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母亲的账本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这个字眼显得很陌生。因为在我还不足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因病魔离开了我们,只剩下母亲孤单的身影。母亲的身影在我的生活中不停地晃动:上班、下班、洗衣、做饭、接我们上学放学、一个人换煤气、电灯坏了自己修……所有父亲的角色都被母亲一个人承揽了下来。慢慢地,我们长大了,看着母亲的白发一点点变多,皱纹过早地刻进她沧桑的面容。为了我们,这么多年来她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没有时间也没有钱走出家乡的小镇……她省吃俭用,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兄妹三人一个个地送进了大学的校门。母亲笑了,笑得很欣慰。毕业后,哥哥姐姐都离开了…  相似文献   

2.
曾玫 《台声》2014,(2):81-82
俗话说严父慈母,但父亲对我们的关爱却一点也不比母亲少。慈父严师这个称谓放在父亲身上一点也不为过。我想,他也会很享受这个称谓。记得幼时,幼儿园离家有几站路,总是父亲骑着自行车接送姐姐和我。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我们姐俩全托制每周才回家一次,自然每次看到父亲骑车来接我们部会特别高兴。那时看到周边的一切都感觉特别巨大,甚至父亲的自行车都是个庞然大物。那时我坐在自行车的横粱上,姐姐坐在车后座,  相似文献   

3.
母亲的眼泪     
陈文海 《中国保安》2006,(10):46-48
童年的记忆中,母亲是个极好强的人。她虽然不识字,但很识大体,是典型的贤妻良母。父亲一直缺少家庭的责任感,他那时是村里的会计,官不大,架子却不小。在家什么事不做,整天在外吃喝赌。是母亲一个人把家里家外料理得那么好。我小的时候,身体不太好。那时,村里的医疗水平很差,每次犯病,母亲总要背着我走上10几里路到乡里的医院去看病,父亲总以工作忙为借口,没有陪过我一次。记得有一年夏天,我发高烧并不停地呕吐,而不巧的是那天母亲也卧病在床。可是体弱的母亲硬是挣扎着起来背上我向医院赶去。一路上,母亲走得好艰难。在村口,我们遇见了喝得…  相似文献   

4.
常回家看看     
记得我第一天来北京燕山公安分局报到的那天,是我妈送我来的,她总是不放心,要亲自来送我,当一切都安排好后,我留了下来,妈走了。后来主任对我说,妈下楼的时候满面泪水,我说没有啊,妈只是说让我好好干,后来我才明白妈为什么会流泪。我从小就没了爸,是妈一手把我和姐姐拉扯大的,可以想像一个女人带两个孩子的苦衷。妈每天早出晚归,晚上回来还要买菜做饭洗衣服等等,并准备第二天我和姐姐的饭,因为妈中午回不来。妈很要强,靠着她那点微薄的收入支撑着这个家。记得小时候刚有电视的时候,我们姐儿俩总是到邻居家去看,有一次邻居…  相似文献   

5.
张继云 《人民公安》2005,(18):36-38
血案发生在生活区2005年7月27日,云南模具二厂职工骆自清一家三口在住本生活区的岳母家玩到22时许才回自己家,骆自清先走了不到10分钟,妻子赵云晴就背着儿子随后进了家门。夫妇想早点休息,进屋就各自关了手机。这时,同在一厂的妹妹赵云霞想出去吃烧烤,就叫丈夫打电话约姐姐一家人一起去,姐姐、姐夫都关了机,当时她没想到姐姐一家会突遭惨祸。次日上午9点30分左右,牵挂姐姐的赵云霞觉得心里有点慌,就到相邻的车间看姐姐是否来上班了,车间的工友说她姐姐没来上班也未请假,她又给姐姐、姐夫打电话,仍然是关机,于是,她顿感事情不妙,迅即打电话给…  相似文献   

6.
感受母亲     
人有多早懂事,就有多早感受母亲。 我最早对母亲的感受大概也就只有五六岁吧,那时候我常常问姥姥:“我妈妈是不是后妈呀?” 记忆中的母亲很少有笑脸,说话声音不大,语调也很平和,但是却有威严,凡是母亲说过的话,我们孩子是一定要照办的,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和哥哥都以为,大人和孩子的关系就是这样,张三李四家也一定是这样。突然有一天,我们家来了一对母女,是我母亲的远房表弟媳妇,她女儿和我差不多年纪,但是她不仅不听她妈妈的话,而且每天都粘在她妈妈身上,她母亲不是拉着她就是背着她。我和哥哥都傻了,  相似文献   

