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刑事诉讼法是刑事诉讼活动的主要法律依据,刑事诉讼法的目的是立法者希望通过刑事诉讼程序的依法进行,最终实现的法律效果。法律和法律的目的只有通过程序的运行才能得以实现。关于刑事诉讼法目的的讨论,目前存在着“惩罚说”、“保障人权说”、“折衷说”等,刑事诉讼法的目的是惩罚犯罪抑或保障人权?若从程序的视角探析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必然得出保障人权才是刑事诉讼法目的的归宿。  相似文献   

2.
逃犯,治安大祸患吕国忠自从产生犯罪这一与社会准则相对抗的罪恶行当以来,逃犯作为警察的矛盾对立面始终存在。可以说、警察追缉逃犯这场“猫捉老鼠”的战斗,在人类社会根除犯罪现象之前不会有穷期、逃犯逍遥法外,不仅直接制约法律的民慑功能和警方的打击成效,而且是...  相似文献   

3.
我国犯罪学界普遍把“犯罪现象在人类社会中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世长存的,而是一个历史范畴”冠以马克思主义犯罪观,言之凿凿地誉为我国犯罪学的主要理论支柱,这从本体犯罪学意义的犯罪形态起源及演化规律来看很有必要辨析、评议、细斟。人类社会产生犯罪的根源是罪因系统的核心问题,也是整个犯罪学的理论基石,自从“私有制是人类社会产生犯罪总根源”的观点似已成为我国犯罪学界占据“正统”地位的“定论”之后,对于原始社会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究竟是否存在犯罪现象,很少有人问津,该领域似乎至今仍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冰川极地。  相似文献   

4.
犯罪学对犯罪人的假设是“理性犯罪人”,理性犯罪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是一种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理性犯罪人在动机冲突过程中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犯罪收益,二是犯罪成本,犯罪成本包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惩罚成本。犯罪动机的产生并转化为犯罪行为的可能性同犯罪收益成正比,同犯罪成本成反比。  相似文献   

5.
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比惩罚犯罪更为重要,这是每一良好法制的主要目的。”(见《犯罪与刑罚》)研究犯罪动机的形成规律,对于正确认识犯罪,做好严密的犯罪预防工作,实现矫治之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犯罪动机形成规律的几个中心环节作些探讨,摸索犯罪动机的形成规律,以期做好犯罪预防。一、不良的刺激是产生犯罪动机的原发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刑法与人权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是保护社会的最后一道屏障。它将最明显、最极端地危害社会的行为界定为犯罪,并以最严厉的手段惩罚犯罪人。但“保护社会(权利)最得力的工具常常也是侵犯个人权利最厉害的手段”[1]。惩罚犯罪固然重要,保障人权则更显任重道远。刑罚权作为国家权力,天然具有易...  相似文献   

7.
1999年5月17—20日,中国犯罪学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常州市隆重召开。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名誉会长雷洁琼发来了贺信。与会代表160余人,共提交论文90余篇。这次学术研讨会的中心议题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犯罪预防与犯罪学”,着重探讨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价值、职务犯罪、未成年人犯罪等问题。一、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学科体系及研究方法关于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主要观点有:“犯罪行为说”,即犯罪学是研究犯罪行为的活动规律;“犯罪发生说”,即犯罪学研究的是为什么犯罪、怎样犯罪,以及如何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8.
于伯军 《天津人大》2010,(11):40-41
宁河县人民法院刑二庭是专门审理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审判庭,该庭把“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作为青少年维权工作的永恒价值追求。多年来,刑二庭认真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认真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全面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前不久,刑二庭被评为2009年度天津市优秀“青少年维权岗”。  相似文献   

9.
张亮 《传承》2008,(4):128-129
人类对犯罪被害人的态度和认识大致经历了"鼓励私仇报复、个人惩罚"到"强调公权至上、国家惩罚"再到"重视保护个人利益、呼吁对被害人进行赔偿和补偿"的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不仅是犯罪被害人学兴起的主观因素,也是刑事被害人人权保障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传统刑事司法是“报应性”司法,片面强调惩罚犯罪,没能切实关注保障被害人的权利和恢复受损的社会关系。刑事和解制度的建立,通过“恢复性”刑事司法理念的影响,能有效保护被害人的权利、矫正犯罪以及恢复正常的社会关系。我国应建立刑事和解制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类对犯罪被害人的态度和认识大致经历了"鼓励私仇报复、个人惩罚"到"强调公权至上、国家惩罚"再到"重视保护个人利益、呼吁对被害人进行赔偿和补偿"的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不仅是犯罪被害大学兴起的主观因素,也是刑事被害人人权保障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微言     
《民主与法制》2014,(23):58-59
【潘石屹捐款哈佛,最该反省的是谁】近日,地产商潘石屹与美国哈佛大学签订了金额为1500万美元的“SOHO中国助学金”。此举引起了经济学家姚树洁极大不满。姚树洁抛出了“房地产原罪说”,不少网友也跟上痛斥小潘的“不爱国”行为。在这场舆论口水战中,  相似文献   

