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孙果达 《党史纵横》2015,(2):8-10,16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出版了由中共东北军党史组编著的《中共东北军党史概述》,其中有一张周恩来与张学良合影的照片颇为罕见,其说明是"肤施(延安)会谈中周恩来与张学良一起进餐"(图1)。但经考证,这张照片不可能是肤施会谈时的留影。照片认定是张冠李戴之所以认定这张照片不可能是肤施会谈时的留影,主要理由有四:首先,时机不对。当年的肤施会谈不论对周恩来还是张学良,都是最高机  相似文献   

2.
在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展览厅第一部分《青少年时期》的最后展出有一张题为“1924年7月在巴黎的中国国民党驻法总支部成员欢送周恩来归国时合影”的照片。照片上共有13人,其中前排三位坐着的从左到右依次是王景岐、周恩来和赵栋;后排右起第一人是李富春、第二位是林蔚,其余的现在尚未搞清。这张照片拍摄地点是在法国巴黎,而且周恩来拍过这张照片后就已回国投身滚滚的大革命洪流,而照片上的另一位主要人物,也是这张珍贵照片的持有者王景岐早在拍这张照片一年后就去世了,所以这张照片能得以流传到今天就更为不易了。 还是从照片上的主要角色说起。 王景岐(又名玉晓,亦作京岐)是浙江嵊县人。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被孙中山委为中国国民党旅欧驻法总支部执行部长。国共合作后,同时旅欧的周恩来是这个支部的宣传部长。1924年,经周恩来的入(共产)党介绍人张申府向孙中山推荐,周恩来奉调回国,临行前,与旅欧驻法国民党支部成员拍下这张合影。周恩来回国后,王景岐因积极组织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我是 1 981年在淮南市委党史办公室开始从事党史工作的 ,1 983年任主任 ,1 994年离休。1 982年 ,我偶然发现淮南化肥厂退休工程师范延禧是周恩来的远亲 (周恩来的表兄陈式周的外甥 ) ,了解一些周恩来家庭及早年的情况。我带人访问并陪同他到江苏进行过调查。范老 1 958年献交的周恩来 1 92 1年从巴黎写给表兄陈式周的两封信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收集到的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最珍贵的历史文献之一” (见 1 982年 7月 6日《人民日报》) ;他对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编辑出版的《周恩来与故乡》一书中关于周恩来亲属情况的 4处错误…  相似文献   

4.
沙坪坝,是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南方局和《新华日报》社所在地;红岩是党领导南部中国人民开展民族、民主斗争的中心。中共中央的代表、南方书记周恩来同志,曾长期在这里生活战斗,沙坪大地留下不少这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今年是周恩来同志诞辰九十周年。为了纪念,这本《周恩来在沙坪坝》汇集了当年在他身边工作或聆听过他教导的同志,用回忆录和纪实的形式所撰写的,有关周恩来同志在沙坪坝的革命活动和革命实践纪实文章23篇。大多是亲闻亲历的第一手史料,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可供学习研究周恩来生平和著作参考。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5.
周恩来与《新华日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的大报。早在1937年,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国共合作抗日的谈判时,就决定要办《新华日报》,经过多方面的斗争和努力,1938年1月11日终于在汉口正式出版。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新华日报》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历经重重艰难险阻,辗转迁至重庆继续出版。在抗日战争时期,它始终高举团结与民主、进步的旗帜,动员与组织广大群众抗战,是党在国统区开展统战活动的一个前沿阵地。  相似文献   

6.
1957年《诗刊》创刊,毛泽东把他创作的、包括《沁园春·雪》在内的十八首旧体诗词,交由《诗刊》发表。《沁园春·雪》在《诗刊》创刊号上正式发表后,一时注家蜂起,写了许多诠释文章。着重是对毛泽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地点及其有关的史实作了一些阐释。从20世纪50年代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许多注家写的有关这首词的史实考证,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一些说法:毛泽东这首词是1945年在重庆写的;毛泽东1945年9月6日,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津南村看望柳亚子时,书赠柳亚子;毛泽东把这首词书赠柳亚子后,第二天《新华日报》上就…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们在征集、研究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央党史研究室下达我省的“二战”时期“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武装斗争发展情况”的党史专题中,遇到闽西革命根据地范围如何确定的问题,也就是说闽西革命根据地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县份。有的同志说,应当以《毛泽东选集》为依据,《毛泽东选集》在《抗日战斗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文中指出:“历史  相似文献   

