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提出的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的深刻认识,是主观上的思想解放,是中国对国际战略的一种富有远见的顶层设计。命运共同体内涵丰富,包含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包容互鉴的文明观,是具有前瞻性的新的战略理念,它以构建周边、地区和发展国家命运共同体为基础,倡导各种形式和层次的国际合作,把硬措施与软理念结合起来,推动命运共同体建设。要科学辩证地把握习近平命运共同体思想,命运共同体是复杂的、矛盾的,构建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提出的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的深刻认识,是主观上的思想解放,是中国对国际战略的一种富有远见的顶层设计。命运共同体内涵丰富,包含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包容互鉴的文明观,是具有前瞻性的新的战略理念,它以构建周边、地区和发展国家命运共同体为基础,倡导各种形式和层次的国际合作,把硬措施与软理念结合起来,推动命运共同体建设。要科学辩证地把握习近平命运共同体思想,命运共同体是复杂的、矛盾的,构建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贺鉴 《思想战线》2023,(2):57-68
文明交流互鉴与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存在紧密联系:一方面,文明交流互鉴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另一方面,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树立了典范。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已拥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基础,同时面临百年大变局提供的时代机遇,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来自域内和域外的双重挑战。鉴于此,中国与非洲应携手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推动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建构,积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4.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既是中国为破除全球发展迷思,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提供的精准方案,也是中国不断发展完善中的新型"国际秩序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绝非一日之功,需要世界各国以政治互信为底线根基,以经济共赢为核心动力,以文化互鉴为价值依托,以心灵亲诚为情感纽带,建成共生、共赢、共识、共亲的和谐新世界。  相似文献   

5.
共同体是人类赖以存在、发展和实现解放的基本条件。习近平共同体思想不是狭隘的邻里共同体或民族主义共同体,它是建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民族复兴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之上的"全面的、系统的、开放的"共同体。在生成逻辑上,习近平共同体思想是"理论承继与理论创新相统一、面向与回应实践、国际视野与战略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在结构逻辑上,习近平共同体思想呈现出"交织性、互促性和包容性"。习近平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时代阐发,进一步突破了自由与共同体的"非此即彼"窠臼,是对国家治理理念与国际战略话语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深刻领会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科学体系,要把握以下七个基本方面:第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第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基本内容和特点;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新理念;第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创举;第五,人类命运共同体:迈向"真正的共同体"的历史阶梯;第六,马克思主义战略策略思想在当代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第七,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并从国际关系和国家外交发展战略高度作出具体规划和部署。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现实依据和具体路径,有利于澄清相关模糊认识,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8.
"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强调的核心概念之一,深化关于"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础研究成为当代的紧迫任务。纵观"命运共同体"形成的思想背景以及历史演进路径,理性及其理性的历史演变过程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必须基于理性观问题的梳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刻挖掘"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的理论根源,科学理解"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认清阻碍"命运共同体"形成的理论障碍,最终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和谐命运共同体。突破传统的生产方式,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范式转向为新时代背景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新的理论出路及其中国启示。  相似文献   

9.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创造性地提出的战略构想与外交理念。马克思主义认为,无数互相交错的力形成的合力造就了历史、推动了历史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着能够形成历史合力的“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推动、和平发展道路的外交保障、交流互鉴理念的文化支撑以及优美自然环境的生态守护等有力因素。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问题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在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研究中,大多研究聚焦于政府外交,往往忽视了政党在连接国内政治与国际外交中的作用。从理论上看,中国特色政党外交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相同、理念自洽且功能互促,但在现实中,中国政党外交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过程中存在着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现行体制机制的障碍、交往对象的非稳定性、政党意识形态的分歧以及国家间的利益冲突。以当前"一带一路"中的政党外交经验为依托,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传播价值意涵,扩大共识基础;强化顶层设计,理顺各种关系;完善体制机制,创新交流模式;善用法律手段,维护外交成果。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9月19日,以"命运共同体,合作新格局"为主题的2017"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在甘肃敦煌举行,本届论坛由人民日报社和甘肃省委省政府联合主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平、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甘肃省委书记林铎等出席论坛会议并致辞讲话。张平副委员长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把握发展大势,顺应时代潮流,立足当今实际,体现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世界观,体现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价值观,体现了"天下为公""和为大道"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积极探索外交理念与实践创新;是全球经济稳定发展的引领者,在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致力于打造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3.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新的国际发展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界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源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理论的层层揭示,其中"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深刻地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义。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在个体和共同体之间保持张力;需要破除抽象力量的支配。  相似文献   

14.
自中国2013年始向世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词经历了从国内萌生到国际倡导、从为少数人士知晓到全球共知、从部分国家接受到被写入国际组织官方文本的持续进程。其具体成就表现为,在理念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不断得以丰富和深化;在实践上,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推行务实合作举措、和平对外交往和互利互惠行动。经过十年努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成为世界不同文明相处的新范式、全球治理的新思路、国际交往的新观念、区域合作的新方案、中国智慧的新贡献。展望未来,面对国际利益竞争日益加剧、国际形势日趋复杂,我们需要以更长视角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以战略定力和政策毅力去化解过程中的挑战与风险。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6,(10)
正2015年5月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与率团来访的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的手握在了一起。这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共两党领导人的第一次会面。在这次会面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应"携手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并就此提出5点主张。一年来,尽管岛内风云变幻,两岸关系面临严峻挑战,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运筹帷幄,以卓越的战略定力与战略自信,不断推动两岸关系巨轮沿着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方向破浪前行。鉴往知来,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是历史必然1958年的一个深夜,在厦门何厝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提出"携手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的重大倡议,期待各国深化团结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四个共同体"的提出意味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将进入历史新阶段。十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方案不断深化并被逐渐接受的过程,彰显着这一理念以全人类为本的价值逻辑。中国应加快对"四个共同体"的价值传播和话语创新,借助历史记忆形成共同体的内聚力;通过仪式性活动强化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阐释中国方案;调整舆论斗争策略变"阵地战"为"运动战",让全球民众充分体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倡议着眼于搭建全球化平台,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性的目标和愿景。"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探索和实践,也是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以"一带一路"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展现了中国领导人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和历史担当,彰显了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对全球治理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从美、欧、日等西方国家学者的研究和评论来看,他们普遍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崛起后的战略表达,所倡导的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将会对现行的国际秩序造成冲击。一些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的中国文化和全球治理观进行了意识形态解构,认为中国正在挑战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制,并试图将国际秩序中国化。基于以上两方面,西方学者对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态度出现分化,或反对,或支持,或主张容纳。西方学者的诠释和态度对于我们如何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中国话语"发展成为世界话语,使之在不同的话语体系、思想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相对稳定的共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主权国家为基本构成单位的命运共同体。鉴于认同与共同体之间存在着天然联系且共享着核心内涵,本文认为,国家集体认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着重要影响。因为无论处于何种分析层次,认同与共同体的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都不会发生改变。考虑到集体认同最终表现在行为层面,若以国家的行为动机作为衡量标准,便可对国家集体认同进行类型辨析,进而能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本文假设"欲望"、"精神"和"理智"是国家的基本行为动机,分别决定着国家对其所属共同体所持的三种集体认同,即功利性认同、规范性认同和类主体认同。这三种集体认同分别决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大发展阶段,即利益共同体、规范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美好目标。整体上看,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应该统筹发挥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两大构建和发展力量,为逐步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真正共同体"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