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刑警与科技》2007,(1B):25-25
汽车电子、电子照明、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医疗电子、电子显示与3G通信等是未来市场的热点领域,是半导体分立器件的新兴应用市场,由于这些热点领域的带动。功率半导体器件《包括双极型和MOS)、光电子器件《特别是高亮度发光管》、射频与微波器件、功率肖特基二极管以及霍尔器件等的市场将会有很大增长。  相似文献   

2.
陈剑 《刑事技术》2009,(4):38-40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在El常生活中会越来越多地使用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由于这些电子设备中通常包含大量的与个人日常活动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很可能会成为侦查办案中所使用的电子物证。如何更好地发挥电子物证在侦查办案中的作用,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其中,全面、系统地认清电子物证不同于其它传统证据的特性,是我们研究电子物证的第一步。笔者将电子物证的特性概括归纳为“七个统一”。  相似文献   

3.
曾冠 《政法论丛》2007,(1):81-86
作为第一个电子商务领域的全球性国际公约,联合国《国际合同使用电子通信公约》以《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为程序模本,以《电子商务示范法》为实体模本,解决了如何确定一方当事人在电子环境中的所在地、电子通信的收发时间和地点、使用自动信息系统订立合同、确立电子通信和纸面文件以及电子认证方法和手写签名功能等同的标准与条件等重要问题,增强了国际合同使用电子通信情形的法律确定性和商业可预见性,弥补了《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的不足,体现了国际贸易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2012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将电子数据首次规定为法定证据种类,但电子数据的相关证据规则仍不够完善。我国现有关于电子数据的研究多集中于电子数据取证、鉴定等技术方法,缺少对电子数据证据能力、证明力及证据规则的研究。从电子数据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在电子数据的证据属性,电子数据的鉴真、鉴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加强对电子数据的证据限制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电子测量仪器领域相关中国专利申请的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从各种类发展状态、国内外主要企业、主要技术领域等角度,对电子测量仪器领域的知识产权发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从知识产权的角度反映近些年电子测量仪器的技术创新能力及技术竞争力的发展态势,并为今后我国电子测量仪器领域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电子数据取证是信息时代公安机关重要的基础工作,是打击涉及互联网各类违法犯罪的“杀手锏”。电子数据鉴定是公安机关电子数据取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最终判定案(事)件性质,为侦查与诉讼提供依据的重要作用。公安机关电子数据鉴定与信息技术共同飞速发展,其领域不断延伸扩展、技术要求越来越高,面对的挑战也越来越多。概要介绍了公安机关电子数据鉴定的法律要求、鉴定资质、鉴定流程等内容,阐述了其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张剑 《法制与社会》2013,(34):188-188,190
随着新刑事诉讼法的颁布、实施,在我国的刑事诉讼领域已明确将“电子数据”规定为法定证据种类之一.但是法定的电子数据与之前已被普遍认可的电子证据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新刑事诉讼法中电子数据为何能够取得合法的证据地位?笔者通过认分析电子数据自身特性,提出自己对新刑事诉讼法中电子数据法律地位的思考,并对如何进一步解决电子数据的法律地位提出建议和对策,便于对电子数据司法实务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事电子诉讼年度观察报告(2016)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在司法公开与司法透明领域,还是在电子交往与电子案卷方面,最高人民法院持续推动改革.在先期取得的经验基础之上,对电子递交的时刻、当事人主张的结构化、电子送达、电子公告送达、电子庭审记录、电子案卷的查阅、在线庭审、电子文件的证明力以及电子督促程序制定周密翔实的规范,无疑有助于电子诉讼的进一步展开.  相似文献   

9.
齐爱民 《法学评论》2004,22(4):155-160
电子商务的兴起 ,引发了大量的法律问题 ,尤其是在国际贸易领域。联合国贸法会电子商务工作组起草电子订约公约的目的就是消除国际贸易领域中发生的当事人使用电子方式订立合同的法律障碍。为了不干扰各主权国家的国内立法 ,拟订中的电子订约公约的适用范围明确限定在国际合同。拟订中的公约坚持了传统国际商事法律中的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在当事人营业地的确定上采取了主观的“指明”标准 ,在要约和承诺的生效时间上采取了到达主义原则 ,并规定了电子错误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0.
于兮 《法治纵横》2014,(2):25-26
这是个电子时代,也是个电子垃圾泛滥的时代,更是个电子垃圾的淘金时代。在新疆,一方面是年废弃量超过百万台的电子垃圾,一方面却是屈指可数的两家电子垃圾拆解企业。  相似文献   

