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从举荐说起     
子浩 《人事天地》2008,(12):1-1
“举荐”是中国古代王者获得贤才的常见途径。例如诸葛亮是徐庶和司马徽举荐的,管仲是鲍叔牙举荐的。举荐者往往都先来一段慷慨陈词,说你要得天下,我还不是辅佐之才,你非要去请出谁谁谁云云。然后是双方见面,纵论天下,大喜过望,执手而出,相见恨晚……  相似文献   

2.
管仲作为齐国宰相,为齐桓公确立了王霸方略,并辅佐齐桓公首创春秋霸业。管仲提出了霸业和王业两个不同国家崛起目标的内涵、实现王霸战略的基础、建立和维系王霸之业的途径以及王霸战略的特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在春秋时期就产生了"法治"思想和出现了法家人物,但学术界主流观点把管仲当作法家的先驱,对法家子产不用法家称谓,对另一法家范宣子则只是作为孔子法制思想的陪衬。本文认为,管仲不是中国古代法家的先驱,早期法家是子产、邓析和范宣子。子产是第一个法家政治家,范宣子是第一个法家思想家,邓析是第一个私身法家(律师)。  相似文献   

4.
孔子从德性修养和修为角度批评管仲德不足,又从国家统一、天下和平和华夏文明延续等角度盛赞管仲之仁功。这是孔子具体而灵活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表现,表明他既看重一个人的德性修为,又看重一个人的实际历史贡献。同时也说明孔子的仁学包含德业和功业两个层面的内涵,"仁"的理想境界是同时具备道德和功业,道德和功业统一于"仁"。而在现实中,无论哪方面作出贡献者皆可称"仁",不因其功夸大其德,也不因其德不足否定其功业,体现出孔子在"功""德"关系上的辩证圆融态度。而多数后儒们重内在修养轻外在事功,仅从道德和心性修养层面评价管仲,抛弃了孔子看待"功""德"关系的辩证思路。  相似文献   

5.
孔子所说的“仁”是至高无上的一个境界,他从不把“仁”轻许于人,例如,尽 管他对春秋时楚国名相子文的评价很高,但当弟子问及子丈是否达到“仁”的境 界时,孔子予以断然否定,认为子文还没有沾上“仁”的边。可见其“仁”的标 准之高。但对有不少缺点的管仲(孔子也曾严历批评过),孔子却力排众议,认 为他达到了“仁”的境界。之所以如此,乃因为管仲“一匡天下”,坚持统一, 而孔子特重统一,故把坚持统一,看作是至高无上境界的“仁”。孔子的这种思 想,潜移默化,深入人心,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起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管仲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哲学家,是法家代表人物和思想先驱。以其法家治国理念辅佐齐桓公成功治理齐国,抗衡诸国。后人称其为管子。其治国思想集中体现在《管子》一书中。中国传统文化不乏当代内政外交思想精髓,唯有内儒外法,兼顾国际关系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两极,方可在全球化时代的大国博弈中保持自身的发展。管仲法家思想,虽有与现代民主社会、自由市场理念相抵触之处,然而却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抵御某些大国对别国内政的缓慢渗透方面开出了一剂良药。在全球格局和国际组织中,虽然不同国家的责任性质和大小不同,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这些属性和要素共同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在当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体系中的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7.
领导用人需要雅量,因为你用人的时候,不是看谁跟你有过节,谁跟你关系最好,而是看谁最有能力,谁才是你最需要的人才。古有齐桓公用管仲,李世民用魏征,这些优秀的领导者大胆起用"仇人",结果"仇人"帮他们缔造了盛世江山。  相似文献   

8.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由于封建统治阶级与广大民众在根本利益上的冲突,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就不可能逃脱作为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窠臼;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以往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积极成果,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管子》是管仲学派从春秋到战国代代积累的智慧结晶。从时间上看,《管子》产生于诸子蜂起即十家九流之前;从渊源及宗旨上看,后起的诸子之学产生与《管子》有很大的区别;从内容上看,《管子》与后起的其他诸子相比,具有包容百家、集众所长,能够较好克服百家囿于学说之端、不见其他学说之长的特点;从思想体系来看,《管子》既不能归之为道家、法家,更不能归之为杂家。因此,《管子》一书以富国强兵为宗旨,以务实、融纳各家之长为特征,是一部以富国强兵为主的经世致用之书。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法治的内涵 法治是伴随西方文明而出现的。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也使用过法治一词。管仲认为:“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以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之谓大治。”这里的法治,法者是君主,目的是使民  相似文献   

