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一天.我终于对母亲把我的愧悔说了出来。我说:“那时候我实在不应该一个人吃鸡蛋,过后啥时候想起来都让人心里难受。”我想,母亲也许会对我解释一下让我吃鸡蛋的原由.不料母亲却说:”都是过去的事了.你这孩子,还提它干什么!”  相似文献   

2.
李平 《公民导刊》2015,(2):58-59
我们这些生活在盆地里的人,内心是向往大海的。我已经多次去看海了。海南的海、广西的海、台湾的海、韩国的海。无论是南方的海还是北方的海,其实都在太平洋的边边。每次看海的心情都是不一样的。想起来还是跟母亲一起去看海更幸福。那是春节期间,我们带着两位母亲去了北海看海。一位是妻子的母亲,一位是我的母亲。我们畅游了漓江山水、观赏了阳朔风光。两个母亲从来没有这么亲近地走在一起,她们甚至手挽手如亲姐妹一般,快乐像天使。如此  相似文献   

3.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总是我们家起床最早的人。母亲一早起来洗脸、梳头、扫地、做饭,忙忙碌碌着,一直到我和姐姐起了床,她也没有闲下来。那时我和姐姐还都在上小学,学校离我们家有很长的路要走。每当我们要出家门时,母亲不管手里在忙什么,总不忘嘱咐我们一声:“中午早点回来”(那时的学校中午是没有午饭的)我们自顾走我们的路,每一次都是很随便地回她一句:“知道了!”其实出了家门我们就把母亲的话像风一样地忘到了身后。每一次我们都是在外面疯玩到肚子咕咕作响、再也忍不住饿时才想起回家的。母亲总会先于我们的脚步抵达家门时给我们开开门,…  相似文献   

4.
母亲的账本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这个字眼显得很陌生。因为在我还不足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因病魔离开了我们,只剩下母亲孤单的身影。母亲的身影在我的生活中不停地晃动:上班、下班、洗衣、做饭、接我们上学放学、一个人换煤气、电灯坏了自己修……所有父亲的角色都被母亲一个人承揽了下来。慢慢地,我们长大了,看着母亲的白发一点点变多,皱纹过早地刻进她沧桑的面容。为了我们,这么多年来她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没有时间也没有钱走出家乡的小镇……她省吃俭用,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兄妹三人一个个地送进了大学的校门。母亲笑了,笑得很欣慰。毕业后,哥哥姐姐都离开了…  相似文献   

5.
回家     
回家已有十几天的滨还是不能完全适应家中的生活。早晨,他痴痴地站在河边的一棵树下已经有半个小时了,仿佛把周围的一切都遗忘了似的。此时他抬头看了看头上飘过的一朵淡淡的云,长长地嘘了口气。他想,请25天的假是不是太长了点?这个念头刚一闪过,他就在心里暗骂自己:“太不孝顺了”。想想母亲已经快有三年没见他了,每次给家里打电话,母亲都要问他什么时候能回来看看。他理解母亲,母亲太孤单了,自己兄弟三人都不在家,二弟在青岛读大学,三弟远在甘肃当兵,母亲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见见他们。怎么能刚回家不久就这样想呢?难道忘了请…  相似文献   

6.
父亲和母亲今年又承包了二亩棉花地,加上麦子地,一共是十多亩。我从心里替父母担忧,都五十多岁的人了,年岁不饶人哪。尤其是母亲,常年患有腰痛病,平时走路弯腰都疼得厉害,可她却和父亲一样每天披星戴月,起早贪黑,精心侍弄着被她视为命根子的庄稼地。辛苦的劳作,使她的病情更加严重,晚上睡觉翻身都很困难。听姥姥讲,母亲年轻时在生产队干活利索是出了名的,年年被生产队评为“生产标兵”,在地里干活趁大伙歇息时短短一袋烟的工夫,她已割了满满一大包袱青草,收工回家的路上,还边走边割,就这样母亲利用劳动间隙,每天割五六包…  相似文献   

