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1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在以前的董仲舒研究中认为。他没有参加元光元年的五经博士对策,《天人三策》是班固的伪作,有人对此提出了批评。笔者最新研究认为:元光元年对策的第一名是公孙弘,他的考卷与该年的考试大纲基本相同,也与他的当官履历相符,传统至今把公孙弘的考试时间说成是元光五年,不妥。董仲舒的考卷与该年的考试大纲无一相符;所有对策在时间上都迟于元光元年。尤其严安的上书和他自己的《限民名田疏》等都证明三策不是同一时间的作品;策问从内容或内容与对策的比对上看,三个策问:不都是考卷,不都是儒学考卷,也不是同一时间的考卷,更不是元光元年的考卷。因此,再次证明:董仲舒没有参加元光元年的儒学考试,《天人三策》确是伪作,由此,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与此相关的说法,都子虚乌有。  相似文献   
2.
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与西汉政权的覆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在,学术界的主流观点都认为,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对汉武帝和整个西汉社会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本文认为欠妥.董氏公羊学的核心思想--"阴阳五行天人感应"和"授命之符"等神学政治论,既是武帝时期弊政的思想根源、也是西汉覆亡的的思想根源,而西汉"宣、元中兴"恰好是绌抑了该学说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传统至今 ,史学界都把明朝当作一个统一王朝 ,即统一了中国的王朝 ,如“元———明———清”说 ,这种做法欠妥。其实 ,明朝只是统一了汉族和多少数民族 ,但并未真正统一中国。因为明朝的前政权———元并未被真正消灭 ,北元及蒙古诸部与明以长城为界 ,一直处于对峙之势 ,形成了事实上的南北朝。而史学界关于 13 68年“元朝灭亡”、13 87年“中国再度统一”等说法 ,都根据不足。明朝的真正历史地位 ,应定为“元季南北朝”的南朝之大明。  相似文献   
4.
在加强共产主义信仰研究的同时,理论界正在对信仰进行基础研究,这种做法应当肯定。本文从对信仰进行基础研究的角度出发,对此做了一些新探索:重新考察了信仰定义、信仰的分类,并主张建立信仰学,希望通过信仰学的探索推动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5.
传统认为,“三纲”内涵是“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要绝对服从”。对此,方朝晖撰文提出了质疑,后来李存山对方先生的质疑进行了批评,方先生也对李先生的批评进行了反批评,二说相持不下。本文认为,李存山的看法总体上是有道理的,方朝晖的新说难于成立。因为方先生对董仲舒对“三纲”的论证解读不科学,同时对《白虎通》的“三纲”是另一独立的“三纲”也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6.
关于南京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南京建设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是实现南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该报告总结了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南京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汉代"以孝治天下"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汉代自武帝“崇尚儒学”以后,思想上主要采用的是儒家的“孝治”,两汉都号称“以孝治天下”。汉代从刘邦起就“重孝”,后来“孝”是汉初的辅助治国思想:惠帝表彰“孝梯”,吕后“举孝授官”,文帝置《孝经》博士。汉代“以孝治天下”是武帝确立的,武帝在“孝治”上的重大举措有二:一是确立了用人上的“举孝廉”,另一是解决同姓王分封制弊端的“推恩令”。后来,汉代统治者不断完善了有关“孝治”的立法。汉代“孝治”的原因,主要是由当时的同姓王分封制、小农经济和“黄老之治”走向失败,以及对汉初“孝治”的成功经验的总结决定的。汉代“崇尚儒学”主要不是《五经》,而是《七经》,《七经》中最重要的又是《孝经》。《孝经》是汉代的必读经,从中央到地方都要“置《孝经》师”,用人“举孝廉”,《孝经》还是社会教化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理论界都认为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这是不妥的。孔子的家庭出身三代以上都是士,如果确定家庭出身原则上只上溯三代,那么孔子的家庭出身就并非“没落”;士在春秋以前属平民,所以孔子的家庭出身也不是“贵族”。孔子的家庭出身虽是士,但他是在农的家庭中长大,所以孔子的家庭出身又具有二重性。孔子的家庭出身是士,本人成分也是士,但二者有质的区别:其父的士是武士,孔子的士是儒士,儒士头衔是孔子自己努力得来的。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有些人认为:《史记》是司马迁受宫刑的产物,《史记》“缪于经”、是“谤书”,等。对此,我们认为:司马迁能写出《史记》。与史官世家、正确的史观、深厚的学问功底、丰富的实践阅历以及宽松的政治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史记》没有“缪于经”,更不是“谤书。”这些评价经不起认真的推敲,违背了历史客观事实;《史记》首先是吏学著作,不能仅从文学的角度来评价,作为史学著作,有其独特的特点与优点。  相似文献   
10.
笔者提出“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是班目的伪作”说后,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但也有人如管怀伦、张进教授对此提出了批评。此问题关系重大。应当深入探讨。笔者最新研究表明: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的第一名确是公孙弘,董仲舒没参加过“举贤良”对策。《天人三策》无内在联系。矛盾重重,不能自圆其说。前两策是无名氏的“举贤良”对策,第三策是董仲舒的真作,但是其晚年答汉武帝的诏对,所以《天人三策》是班目的伪作无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