7.
她出生在1969年的严冬 ,也许正是因为她降生的季节缘故 ,注定了她的人生旅途更多的是艰辛、痛苦与磨难 ,但同时也铸就了她刚毅不屈的性格。在她来到世间第六年父亲撒手人寰 ,留下孱弱的母亲和她们姐妹五个 ,为了供她和两个姐姐上学 ,母亲节衣缩食 ,勉强支撑着这个家。为了生存 ,正在上学的两个姐姐被迫辍学回家务农 ,可以想象 ,当时她的家庭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可为了满足她的求知欲 ,在上小学二年级时母亲不得不把她送到姐姐家去上学 ,从此 ,她就在姐姐家渡过了她十年的求学生涯。1988年当她顺利地走过高考的“独木桥”时 ,命…  相似文献   

8.
来到城市已经两年多了,我自己感到已经离不开这个地方了,可是每当想到自己的环境,都不免有些黯然神伤。我的姐姐前年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一家省直机关,我们村出过十几个大学生,但只有姐姐上了研究生,到了省直机关工作,因此她是我们全家的骄傲。去年,姐姐生了孩子,由于姐夫家也是外地人,孩子没有人照看,姐姐就让我过来帮她照顾孩子。前些年,虽然我也曾到姐姐上学的地方住过几天,但根本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能跟着姐姐在城市里生活几年,我感到非常兴奋。我与姐姐的感情非常好,在5个兄弟姊妹中,她最看重我,因为我从小聪明伶俐,学习成绩好,姐姐…  相似文献   

9.
四月之痛     
四月的清明是中国人对先人对亡者的纪念日。面对四月,如今我或多或少有那么点遗憾如鲠在心,带有一层慰藉之意味。可在19年前,我的人生字典绝对没有切肤的四月之痛。还记得念小学时,学校会在这个时节组织我们集体到公园去给先烈们扫墓。同学皆年少,齐齐肃立于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细究起来,那时总是没有太深刻的思想,回来后作文里常写下这么一段话: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所以我们应如何如何……这才渐渐有了沉重与肃穆的感觉。19年前母亲离开我们的时候,我很难过。她走后的第一年清明节,几乎所有的亲戚都来了。香烛果酒…  相似文献   

10.
1990年8月,76岁的母亲离开了人间。我们兄妹在为她更换寿衣时,发现她身上装着74元人民币和一张用旧布包着的选民证。在场的人都不禁潸然泪下。那时我家还不甚富足,平时给老人家几个零用钱她舍不得花,竟然还装着。我们望着她珍藏的选民证,更加体味到她是如何痛苦地离开这依恋不舍的好社会的。母亲民国三年出生在乾县,民国十八年大灾荒随着饥饿的人群讨饭流落长武。成家后一直靠我父亲拉长工打短工在饥饿线上挣扎苦熬。那时还有什么人权、民主可言。连我们与小孩玩耍时,母亲都要叮咛,"咱和人不一样,省事些,低人三分做人"。解放后,另是一重天。我家凭着"雇农"的好成份,分得了土地、毛驴,又  相似文献   

11.
杨银禄 《同舟共进》2011,(12):33-35
康生早年就认识江青?传说江青的母亲李栾氏曾给康生家当过佣人,就在那时,康生认识了江青。汀青的母亲是否给康生家当过佣人无从考证。即使当过,那也是江青五六岁的时候。1972年夏天,江青与美国女作家维特克夫人谈话时(当时我在场)说:“有一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我父亲因一件小事毒打了母亲,母亲忍无可忍,一气之下带着我离开了家门。”“我母亲要出去工作,因此我可以上学。”“诸城县一个有一妻几妾的姓孙的地主收留了我们俩。不久.母亲又找到了一份工作。这是一家‘破落地主’。”“在我只有五六岁的时候,我就试着走夜路去找我母亲。”  相似文献   

12.
台湾情怀     
张嵘 《两岸关系》2005,(12):22-23
对台湾最早的印象源于我的外婆,外婆一直跟我们生活在一起,是个终日驼着背,话不多但很慈祥的老人,每日为我们兄妹3人忙碌着。外婆太平凡了,平凡到好像没有什么故事。直到那天外公突然出现,我们才知道外婆一生不平凡的经历。外婆与外公在民国时期结婚,婚后原本以为可以像所有人一样生儿育女,白头偕老。可谁也没想到一个早晨,外公和往常一样离开家去学校上学,却再也没有回来。这一走就是整整的四十年,而那时我的母亲仅1岁。我的外婆就这样开始了她整整四十年的等待,直到当年的美丽少妇变成了满头银丝的老人,而当年抱在怀中尚不能言语的女儿也…  相似文献   

