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7年1月,周恩来总理访问苏联,他在繁忙的外交活动之余,特意抽出时间,拜访已故著名政治活动家来哈依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的夫人法尼亚·谢苗诺夫娜。当周恩来走进会客厅时,法尼亚·谢苗诺夫娜憔悴的面庞,溢出欢慰的笑容,她蹒跚着从室内拿出一张鲍罗廷身着中国丝绸衬衫的照片,随后又双手捧出一条她用俄文绣的“永恒的友谊和纪念”的丝巾递给周恩来。周总理仔细端详,赞不绝  相似文献   

2.
1923年9月25日,克里姆林宫共产国际会议厅。 一个身材瘦削的年轻中国军官,代表孙中山向共产国际执委会报告中国革命运动状况和国民党内部情况。他,就是“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团长蒋介石。蒋在报告中提出:希望共产国际派人帮助中国革命。 10月25日,蒋介石在莫斯科收到孙中山的电报,谓“友邦政府及政党派代表鲍罗廷到粤援助”,才知道帮助中国革命的鲍罗廷已到达广州。 历史的巧合。就在蒋介石一行四人(共产党的张太雷、国民党的沈定一、王登云,沈后来加入共产党)赴苏考察,于9月2日抵达莫斯科时,国际共产主义活动家鲍罗廷,也在这一天到达了中国北京。所不同的是,蒋介石赴苏考察,是想利用苏援和学习苏联红军建军经验,办校建军,发展个人权势,并不赞成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政策,而鲍罗廷的使命是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完成国民革命。  相似文献   

3.
鲍罗廷,1923年9月由苏联政府派遣到中国,是1923-1927年间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和苏联驻中国国民党代表,任孙中山国民政府的首席政治顾问。可以说,鲍罗廷赴华的唯一任务是"全力支持国民党",尤其是扶助蒋介石执政。  相似文献   

4.
卢亚飞 《世纪桥》2011,(1):89-90
1923年中国民党亟须进行改组,鲍罗廷作为苏联任命为孙中山的首席政治顾问对国民党改组的顺利完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他通过对孙中山施加影响,积极发挥共产党作用并指导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有效地推动了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相似文献   

5.
今年1月27日.是宋庆龄同志诞辰105周年纪念日。今年11月24日,则是刘少奇同志百年华诞。早在20年代初.这两位伟大的革命家就互相知晓。从1925年“五卅运动”.到1941年“皖南事变”.这期间他们曾多次间接合作。他们盲接的交河则是从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开始。这两位国家领导人在为新中国而奋斗的数十载间接合作与直接共事的过程中.交往密切.友谊深厚一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家,是我们的老师”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4月12日,上海10万市民举行了追悼孙中山先生的…  相似文献   

6.
1957年1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在繁忙的外交活动之余,他特意抽出时间拜访已故著名政治活动呀-一.~.闷~二~J Jl霭家米哈依尔·{的夫人法尼亚马尔科维奇·鲍罗廷·谢苗诺夫娜。彗“周恩来走进会客厅时,法尼亚·爵谢苗诺夫娜憔悴的面庞上滋出欢慰攀的笑容.她踌姗着  相似文献   

7.
正孙中山之死的诸多疑问至今难以解释。孙中山必须"销声匿迹"孙中山必须"销声匿迹"是鲍罗廷在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后给斯大林的秘密报告中提出的建议,其原因主要有三:一、苏联对华政策受到威胁。鲍罗廷要把国民党改造成能够牵制和对抗日本的力量,就必须让孙中山反  相似文献   

8.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至1927年7月27日鲍罗廷启程回莫斯科.是中国革命史的重要历史时期,不仅是国共两党由合作到分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转变期.也是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各派系及其政治代表的初步定位期。在错综复杂的中苏关系、国共关系、国民党内各派系关系、封建势力与反封建势力及帝国主义势力与反帝国主义势力之间关系漩涡中,汪精卫、蒋介石不断角逐国民党最高领袖地位.双方的政治关系也经历了合作一分离一对立一合流的过程.全面把握其演变进程、客观分析其实质和根源.对不同视角深化民主革命时期的党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后,有一位职业革命家与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鲍罗廷。鲍罗廷,犹太族人,1884年7月9日出生于俄国西部的保留地,维切布斯克省的亚诺维奇,取名迈克尔·马尔克维奇·格拉森堡。3岁时移居拉脱维亚,后进当地俄语学校学习。很小即当内河船工,在河流中放圆木。后来到拉脱维亚首府里加,白天在码头上干活,晚上到俄语学校进修,准备考工学院。犹太人,作为失去国家而散居世界各地的民族,备受歧视。在俄国,1880年时,犹太人已达400万人左右。次年,因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  相似文献   