7.
大爱无疆     
妈妈今年78岁,但身体硬朗健康,无病。现独自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过日子。母亲说来很命苦,在我3岁时,父亲就因病离我们而去了,妈妈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将我们兄妹5人拉扯大,现我们都已成家立业,而母亲还独自过活,心里很是过意不去。但每每我将妈妈接来,妈妈总是只住几日,就嚷嚷着回去,"我在这儿住不惯,像蹲监狱似的,呆不下去。"但有一次母亲回去后打电话告诉我说,回  相似文献   

8.
吴忠溪 《中国保安》2004,(24):49-49
父亲一生有三句话,令我永生难忘。父亲的第一句话是:“你看这件事怎么样?”父亲一向是说一不二的,包括母亲也别想改变。母亲爱父亲,又有点怕父亲。虽然父亲当年只有每月18元人民币的微薄工资,但在母亲心中,父亲是她的支柱和偶像。这造就了父亲的独断专行,但也树立了父亲不可撼动的威信。我家六个兄弟姐妹,母亲病逝时,大姐、二姐已经出嫁,大哥、二哥在外工作.弟弟到外地读书,我在本镇读高中。家中,只有我和父亲两个男人相伴。我家有一块宅基地,有人想买。那一天晚上,我们两个男人吃着晚饭,父亲突然问我:“我想把那块地卖了,你看这件事怎么样?…  相似文献   

9.
编辑老师:您好!我是山东人,在武汉当保安员。最近一段时间江西地区连续发生地震,11月26号那一次我们这里也感觉到有很明显的震动。我长这么大,还没从经历过地震,我听人说九江那边已经死亡好多人了,房子也都塌了,情况很严重。很多武汉人都去买了帐篷,打算晚上睡在外面。我心里很害怕,觉得我住的地方很不牢固,晚上都不敢睡着,我的几个队友也和我一样,这些天我们都是穿着衣服躺在床上的。晚上休息不好,就影响了白天的精神状态,我在工作中总是走神,已经挨了班长的批评了。现在地震已经过去很多天了,但我还是不能放心睡觉,地震有多可怕?我该怎么…  相似文献   

10.
母亲的溪流     
每个人的往事中,都蜿蜒着一条有关母亲的溪流。对母亲,谁都有最基本的爱,母亲给了我们生命。但这就够了吗?我想,对母亲该有深刻的爱,这其中既有母亲拥你在怀的熨帖,又有岳母刺字般的良苦用心。我始终认为,母亲那一代人的情感硬于我这一代。这与我们灾难深重的民族有着深厚的关系。母亲蹒跚涉世的脚步不幸踏上了被日本帝国主义烧焦了的土地,中国的历史充斥着悲哀,民族的百年忧患不能不强硬那一代人的骨骼。知道母亲的童年,是“文革”降临时,母亲因为是“地主的狗崽子”,失去了工作的权利。一天,我发现母亲坐在床沿上落泪。这是…  相似文献   

11.
母亲     
南山 《今日海南》2014,(12):44-45
<正>窗外下了一场小雨,淅淅沥沥,但很快又停了。我在整理一些旧稿,都是一二十年前的,泛着黄色。突然,我看到一份医院死亡证明书,心不由地抽搐了一下。转眼间,母亲已去世整整10年!母亲,一个难以用语言形容的伟大词语。她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人,又是领着我们走向社会,展翅飞翔的人。2004年10月,那时我已7年没回家乡。84岁的老母亲正生病住院,确诊为癌症晚期。在母亲生命的最后一刻,我终于来到她的身边。医疗已经进入"死马当作活马医"的阶段。在医院艰难挣扎了  相似文献   

12.
不尽慈母恩     
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如今已为人父的我。心理特别想念母亲、敬佩母亲、感激母亲。因为在我的心里.认为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坚强的人、  相似文献   

13.
百年树人     
《台声》2017,(17)
<正>"开学了",这是一个令无数人感怀的日子。原本这个日子于我,已经是个十分淡化的遥远记忆,但今天,在祖国的宝岛台湾那边一连串的围绕课纲修改而引发的争议,顿觉曾经课堂的日子原来是那么地弥足珍贵,那么地还是令人留恋想往。在大陆每一个成年人的心里,恐怕没有人不对台湾有一个特别的"专用术语",那就是"美丽富饶的宝岛"。或许我们都记不得是哪年读的,什么年级课本上的文章;或许我们不能全文背诵那篇美文,美文里还有哪些美好的东  相似文献   

