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瑶传道教中的佛教与儒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瑶传道教存在着不少佛教和儒家因素。佛教和儒家的菩萨和圣贤有不少进入了瑶传道教的神灵系统之中 ,佛教的轮回转世、地狱说、因果报应等思想也存在于瑶传道教的观念形态之中 ,而儒家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对瑶传道教的宗教伦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瑶传道教中的佛教和儒家因素主要是从汉族道教中带入的附属物  相似文献   

2.
北京有一座宏伟而古老的道教宫观白云观,这里不仅是中国道教全真龙门派的祖庭,也是中国道教协会的所在地。道教是中国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其信仰传统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的上古时代,正式形成于公元一至二世纪的东汉末,由沛国人张陵(即张道陵,34──156)在四川鹤鸣山创立的“正一盟威之道”,是道教的最早形式。后因道教徒尊张道陵为张天师,故也称为“天师道”。道教尊春秋时代道家思想家老子为道之祖,奉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以道立教,以道垂化,以道正心,以道养生,以道济世,以道为尊,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原,同…  相似文献   

3.
江华瑶族自治县是湖南省瑶族的主要聚居区。据1986年统计,瑶族人口达165,80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95%由平地瑶和过山瑶两大族系组成。他们之间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本文试从称谓、居住环境、经济形态.社会组织、婚姻家庭、语言文字、服饰和丧葬八个方面谈谈平地瑶与过山瑶之异同。  相似文献   

4.
在东汉中晚期形成的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传统宗教。它以“道”为最高信仰而得名,相信人经过修炼可以得道成仙。它的初始形态为民间秘密宗教,在南北朝时期经历了由民间宗教向官方上层宗教演变的历程,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其教义和宗教活动、仪式中也有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5.
突出文化竞争优势是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当前道教文化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开发的新热点。以江西道教名山龙虎山与三清山为例,通过审视两山道教的历史渊源、建筑风格、节日庆典、养生保健、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异同,探讨两地各具特色的道教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将有助于深化两地旅游业的发展,加速江西道教文化旅游的成长。  相似文献   

6.
《江西政报》2006,(17):I0003-I0003
中国道教第一山——龙虎山景区位于鹰潭市西南郊16公里处.是中国道教发祥地。整个景区规划面积320平方公里,包括上清宫、正一观、仙水岩、应天山、马祖岩、洪五湖六大景区,景区内共有99峰、24岩、108处自然和人文景观。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秀美多姿的碧水丹山和千古未解的崖墓之谜是龙虎山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三大特色。  相似文献   

7.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的瑶族山瑶支系,是清雍正年间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平果、田东、德保等地迁来,部分从越南迁入,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富宁山瑶又称“过山瑶”,自称“亚”,语言属汉藏语系苗语支,不能与瑶族靛瑶、板瑶两个支系互通语言,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化史中,道教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兼容并包的文化体系,中国文化内部并非匀质。由于自身教理教义、与他者互动以及社会变迁,道教亦在这样的文化体系内显示了边缘性与归属性等不同的认同内涵,以及"修真""伦理调适""生活技术"等外在表达方式。通过对道教认同机制的理解,能够管窥基于"生活技术"的中国宗教文化的独特意义,中国文化内部的多样性及其带来的"中国化"可能。  相似文献   

9.
正袁志鸿委员长得高高大大,双目奕奕有神。我们相识在政协,相交在他的"道教文化"中。我曾拜读过他写的一些著作,例如《道教神仙故事》、《当代道教人物》、《凝眸云水——关于道教文化的思考与  相似文献   

10.
加快发展武当山旅游业的思路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当旅游应突出道教文化特色,武当道教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包括道教建筑、武当武术、道教音乐等。从旅游资源品位、武当旅游资源的特点,应全面加快武当山旅游业发展的具体思路和对策的研究,即科学规划武当旅游、深度挖掘道教文化、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旅游宣传工程、筹措旅游发展资金。  相似文献   

11.
王明华 《青年论坛》2013,(6):135-138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源于西汉的“太一”祭祀;二是源于道教的“三官”信仰;三是源于东汉时明帝的燃灯表佛.经过细致考察可知,“元宵节”的前身是“上元节”.道教吸收了上古的“太一”神信仰又糅合了“北斗星崇拜”和“三官”信仰而改造成“上元节”.随着节日娱乐性的增强,才出现元夕节、元宵节的称谓.但是名称无论怎么改变,其内在的“太一”生成万物而崇拜祈祷的主题却一直贯穿到现在.  相似文献   

12.
张尚仁 《思想战线》2007,33(5):43-47
儒、释、道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三大主流文化。理性和非官方性则是道家的两个主要特点。道家文化还表现在道家的品格特征中,也就是道家的风骨。道家风骨可以概括为:一是独立人格;二是深研学问;三是向往自然;四是关注民生。对道家风骨进行辨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解放"我"于"天地之大美"--道家美学精神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鹰 《思想战线》2006,32(1):102-106
20世纪以来,从美学的角度研究道家哲学,是中国美学史的一个基本课题。在中国美学史中,道学的意义恰与儒学的意义相对照:儒学的意义在于以“仁”的理想为核心,提出了以个体人格培养为艺术主题、以“中和”为艺术理想的美学理论;道学的意义则在于,以“自然”的理想为核心,提出了追求个体精神和生命自由,复归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然境界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4.
雷毅 《思想战线》2007,33(6):27-33
从审美的视角阐释先秦道家的深层生态学理论框架,即可从"道法自然"的终极原则中引导出"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观,由此演绎出处"无为"之事的顺应自然的行动原则,并通过内省和心性修养,不断扩大自身与他人他物的认同感,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生态自我"境界。  相似文献   

15.
罗昆  李煌明 《思想战线》2005,31(6):87-90
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不仅是儒家中的精神境界问题,而且也是儒家的至乐问题。与道家和佛家相比,儒家的至乐———“孔颜之乐”,既有与其他两家相似之点,也有其相异之处。通过比较儒、释、道三家关于“至乐”观点的同异,可以清楚地认识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是区别儒释道“至乐”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张泽洪 《思想战线》2002,28(4):67-70
瑶族是南方少数民族中受道教影响最深的民族。学术界对瑶族道教问题已有较多研究 ,而关于道教传入瑶族地区的时代问题 ,则历来是国内外研究者有争议的。如果从早期道教在瑶族中传播和三元信仰形成的考察 ,再结合梅山教、闾山教源流的实证分析 ,可以较客观地得出结论 :瑶族道教的始传时间应是在公元 3~ 4世纪  相似文献   

17.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项目,道教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道教中的“尊道而贵德”; “健身、养生”;“形神兼修”等思想滋养着中华武术的发展。从道教文化的角度去审视中华武术,进而客观地认识它,可以充分发挥其功能,使古老的东方文化之一,中华武术具有更强劲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中庸的理想表达了孔子对现实的政治伦理诉求,而从孔子到子思的《中庸》,因为吸收了道家思想,实现了形而上的本体论开拓,这使中庸立意高远,历久弥新,成为中国思想与文化的灵魂。中庸所具有的主体性和宇宙论的全体视野,使它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肖海明 《思想战线》2005,31(6):91-96
中国道教的真武图像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特别是宋、元、明三代的变化,真武逐步从武神走向了文神、从地域神走向了全国神.明代武神真武、古圣贤模样的文武神真武、古圣贤模样的文神真武、天帝图真武四种类型,基本概括了宋、元、明真武完成人格化以来所形成的几种基本类型.这种变化表现出一种"一线多元"、多元并存的格局,但真武的披发跣足等基本特征一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