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时事资料手册》2004,(3):24-25
案例与现象:2003年11月9日,北京某私立中学学生小军,因母亲管教过于严厉.逆反行凶将生母杀死。2002年4月6日,甘肃景泰县春雨中学“尖子生”齐刚由于差不多的原因,不仅杀死了母亲,还准备把父亲也杀死。2000年1月17日.浙江金华中学的“好学生’’徐力因为几乎同样的原因,用木柄榔头把正在绣花的母亲杀死。  相似文献   

2.
他看似文质彬彬,却在10年内连续杀死包括妻妹、妻子、两个女儿在内的四个亲人; 他至死对父母怀有深仇大恨,并为没能杀死他们深感遗憾; 他为一个“霸道”的女人痴狂,在一段孽缘中迷失自我; 一个家庭的悲剧,给整个社会敲响人伦警钟; 血腥杂乱的凶杀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杀人动机? 犯罪心理学教授剥茧抽丝,从死刑犯看似成立的“杀人理由”中不断否定肯定,推演出其内心深处隐藏的真正杀人动机。  相似文献   

3.
个体恐怖犯罪的归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9月,《新闻周刊》刊登了记者唐建光的一篇文章———个体恐怖犯罪威胁中国社会。在该篇文章中,首次使用了“个体恐怖犯罪”这个术语。所谓个体恐怖犯罪,是指那种没有政治目的,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安全,造成恐怖气氛和社会恐慌的个体犯罪。这种犯罪可以使人联想到很多震惊中外的画面:云南大学学生马家爵轻松杀死四位同班同学;河南驻马店人杨新海几年间流窜豫、皖、冀等地,杀死67人的一桩桩灭门惨案;大连人张丕林一手炮制的北航空难毁掉了一架飞机和112名乘客的生命;心理变态的河北石家庄人靳如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系列爆炸案,造成108人死…  相似文献   

4.
师索 《岭南学刊》2012,(2):72-78
犯罪运行就是犯罪如何存在于社会、作用于社会并与社会进行互动的规律性与非规律性同在的运作形态。犯罪运行机制的形成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即犯罪溶解于社会,社会可溶解犯罪。风险社会中的犯罪运行解释了菲利对犯罪超饱和溶解的疑问。研究犯罪运行需要纠正犯罪存在饱和生成的误区,这需要从历史发展、风险引导、化学平衡、犯因性载体流动等多个角度透视犯罪运行。犯罪运行的提出也改变了传统的原因论主导的研究范式,扩展了犯罪学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5.
傅兵 《公安教育》2000,(6):25-27
刑法规定的盗窃罪与侵占罪都是侵犯财产的犯罪,两罪在犯罪客体、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都是相同的,其主要区别在于犯罪客观方面表现形式不同和犯罪对象上不同。由于这两罪有上述相同之处,加上刑法在未修改之前,凡是侵占他人财物,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都是以盗窃罪类推处理。1997年3月14日颁布的新刑法第270条专门规定了侵占罪,所以,凡是侵占他人财物,非法据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就应以侵占罪论处。现在,新刑法实施两年多以来,难免有时混淆这两个罪的界限,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司法实践,如何在刑法教…  相似文献   

6.
两家公司共同雇佣的门卫被他人杀死,作案者无力承担赔偿责任。被害人的家属在与其中一家公司达成调解协议后将另一家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其承担赔偿责任。苏州市两级法院经审理,支持了被害人家属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犯罪本源理论是犯罪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终极性、一般性、不受限定性、指导性等特征。犯罪内因是犯罪本源研究的主攻目标。犯罪行为是由犯罪动力推动所形成。犯罪动力可划分为犯罪原动力、犯罪内动力、犯罪外动力,这三种动力实质上就是犯罪行为的动力源,它解释了犯罪产生的源头和形成过程,所以称其为犯罪动力论。犯罪起源于无阶级社会,母系社会就有了犯罪雏形,父系社会犯罪已相当严重。犯罪本质可一般性表述为犯罪是一种反社会的、危害统治秩序的最极端行为,其政治特征是阶级性,其事实特征是危害性,其人身特征是危险性,其社会特征是关系性。  相似文献   

8.
<正>当安德鲁·康利于2009年11月29日走入警察局,自首他杀死了10岁的弟弟时,几乎没有人相信这一切。就在此案发生的两天前,北京市大兴区,一个名叫李磊的年轻人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妻子、父母、妹妹6位直系亲属。"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会对自己的  相似文献   

9.
林东 《湖湘论坛》2001,14(5):33-34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国近几年来的青少年犯罪问题日趋严重,他们的行为不仅毁掉了自己的前程,而且极大地危害了社会。最近,笔者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许多案例令人触目惊心。严酷现实告诉我们,治理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试图通过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的剖析,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一、青少年犯罪特点 ──犯罪的比例逐年上升。据资料统计,在50至60年代,我国青少年犯罪占整个刑事犯罪的25%左右,且犯罪类型比较简单,多为小偷小摸、耍流氓等,那时青少年犯罪没有…  相似文献   

