不强等现实问题。其根源是由于地方政府存在认知偏差、管制色彩浓重、应对机制不成熟和法律体系不完善等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从司法的广场化到司法的剧场化──一个符号学的视角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司法的广场化和司法的剧场化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法律文化及其价值。司法的广场化是一种人人直接照面的、没有身份和空间间隔、能够自由表达意见和情绪的司法活动方式,更多地体现出司法的大众化特点。司法的剧场化是指在以“剧场”为符号意象的人造建筑空间内进行的司法活动类型,它对于现代法治的制度、精神和习惯的形成具有内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不断复杂化和社会分工的日益专门化,由司法的广场化到司法的剧场化将会成为司法活动类型发展的一个趋向。然而,无论是司法的广场化,还是司法的剧场化也都还暗含着潜在的矛盾或深刻的悖论。从更为宏大的背景来看,司法的广场化和剧场化问题代表着自由/秩序、民主/独裁、实质主义/程序主义、大众化/精英化、通俗化/职业化、简单化/复杂化、感性创造/理性选择、多样化/单一化等等二元对立的语路。在这样复杂的语境和语路中,谈论司法的广场化或司法的剧场化哪一个更具有优位的正当性,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刘彬  杜海春 《政法学刊》2012,(2):101-105
网络舆论作为司法审判的一种重要监督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对司法审判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网络舆论也因其各方面的特点表现出对司法审判强大的攻击力和影响力,甚至形成"舆论审判",并有愈演愈烈之势。面对如此严峻的"司法困境",从网络舆论的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侧重分析其与司法审判的内在机理。力争通过对网络舆论的"聆听",把握二者本质规律,进一步思考能够促进司法审判的各方面因素,力求实现二者的良性协调。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保证司法的公正和司法独立,排除公众舆论对审判的影响是必要的.然而,司法如何利用舆论延伸和强化其功能,并未受到国内学界应有的重视.耻辱刑的作用过程就是国家、犯罪人和社会公众之间关于刑罚意义上共通的符号传播互动过程,是国家对社会的法律和舆论的富有效率的双重控制,具有隔离、规范的确认和名誉恢复的功能.从身体刑到犯罪信息的公开披露是古代耻辱刑的现代流变形式.我国应明确规定向社会公布司法判决作为一种刑罚措施,并建立国家判决数据库和复权制度.  相似文献   

13.
"Proceedings in all courts shall be open to the public." Such is the content of Article 157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SSR. The principle that judicial proceedings are to be open to the public—a principle that is contained in the nation's highest legislative act—is of enormou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fact that judicial proceedings are open to the public is a guarantee that procedural norms are scrupulously observed in the process of examining the materials of a case, thereby substantially reducing the probability of judicial error.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social oversight over the work of law enforcement agencies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to the democratization of public life. What is more, the openness of judicial proceedings to public scrutiny is a powerful means for the legal education of citizens and of forming a truly socialist legal conscience.  相似文献   

14.
维护社会正义是舆论、媒体与司法实践的共同目标。从系统论看,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助于社会正义的实现。司法案件舆论引导是三者互动的一种常见状态。在司法案件舆论引导中,供给专业法律知识能够促进三者的良性互动。本文以极具代表性的昆山案为例展开案例研究,发现新闻媒体通过法学专家向公众供给专业法律知识、司法机关自媒体向公众供给专业法律知识,能够促进舆论与司法的良性互动,实现司法案件舆论引导效果。社会正义的维护并非仅靠法治实现,司法与舆论、媒体的互动能够更好地落实法治的正义精神。  相似文献   

15.
论诉讼证明的相对性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诉讼证明既是一种认识活动 ,又是一种诉讼行为 ,因此 ,除了应该遵循认识论的普遍规律外 ,还应接受程序法律和证据规则的调整和制约。认识本身的相对性和诉讼证明的特殊性决定了人们对案件事实的认识不可能达到与客观存在的案件事实完全一致、绝对真实的程度。基于诉讼证明的相对性原理 ,应当重塑我国刑事诉讼中定罪判决的证明标准 :其主观标准可以概括为“法官内心确信无疑” ,其客观标准则为“最大限度地符合或接近案件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1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切实践行司法为民大力加强公正司法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若干意见》要求"从有利于强化社会对审判工作的监督,有利于提高审判工作的社会公信力出发,对审判公开的范围、内容、对象、时间、程序、方式等作出明确规定,稳妥有序地推进司法公开,坚持不懈地提高司法透明度,逐步完善司法公开的制度机制。"司法公开的时机是司法公开机制的重要内容。司法公开的时机应当遵循尽快公开和适时公开原则。针对不同的公开内容和对象,公开的时机应当不同。立法应当明确规定对公众、当事人、人民陪审员、听证公开中对听证参与者和旁听人员等对象公开司法信息的具体时间。  相似文献   

17.
吴雪玲 《政法学刊》2011,28(5):80-83
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博弈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必然现象,也是制衡权力与权利的必要途径,本文从司法公正和舆论监督的概念出发,讨论了二者在现实层面的矛盾表现,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论述了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在社会公正这一共同价值追求下的统一和互补。  相似文献   

18.
导向是舆论的根本性问题。坚持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就是要始终坚持舆论的社会主义方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实践中仍有一些因素影响着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因此应进一步加深对网络舆论正确导向的认识,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构建以中央主要媒体为主导的主流舆论格局,大力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9.
进入信息社会以后,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较之以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成为了民众首选的、便捷的沟通渠道,网络舆论开始备受关注,网络舆论监督也已经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警民关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要想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就要鼓励民众正确进行网络舆论监督,行使民主权利;同时,公安机关要积极应对网络舆论监督,树立警队威望。  相似文献   

20.
法官的角色涉及到法官的形象与权能,因而成为马克思主义司法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典作家看来,法官是政治上的独立者而非依附者;法律上的宣示者而非创造者;司法上的中立者而非偏倚者;诉讼中的主导者而非垄断者。这些定位,对于全面认识法官的地位、权能、职责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