13.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已成为全球性难题,仅依靠既有的常规研究方法,容易陷入“除完善自身逻辑体系外再难有实质创新”的僵局。引入犯罪经济学中的“成本一收益”理论,结合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基础成本、机会成本、犯罪惩罚成本、犯罪收益等相关因素,发现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具有犯罪收益和惩罚成本高、犯罪基础成本和机会成本低等特点。应展开多元主体治理,全面打击上下游犯罪产业链,改变成本收益比失衡现状,增加犯罪成本,积极开展群众路线,从而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单位犯罪的危害日益严重,刑事立法采取相应的步骤。理论界关于“法人说”和“单位说”的争论,加深了对单位犯罪的科学理解和认识。刑法对单位犯罪作了科学、准确的规定。单位犯罪不仅具备犯罪的共同特征,而且也具备犯罪构成的要件。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自然界客观性”的说明,为什么要强调“人类产生之后……”那几段的论述?教材按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思维要求,首先论述“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其次论述“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但重点是“人类产生之后”的论述。之所以这样来论述,主要原因是:第一,从理论上说,把唯物主义同辩证法统一起来、把自然现和历史现统一起来进行讲述,能更充分地表明自然界的客观性。人类产生之前的那个自然界,其客观性对一般人来说几乎是“不证自明”的。而人类产生之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就…  相似文献   

16.
《狂人日记》、《诉讼》是两篇人类寻求灵魂救赎的悼词,二者共同体现出鲁迅、卡夫卡两位精神流浪者深刻的原罪意识。然而,文本层面的不同表述,使两篇小说呈现出一强一弱的迥异文风。进而,让人能窥探到“真的猛士”与“弱的天才”在面对原罪时表现出的不同人生姿态。  相似文献   

17.
刑事诉讼法(简称“刑诉法”)是国家制定的进行刑事诉讼的法律规范。刑事诉讼(俗称“打刑事官司”)是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查明犯罪事实,应用刑法对犯罪进行惩罚的活动。惩罚犯罪不能任意关押人,必须严格按法律程序办事,才能保证准确及时地打击犯罪,同时又保障无罪人不受冤枉。我国第一部刑诉法是1979年颁布实  相似文献   

18.
检察机关肩负法律监督的神圣职责。检察官执法办案应当公正严明、刚正不阿,无“刚”则无以确保法律的威严。现代检察官追求的是惩罚犯罪和保护人权两大价值目标,这种“刚”同时也包含着人格的力量和人道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网络犯罪给传统属地管辖带来严峻挑战,犯罪地的认定与网络遍在性之间存在激烈冲突,如难以确定物理连接点、物理连接点的遍在性和对域外数据的长臂管辖权等等。官方对“犯罪地”的解释在与罪刑法定原则背离之余还缺少规律性和体系化,学界基于各种理由对犯罪地作出了解释方向各异的结论。网络自治论、管辖权相对论、IP地址管辖论、网址管辖论、有限管辖原则和最密切联系地原则,都与网络犯罪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普遍管辖说、实害联系说、结果及与行为关联度说,均有可待商榷之处。设定网络犯罪管辖权应以“坚持主权”和“国际协作”为原则,恪守涉外与涉内网络犯罪管辖的一体化构建,同时平衡好“地”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犯罪根源论     
犯罪根源是犯罪学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在罪固体系中,按照它们于犯罪结果发生所表现的作用程度与方式,有四个不同的层次──犯罪根源、犯罪原因、犯罪条件与犯罪相关因素。犯罪根源是犯罪因果链条中的最终端,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社会的犯罪形态和变化规律,可称为“原因的原因”,或犯罪的“终极原因”。长期以来,我们把私有制看成是产生刑事犯罪的总根源,这是犯罪根源认识上的一个重大误解,以马克思主义犯罪观为指导,深刻领会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深入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将发现,社会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才是犯罪的总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