10.
该书封底“内容简介”中介绍说:“本书分导论与纵论两大部分对犯罪形态的演化及其调控进行了研究。纵论将犯罪演化过程具体展开为:形态论一机制论~调控论三个有机统一的部分所构成的整体来进行纵向解剖式分析论证。形态论主要论证了,入世背景下暴力犯罪的恐怖化、犯罪的高科技网络化、环境犯罪现代化和总体演化趋势特征;机制论部分则与形态——对应地分别探析了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网络犯罪、环境犯罪这三类犯罪形态演化的成因机制;调控论除以国际恐怖主义、网络犯罪、环境犯罪分别作了针对性的系统论述外,还就职务犯罪的制度性调控问题展开了专门探讨,就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实施的新型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系统工程提出了构想,作了前瞻性思考与防控对策探讨,为有关政府部门制定犯罪对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切实有效地做好银川市关心下一代的工作,银川市机关工委和自治区未成年犯管教所联合对百余名正在接受教育改造的少年犯进行了调查,对他们如何一步步走向犯罪道路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与分析。调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根据管教所提供的情况综合成40个选择问答题让调查对象无记名逐项填答;第二个阶段,选择有典型性的十多名未成年犯单个进行详细询问。  相似文献   

12.
国外青少年犯罪状况与我国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因凶杀、强奸、抢劫等暴力犯罪而被捕的青少年已创历史最高纪录。我国青少年犯罪虽然与日、美、英、法、德等国比较相对较少,但与我国青少年犯罪历史发展相比则增加了两倍多。未成年人犯罪虽未出现持续急速增长的态势,但其涉及的治安案件远远高于刑事案件。显然,我国青少年犯罪应引起高度重视,不能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13.
继浙江金华“徐力弑母”事件后,最近在我省仙游县又发生了一起 17岁少年凶残地杀死自己 68岁奶奶和 5岁表妹的惨剧。   血淋淋的现实,震惊了不少人 !一个少年居然可以不声不响地杀死两个亲人;从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一时间成了“杀人狂魔”,是什么造成了这个少年扭曲的仇恨心理 ?当面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增多时,我们是否应该多想些防范措施,只有完善了预防犯罪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青少年犯罪,这才是家庭之福,学校之福,乃至社会之福。   一、预防犯罪,迫在眉睫   进入 90年代中期,青少年违法犯罪呈现了上升趋势,并呈现以下特…  相似文献   

14.
李雷 《公安教育》2003,(4):34-37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新疆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增长点,逐步成为吸纳内地剩余劳动力的主要省区之一。库车作为新疆第二大县,近年来年均流动人口、暂住人口近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同时,随着库车县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企事业单位职工待岗和下岗分流已成普遍的社会问题。流动人口的增加和再就业困难等其他社会问题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在一定时期内必然会诱发各类刑事案件,特别是团伙犯罪和流窜犯罪的高发势头,成为公安刑侦工作在今后一段时期甚至长期打击的重点。一、库车县公安局近年来打…  相似文献   

15.
在电脑网络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作为负面效应的网络犯罪随之出现,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诸如网络入侵、网络盗窃和诈骗、信息炸弹、有害信息传播、非法盗版等等。对付日益严重的网络犯罪,不仅要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发展良好的网络教育文化和网络安全技术,而且要建立专门化的网络执行机构和警察队伍,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此外,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打击网络犯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一些城市“两抢”犯罪已经占到了刑事案件的一半以上,“两抢”犯罪呈现出增幅巨大,危害升级的特点;公安机关在打击工作中存在快速反应难,信息采集难,取证审讯难,打击震慑难的问题。文章认为,应采取情报信息主导打“两抢”,专业手段攻坚打“两抢”和发动群众联合打“两抢”的对策,切实有效地加强对“两抢”犯罪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会泽县大桥乡大桥村先后发生兄弟俩杀死自己妻子的血案,两兄弟6个尚在上小学的孩子目睹了父亲残杀母亲的经过,心理受到严重打击。6个孩子的境遇牵动着很多昆明市民的心,一个又一个志愿者从省城来到大桥村,他们用细微的爱抚慰孩子,引领孩子走出了心灵暗室。  相似文献   

18.
傅国平 《公安教育》2009,(12):44-47
路面常发性刑事案件也称“路面两抢一盗”案件或路面案件,是指两至三名犯罪嫌疑人以摩托车为主要犯罪工具,以不特定的车辆、人员、财产为作案目标,实施随机抢夺、抢劫、盗窃犯罪的统称。近年来,在福建泉州各市、县、区主要路段,此类犯罪目益猖獗,并成蔓延之势,其与入室盗窃犯罪并列成为一般刑事犯罪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城市犯罪是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而急剧增长的城市问题。我国城市犯罪的研究虽起点晚,但成果累累。表现在对城市犯罪状况研究方向,分析了90年代城市犯罪的一般趋势表现为:城市犯罪随社会转型而增长,外来人口是城市犯罪的重要人口,青少年是城市犯罪的主要人员,财产是城市犯罪的主要目标,共同犯罪是城市犯罪的重要形式,暴力是城市犯罪的重要手段,认为城市犯罪的一般成因主要有:城市生活的差异性导致心理的不平衡,金钱成为城市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中介,淡漠的市民关系为越轨行为提供条件;在城市犯罪的控制策略方向提出,应加强外来人口、青少年的犯罪预防,强化城市居民的被害意识,通过环境设计建设以提高社区威慑防范能力。目前我国在城市犯罪研究不存在一些问题,对犯罪成因和犯罪控制方面的研究比较粗浅苍白,研究手段比较单一,实地研究手段少,研究不深入等。  相似文献   

20.
论单位犯罪     
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依照法律规定应刑罚处罚的行为。其法律特征有:具有社会危害性,具有依法应受惩罚性,犯罪的主体是单位。确认单位犯罪的条件有:单位犯罪是单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单位犯罪必须是以单位名义、为单位利益实施的,单位犯罪的实施者是作为单位整体构成要素的单位负责人、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和其他单位成员。单位犯罪的处罚方式是一个犯罪,两个犯罪主体,实行两罚制,也可实行单罚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