14.
编辑老师:您好!我这几天心里有些烦,刚刚从老家过完年回来,本应该高兴,可家里的事实在让我放心不下。我家一共有兄弟姐妹四人,我是老小,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父亲去年已去世,两个哥哥要分家,可谁也不想赡养母亲,没办法,姐姐就把母亲接到她家住去了。可家里的东西,除了留给我一间小西房,都被两个哥哥分掉了,那是我父亲一辈子攒下的钱盖的房子和购置的东西。春节时在姐姐家看到母亲伤心的样子,我心里很难受,去找大哥理论,可大哥说这是村里的规矩,长子就该多分,闺女是不给的,而母亲是“自愿”跟姐姐住的。您说,我哥哥能那样做吗?保安员…  相似文献   

15.
我叫陈建设,今年27岁,作为一名村民,一直关注着咱村的选举,看到咱村已经进行了3次选举,都没有成功,心里真不是滋味。为什么咱村就选不出一个叫大伙都服气的人呢? 老少爷们都知道,咱村的情况复杂,宗族派性严重。这也是选不出村主任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都想有一个好的当家人,都想过上好日子。我已决定辞掉镇上技术员的工作,回咱村参加村主任竞选。 有人说,我们村好不了啦,太乱。我说,你们这些人思想大狭隘了,谁说咱村就不能出一个像华西村吴仁宝那样的人物,谁说咱村的年轻人都是自私自利,软弱无能…  相似文献   

16.
编读往来     
《民主与科学》2007,(2):64-64
《民主与科学》编辑部:我已经有七八年没看过《民主与科学》了,前些天才第一次见到改版后的《民主与科学》,久违了,不认得啦!真是今非昔比,光是封面的精致大方已使人感到眼前一亮,再翻看目录,从栏目设置到入选的文章,都令人感到非常可心,着力体现"民主与科学"的宗旨,这才称得上是我九三人办的刊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话用在我们的刊物身上也挺合适。真让人爱不释手。喜悦之余,我心里想的是如何用行动来支持,应该把自己最好的稿件奉献给《民主与科学》。  相似文献   

17.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将近20年以前,歌手韩晓的一首《我想去桂林》,唱得多少人心里都痒痒,那是很多人的心里话。直到今日,人们还在时间和钱之间艰难地寻找平衡点,以求早点过上有钱有闲能去“桂林”的日子。  相似文献   

18.
弥留时的嘱托父亲病重期间,因纺织工业部办公厅给甘肃省文化局去了一封公函,我得以获准从兰州回京日夜随侍在病床边。6月初的一天早晨,父亲忽然从昏迷中醒来,对我说:“阿国,我的病是Cancer(癌),治不好了,你打个电话给徐秘书,请部里向周总理汇报,说人已经不行了。”说完他又闭目养神,用手挡住眼前的亮光。我听了以后心中一怔——我们家属和医院大夫从来都没有告诉过他真实的病情,原来他心里都明白!他早就知道自己患的是癌症。他的病情虽然严重,神志却一直是清醒的。  相似文献   

19.
感受母亲     
人有多早懂事,就有多早感受母亲。 我最早对母亲的感受大概也就只有五六岁吧,那时候我常常问姥姥:“我妈妈是不是后妈呀?” 记忆中的母亲很少有笑脸,说话声音不大,语调也很平和,但是却有威严,凡是母亲说过的话,我们孩子是一定要照办的,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和哥哥都以为,大人和孩子的关系就是这样,张三李四家也一定是这样。突然有一天,我们家来了一对母女,是我母亲的远房表弟媳妇,她女儿和我差不多年纪,但是她不仅不听她妈妈的话,而且每天都粘在她妈妈身上,她母亲不是拉着她就是背着她。我和哥哥都傻了,  相似文献   

20.
那个晚上的影片好像是南斯拉夫的《桥》,他正要走进电影院,一个青年拦住了他。那个青年看上去很焦急,说:“大哥,售票处已经买不到票了,您能把手中的票卖给我吗?”他一愣,有些为难。青年的脸色黯然,“要不是为了母亲,我也不会麻烦您……”“你母亲?”“是的,我们从乡下来,我想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