8.
犷漱赞︸然撇一备封舞茹游、犷臀淤樱犷,1.1939年2月23日,周恩来副主席到皖南新四军军部传达中央指示时同新四军领导干部合影。右起:叶挺、朱克清、周恩来、傅秋涛、更裕,院户全_纪念抗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  相似文献   

9.
在重庆红岩村革命纪念馆,陈列着一幅 1945年毛泽东同三位美国士兵的合影照。关于这张照片的情况,当时重庆的各家报纸皆无登载。直到 1976年照片上的三位美国士兵来华访问,这才弄清照片的由来。 美国士兵对周恩来说: 我们想见毛泽东主席   照片上的三位美国士兵,是当年美国驻华第 14航空队总部的工作人员:霍尔德·海曼、爱德华·贝尔和埃德尔曼·杰克。他们于 1944年来华,先后到过上海、昆明,后调往重庆。在中国历时一年多,目睹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一心打内战,他们深为不满,逐渐感悟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的希望。他们向往…  相似文献   

10.
正周恩来和邓颖超都喜欢摄影,但是在革命斗争艰苦的岁月,他们没有条件随意展示摄影艺术和才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因操劳国事、十分忙碌,他们也没时间去拍摄那些值得留念的瞬间。因此,喜欢照相的这对夫妻留下的几张双人合影照片背后都有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广州结婚照:最革命的一张照片周恩来邓颖超两人第一张双人合影是1925年8月,那是他俩结婚后拍的。因此被现在的周恩来研  相似文献   

11.
由中共宜宾市委党史研究室举办的《中共宜宾地方党史陈列馆》开展了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参观。我循着布展脉络 ,观看一幅幅珍贵图片 ,默读一句句解说词 ,凝视一件件文物……犹如置身在中共宜宾党组织领导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的艰苦岁月中……《向导》、《前锋》、《妇女周报》、《中国共产党宣言》和兴文县籍青年秦青川与周恩来等摄于 192 0年留法勤工俭学时的照片 ,告诉我们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后 ,宜宾的进步青年知识分子 ,或在宜宾、或走出国门 ,传播和寻求马克思主义 ,就开始了按照共产主义的原则创建中共宜宾…  相似文献   

12.
1939年春天,杰出的爱国将领冯玉祥在重庆沙坪坝陈家桥镇购买了一幢晚清普通民居,亲自将它命名为“抗倭庐”,表明主人抗日到底的意志。就在他由南京辗转到陪都重庆刚建起这个新家园不久,他决定去鄂西宜昌抗日前线。一贯主张坚决抗日的冯玉祥,虽然所任职务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实际上只是一名负责督练部队的督导长官。他全然不计较这些,而是极其关注眼下的局势:1937年“八一三”淞沪之战,中国军队失利,上海、南京落入日寇手中。1938年10月,日军攻陷武汉,正逼近宜昌,威胁着大后方重庆。目睹祖国国土大片沦丧,亿万同胞正遭受日寇的蹂躏…  相似文献   