10.
1927年“四·一二”以后,周恩来从上海来到武汉,7月15日,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在这白色恐怖中,周恩来立身何处呢?一天晚上,周恩来来到一座很幽静的花园别墅,别墅四周绿荫遮地,竹木繁盛.周恩来到了门前,向门卫通报了姓名.不一会,门开了,周恩来进了院里,没走几步,有两人迎面而来.周恩来一见,几步迎了上去,躬身施礼道:“二位夫人好.”原来.迎接周恩来的是孙中山夫人来庆龄,廖仲消夫人何香凝.这所别墅,是宋庆龄在武汉的寓所.两位夫人将周恩来迎至客厅.客厅中高悬着孙中山遗像,对面墙上是孙中山手迹:“世界潮流洁浩荡荡,顶之者昌,逆之者亡.”进了客厅,宋庆龄将周恩来引至书房.书房条案上摆着一轴字画,由于卷着,看不出画面内容.宾主落坐后,没等周恩来开口,宋庆龄取过一张报纸,说道:“恩来,报上最新消息看到了吧,昨晚何健带兵搜查鲍罗廷公馆,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下落不明.”周恩来说:“二位夫人,自‘七·一五’后,武汉已是一片血雨腥风,大批共产党员倒在血泊之中.”宋庆龄愤慨地说:“汪精卫、蒋介石这些败类,把好端端的一场革命给糟踏了.孙先生多年的心血,让  相似文献   

11.
正1923年1月4日,联共政治局会议做出了一个绝密决定:"采纳外交人民委员部关于赞同越飞同志的政策的建议,该政策旨在全力支持国民党,并建议外交人民委员部和我们共产国际的代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赴华落实这一绝密任务的就是鲍罗廷。忠实执行"国苏合作"1924年10月8日,苏联的第一批武器从海参威运抵广州。孙中山随即于11  相似文献   

12.
美国著名的进步女记者、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是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从1925年到1970年,她曾6次访问中国,出色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变革,同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和她谈话时,首次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这次谈话的内容后经整理,收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一)1946年8月6日,雨后初晴,万象更新,延安杨家岭宁静、清爽.下午3时许,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从延安北关美军观察组大院里乘坐一辆  相似文献   

13.
洪水(1906~1956)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唯一一位被授衔的外籍将军。他原名武元博,又名武鸿秀,越南河内人,在赴法留学期间和胡志明是同学。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军校,聘请苏联专家鲍罗廷当顾问,而胡志明正是鲍罗廷的秘书。胡志明在熟识孙中山后,向他求情道:“孙先生,借您黄埔之宝炉,为我越南锻造几粒火种吧!”这样,洪水等20多名越南青年成了黄埔军校的第四批学员。广州起义后,胡志明让洪水  相似文献   

14.
1991年8月19日,前苏联发生了震惊世界的”8·19”事件。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无奈地宣布“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从而拉开了前苏联解体的序幕。12月25日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入主克里姆林宫,标志着苏联正式解体。“对苏联解体这个最后结局,我还是感到非常遗憾”早在“8·19”事件发生之前,波罗的海三国去意已定,时任总统的戈尔巴乔夫原打算在1991年8月20日签署新联盟条约,把苏联由紧密联合变为松散联合,给予15个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更大的自治权。不料,就在签署这一新联盟条约的前…  相似文献   

15.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建国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首先提出的。毛泽东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①即“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之内。”②这是建国初期我国外交政策的一个基本原则。因为“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③中国人民很清楚:苏联援助是中国革命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在解放战争时期,苏联所起的作用也有消极的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美苏达成《雅尔塔协定》。苏联政府  相似文献   

16.
华北事变与中国共产党在平津地区的组织和活动[日]田中仁著  铁鹰译众所周知,1935年以“一二·九”运动为契机,群众性的救亡运动蓬勃发展。经过西安事变,至1937年9月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使中国的政治出现转折,形成抗日抗战的局面。平野正著《从北京一...  相似文献   

17.
宫崎寅藏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从而推动亚洲被压迫国家的革命运动的发展,与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并肩战斗,无私奉献,长达20余年之久,并始终与孙中山保持了牢不可破的诚挚友谊。他不仅是使孙中山革命事业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胜利的推动者,也是中日友好的典范。一、为中国革命聚集力量宫崎寅藏原名虎藏,别名宫崎滔天.1871年1月23日生于日本熊本县玉名郡荒尾村的一个下级武士家庭。由于几个哥哥都是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所以使他在青年时代便酷爱自由民权,关心亚洲各国的革命事业,深感亚洲的兴衰在很大程…  相似文献   

18.
共产国际、苏联与国民党的改组李颖在孙中山1922年8月至1924年1月改组国民党的过程中,共产国际、苏联起了重大作用,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一、共产国际、苏联确定孙中山为同盟者早在1920年6月,列宁在为共产国际二大草拟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  相似文献   

19.
俄共老布尔什维克米哈伊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作为苏联援华顾问(实际上也是代表共产国际),从1923年8月来华到1927年7月返俄,参与了中国大革命的全过程,任何研究和论述中国大革命的历史著作都很难完全避开他的名字。但是,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苏两国出版的有关中国大革命史的论著中,竟然很少提到他。 1993年12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丁言模著《鲍罗廷与中国大革命》一书。该书资料翔实,立论公允,视角新颖,文字优美。它系统地记述了和评论鲍罗廷与中国大革命的关系,可称为一本填补空白的力作。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述的是新中国诞生前后遇到的一极重大的外交纠葛案。“沃德事件”当事人安格斯·沃德是美国老资格外交官,1925年便被美国国务院外事处派往海外,先任职中国沈阳,后派往苏联,前后在中国任职9年,在苏联任职10年。1946年沃德再赴中国,担任美国驻沈阳领事馆总领事。1948年11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沈阳。由于当时中共还未建立正式全国性政权,沃德及其领事馆的地位问题,便成为中美间必须正视的外交难题,这也是国际法上无先例可循的新课题。沈阳解放前,美国国务院曾指令沃德“寻求与共产党地方官员对话的机会”,①沃德为贯彻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