11.
晏婴是齐国历史上唯一可与管仲并称的一代名相。面对齐国霸业早失、政局动荡、政苛刑繁、民不聊生等形势,他倡导礼治、抑制私门,薄敛省刑、推行仁政,选贤任能、惩治谗佞,力谏君奢、躬行节俭,亲睦善邻、折冲樽俎,并付诸实施,使齐国保持了大国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执政党的威信和形象是关系到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其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反映民心的向背。而所谓人心向背问题,正是政治统治的社会心理基础。历代统治阶级都十分注意社会政治心理。我国古代政治家管仲在其《心术》篇中就曾提出,“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历史也证明,得民心者得  相似文献   

13.
法家起源于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与郑国的子产,发展于战国时的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集大成于战国末期的韩非。批判地借鉴法家法、术、势理论的合理内核,对于探索和改善现代警察管理的法治制度、管理策略和权威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治安“词义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检索诸子百家、二十五史、部分诗词曲赋和古典小说,笔者发现最早使用治安一词者,不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而是春秋前期的管仲.春秋战国时期,治安一词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作为动词,即治理、安定;二是作为形容词,即国家太平、社会安宁.后者是广义治安的渊源.秦汉以降,直至清初,治安一词的基本含义仍是国家太平、社会安宁.从宋朝开始,治安词义发生变化,治安不仅指国家治安,而且也指地方治安.清末,治安的传统词义仍被继承使用.同时,治安词义又表现出窄化的特点,这是现代狭义治安的渊源.  相似文献   

15.
<管子>是管仲学派从春秋到战国代代积累的智慧结晶,从时问上看,<管子>产生干诸子蜂起印十家九流之前;从溯源及宗旨上看,后起的诸子之学产生与<管子>有很大的区别;从内容上看,<管子>与后起的其他诸子相比,具有包客百家、集众所长,能够较好克服百家囿干学说之墙、不见其他学说之长的特点,从思想体系来看,<管子>既不能归之为道隶、法家,更不能归之为杂家.因此,<管子>一书以富国强兵为宗旨,以务实、融纳各家之长为特征,是一部以富国强兵为主的经世致用之书.  相似文献   

16.
一代名臣诸葛亮高卧隆中,“自比于管仲乐毅”之时,“好为《梁父吟》”(见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梁父吟》本是古代用作葬歌的一支民间曲调,音调悲切凄苦,后人多有依韵填词者。诸葛亮“好为”之《梁父吟》全文如下: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  相似文献   

17.
孔子论管仲     
孔子与管仲皆为先秦诸子中的代表人物 ,二人虽同属齐鲁大地 ,但却属于鲁文化与齐文化两个各具明显特征的不同地域文化的创言人。稍后于管子的孔子对管仲有着肯定性与否定性的双重评价 ,对这一问题的重新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孔子思想的真谛 ,也将有助于后世更好地继承齐、鲁文化的精髓并发扬其要义  相似文献   

18.
孔子与管仲皆为先秦诸子中的代表人物,二人虽同属齐鲁大地,但却属于鲁文化与齐文化两个各具特征的不同地域文化的创言人.稍后于管子的孔子对管仲有着肯定性与否定性的双重评价,对这一问题的重新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孔子思想的真谛,也将有助于后人更好地继承齐、鲁文化的精髓并发扬其要义.  相似文献   

19.
“法治”的理论,中国古代最早是由春秋时期法家的先驱者管仲提出的,他说:“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管子·七法》)。说明法对于人,就像度量衡对于物,是唯一的标准,并最早指出了“君臣上下贵贱皆以法”(《管子·七法》)的原则。其后,战国时的商鞅、韩非子等人对“法治”思想进行了发展和实践,使得“法治”理论,也即是古代的“依法治国”理论逐步系统化。商鞅就明确提出:“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对任何人都“不为损刑”,“不为亏法”(《商君书·赏刑》)。后来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  相似文献   

20.
一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过程中,我们究竟应当培养什么样素质的人才、应当用什么要求来教育我们的青年,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建设的需要?这个问题,是关系到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发展和兴旺的根本问题,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中国古代伟大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曾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充分说明了人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