11.
最佳证据规则,英美法中关于书证的一项重要规则,即书证应当展示原件。其核心精神是为了保证书证的原始性,未经修改以及书证所传达的信息的完整性。随着科技的发展,书证的存在形式不再局限于纸质文件,很大程度的以光、磁等电子形式存在。新的存在形式对传统最佳证据规则提出了新的挑战。最佳证据规则在以电子形式存在的书证领域也必须做出一定的变通,才能适应科学的发展。本文将从最佳证据的历史背景、核心精神、面临困境和新思考几方面探讨最佳证据规则在电子证据领域的变通运用。依据不同种类的电子证据产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段、建立相应的电子证据保全制度,以此来完善电子证据在法庭上的展示,以此完善理论上的缺失以便个更好的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2.
食品药品生产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在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应用不断扩大,电子数据在食药监执法中的价值日益突出。由于当前我国行政诉讼领域中电子数据取证规则尚未明确,在行政执法实践中存在操作不够规范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在现行法律环境下电子数据在食药监稽查取证环节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电子数据的取证规范。  相似文献   

13.
作为电子商务立法的第三个阶段,联合国从2001年起开始了电子订约的立法工作。本文在介绍联合国关于电子订约立法背景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联合国电子订约立法的基本思路,详细讨论了电子订约的概念、适用范围、相关定义、当事人所在地等综合性问题和合同订立中要约与邀请要约、接受要约、发出和收到合同、自动交易、形式要求等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电子证据在新修《刑事诉讼法》中的法律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信息技术的全球性应用,产生了计算机犯罪等区别于传统认知领域的新型犯罪,而电子信息技术的实时注入也使得某些传统类型犯罪具备了鲜明的数字化特征。电子证据作为一种新形式证据,其概念、范围、采纳、采信问题已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本文仅就电子证据在刑诉法修改中的法律地位做一些尝试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叶涛 《法制与社会》2012,(14):108-109
电子证据具有高科技性、无形性、易破坏性等特征。和一般证据一样,电子证据必须在关联性、真实性、合法性三个方面符合法律规定。电子证据在证据法上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电子证据的运用要重点关注电子证据的获取、提取和保存、审查判断和采信。  相似文献   

16.
引言三菱公司于1870年创立,最初主要从事运输业务。经过135年的发展历程,三菱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在汽车、电子信息技术、运输、航空器制造业、废料治理、石油化学制品等领域综合发展的跨国公司。近年来,三菱电机在保持在工业及重电设备、电梯及自动扶梯、汽车电子用品等领域的领先地位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其在携带型电脑、移动通信设备、尖端半导体等领域在世界市场的份额,还致力于拓展治疗医疗设备和净化水质等新的事业领域。尖端技术及专门知识已经成为三菱公司市场发展的前提与保障,专利保护及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7.
电子证据作为电子信息的载体,不同于传统证据。本文指出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带来的证据领域的变革,应通过检察机关的探索,寻求解决之道,厘清电子证据的范畴、法律效力,建立和完善电子证据的勘查、鉴定规则。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订约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子订约中的纠纷也越来越多,如何保护电子订约中的错误方的利益,已经成为了学界中的讨论热点。本文通过IBM一元购光驱事件,引出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简析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电子错误,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其保护机制,提出我国《合同法》应完善的方向,以期对实物界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陈禹 《法制与社会》2011,(23):261-262
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可使消费者获知商品的领域和范围不断延伸和拓展,并通过电子交易平台企业的商品信息可让更多的人知晓。由于电子交易平台的无限性和接入的低门槛性,导致在电子交易平台上的商标侵权程度和范围与传统的商标侵权相比呈几何倍数的增大。面对这样严峻的局面,企业在应对电子交易平台上商标侵权就应当采用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向在胜  王远翔 《时代法学》2005,3(1):105-110
目前国际国内立法已逐步承认电子技术在商事领域可以实现传统纸质媒介的相关功能 ,有的甚至直接规定“书面形式”包含“电子形式” ,但就提单立法而言 ,目前尚普遍要求提单应具备纸质形式。这使得提单的电子化只能另辟蹊径 ,通过当事人之间的约定予以实施。不过各国立法逐步承认电子签名和电子证据的法律效力 ,使得电子提单的法律效力可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