13.
在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展览厅内,有一张题为“1924年7月在巴黎的中国国民党驻法总支部成员欢送周恩来归国时合影”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照片上共有13人,其中前排三位落坐者,从左到右依次为王景歧、周恩来和赵栋;后排站立者右起第一人是李富春,第二位是林蔚,其余不详。这张照片摄于法国巴黎,周恩来在拍过这张照片后,就启程回国,投身于大革命的滚滚洪流之中。而照片上的另一位主要人物,也是这张照片的持有者王景歧,却不幸在拍摄此照的第二年去世了。那么这张珍贵的照片是怎样保存流传下来的,至今鲜为人知。王景歧(又名王晓,…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社会主义时期的党史分期问题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把社会主义时期分为四段:从1949年到1956年,是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从1957年到1966年,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从1966年到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在“历史的伟大转折”标题下写1976年10月以后。1991年我们在写《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时,就以《历史决议》为根据,将社会主义时期的党史分成四段,各写了一章,即第六至第九章。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后,写了“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一章,即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一直写到1991年写书的当时。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50年代初,刚刚建立的新中国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又适逢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周恩来在这个时期的题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年他肩负责任之重。本篇内容为1951年至1952年间周恩来的有关题词。在恢复国民经济千头万绪的工作中,周恩来认为兴修水利和建设铁路是工作中的重点。1952年3月,政务院公布了周恩来主持制定的《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合理地解决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不同地区治水的矛盾。4月初,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开工。5月间,水利部长傅作义代表中央到荆江分洪工地慰问,把毛泽东、周恩来题词的两面锦旗送到工程指挥部。周恩来的题词是:“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四川是中国的大省,但解放前连一条铁路也没有。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决定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就是成(成都)渝(重庆)铁路。周恩来亲自审查了设计方案。1951年动工,1952年6月修成,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成渝铁路全线通车时,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周恩来的题词:“修建铁路,巩固国防,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1952年10月17日,天津塘沽新港举行开港典礼,次日,《人民日报》报道了这一喜讯,并刊登了周恩来的题词:“庆祝新港开港,望继续为建港计划的完成和实施奋斗。”在经济...  相似文献   

16.
提起乔冠华,盐城人几乎无人不知,而提到龚澎,殊不知她是当年乔冠华的贤内助、新中国杰出的女外交官,并以“全世界新闻界最著名的妇女”之一而蜚声海内外。40年代,她与乔冠华结为夫妇,曾深得周恩来的赞许。 1941年底,日军占领香港。在香港从事抗日文化工作的乔冠华根据党组织安排,撤移到重庆的八路军办事处,为《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撰写“国际述评”,专门从事党的对外宣传工作。此时他已近“而立”之年,但仍孑然一身。到周恩来主持下的“八办”工作  相似文献   

17.
陈瑜 《湘潮》1989,(12)
编辑同志: 贵刊今年第九期有两处十分明显的重大错误。一是目录中的封二为《名人轶事》,而实际内容是《湖南党史月刊》发行工作会议召开的新闻图片。二是目录中的《周恩来第三次到衡阳的确切时间》,文中却是“第二次”,记述的事实也是第二次。  相似文献   

18.
正李济深人生道路的转折,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阅读和分析各种有关的历史资料,我们大致可以梳理出,这一转折主要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李济深从事抗日民主运动的过程中,在中共的帮助下逐渐完成的。1944年桂林沦陷后,李济深不愿意按照蒋的意图到重庆就任军事参议院长,而是回到他的家乡广西苍梧,大力组织民众抗日。就在这一年的9月7日,周恩来电示中共广东省临委:"一旦粤汉路被打通,应坚持  相似文献   

19.
<正>抗日战争时期,在当时的山城重庆,发生过一则棋坛上的佳话,主人公是周恩来和棋王谢侠逊。谢侠逊,本名谢宣,字侠逊,浙江平阳县人,上个世纪30年代以下遍东南亚棋坛无敌手而出名,被誉为"中国象棋棋王"。1939年夏,在重庆的周恩来得悉谢侠逊住在重庆东方文化协会,就驱车前往拜访。当时,谢侠逊为了唤起海外侨胞支援祖国人民抗日救亡,远渡重洋到马来亚、印尼、新加坡等地,以表演棋艺为名,宣传抗日,劝募捐款,刚刚回到重庆。所  相似文献   

20.
退休后的我喜欢到图书馆翻阅旧报刊、古图书。前阵子偶然看到上海《文汇报》1998年2月22日7版上刊载有一篇《血脉情深——周恩来与绍兴的渊源情愫》(以下简称《情深》)的文章,文中竟然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命题——周恩来出生在绍兴。作为周恩来研究专业人员的我,自然十分感兴趣。然而细读之后,却发现根本经不起推敲,只不过是目前社会上一种“争抢”名人的一厢情愿之举。 《情深》的主证是1978年7月25日时任武汉医学院的党委副书记张泽生的回忆。他说当年搞地下工作时,有一次前往重庆红岩联系汇报工作,住红岩招待所时,与周恩来父亲周劭纲先生住上下楼,吃也在一起。周老先生在一次跟他们谈话时说“周总理是在绍兴出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