13.
母亲的奖章     
母亲去县里参加劳动模范表彰大会的时间,是1957年的春天.几十年过去了,母亲也已经下世十多年.时间如流水,这个时间我们兄弟姐妹之所以记得确凿无疑,因为它有一个标记,或者说有一个帮助我们找回记忆的参照点.母亲生前不止一次跟我们说过,她是抱着我弟弟去参加劳模大会的.弟弟那年还不满一周岁,正在吃奶,还不会走路.我们家离县城五六十里路,那时没有汽车可坐,母亲一路把弟弟抱到县城,开完劳模会后又把弟弟抱回.我说的参照点就是弟弟的生日,弟弟是1956年7月出生,母亲去参加劳模会可不就是1957年嘛.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6,(10)
正我最亲爱的玖弟走了,寄爹(梅兰芳博士)和香妈(福芝芳,母亲的金兰之交)最小的孩子,梅派艺术的传人。他走的太突然,甚至没有留下一句话,遽然作别,留下亲人们无限的哀思。此刻的我,独居在洛杉矶的家中,偌大的空荡荡的屋子,母亲的相片端放在几案上,她的眼神温暖慈祥,我们互相凝望,仿佛回到了70年前的那个夏天。在上海的吴淞口码头,我和母亲将赴美投奔我的姐姐,梅家的亲人们  相似文献   

15.
母亲生有三个子女,除了我的经济条件尚可之外,两个姐姐都没有能力尽自己的义务。对此母亲对自己的晚境常常忧心忡忡。母亲没有劳保:“有力气就有饭吃。”可现在,气力正被岁月无情的夺去,她上一次山有时也气喘吁吁。见到我时就说,我是越来越不中用了。三年前,在一次母亲患病后我开始隔三岔五给她一些零用钱,有时是五十元,有时是一百元。母亲先是推脱,说我的生活也不容易,现在她还能耕种。在我  相似文献   

16.
在采访过程中我想起了自己以前读过的一个故事,故事的叙述者是一个在“文革”时期成长起来的小姑娘,她说那个特殊的时代自己四十多岁的母亲在处境堪虞时竟跑去上电大拿来了一个物理专业文凭,花了整整五年时间。她那时一直没有理解为什么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母亲还要辛辛苦苦地学那个,只记得当她带领同学抄自己的家把那份证书烧掉时母亲的眼泪……  相似文献   

17.
一束手电光     
冰心说:“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悲凉”。 那还是我上高中的事。因为家乡的偏僻和落后,我们整个乡连一所高中都没有,我只有去三十里之外的龙门读高中。离家太远,便做了住校生,一周只能回家一次。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正当我收拾好了一周的米和面,准备要去学校的时候,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无奈,只有等到星期一的早晨再去了。 山沟里的路不好走,凌晨四点半我就出发了。走出门后,我就对母亲说,你回吧,我一个人走。但母亲执意要送我,于是…  相似文献   

18.
编辑老师:您好!我这几天心里有些烦,刚刚从老家过完年回来,本应该高兴,可家里的事实在让我放心不下。我家一共有兄弟姐妹四人,我是老小,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父亲去年已去世,两个哥哥要分家,可谁也不想赡养母亲,没办法,姐姐就把母亲接到她家住去了。可家里的东西,除了留给我一间小西房,都被两个哥哥分掉了,那是我父亲一辈子攒下的钱盖的房子和购置的东西。春节时在姐姐家看到母亲伤心的样子,我心里很难受,去找大哥理论,可大哥说这是村里的规矩,长子就该多分,闺女是不给的,而母亲是“自愿”跟姐姐住的。您说,我哥哥能那样做吗?保安员…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14,(4):58-60
<正>从中华商场如何走到重庆南路?我这个方向盲,一生有半生时间在找路。我找不到那已拆除的商场,一如我找不回与秋相处的时光。我常常想起这个画面:我们一票同学走在中华路的天桥上,后来我和秋脱队了。星期六中午,大家在商场吃过牛肉面,有人嚷嚷着去J家玩吧。J有一头咖啡色的头发,戴金框眼镜,她的制  相似文献   

20.
当我们走进武鸣县双桥镇杨李村黄大婶家的庭院时,她刚从地里回来。记者问她村里的路修得怎么样了,她抬了抬脚,指着鞋底说:“路修好了!以前村里都是烂泥巴路,走几步就要跺脚蹭泥,现在水泥路修到家门口田地里,下雨天出门做事也很方便。”这是近年广西实施农村道路建设项目以来,在武鸣县双桥镇杨李村发生的喜人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