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日本有哲学的前提,简要阐述了其代表西田哲学的形成及其体系,认为《善的研究》的出版奠定了西田哲学的基础,《场所》论文的发表,标志“西田哲学”的诞生。从“纯粹经验”的提出,到“场所逻辑”的形成,意味着西田的哲学思索已经触及哲学问题的根底并展开了逻辑化的建构,象征着西田哲学臻于成熟。纯粹经验→自觉→场所→辩证法的世界→绝对矛盾的自己同一的展开,构成了西田哲学的体系。当下,研究西田哲学就是要重新思考西田的问题意识及其所阐释的问题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日本哲学界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已不再纠结于按照西方哲学的定义来讨论"日本哲学"能否成立等问题,而是通过追索哲学在古希腊的本来定义等行为,将哲学视为人类探究普遍真理的创造性过程,从而提出了日本哲学在未来的发展的"可能性"问题,反映出日本学术界对于主动参与新世纪世界哲学建设的强烈意愿。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日本哲学"仍然被限定在以西田哲学为代表的日本近代以后哲学的范围内才被承认,但近来关于牟宗三等新儒家思想与西田哲学及京都学派的比较研究在中日学者间开始进行,这有助于搞清儒学、佛教等东方传统思想与西方近代哲学之间既冲突对立,又互相借鉴吸收的动态过程,并进一步探讨创建一种超越东西方各自文化传统的新的"普遍性"哲学是否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西田哲学如何继承宋学传统是一个宏大的论题,"格物致知"论是朱子建立自身理学体系的出发点,《善的研究》则确立了贯穿西田几多郎思想不同阶段的超越心物对峙框架的主客合一实在论立场。朱子学与阳明学皆以天道、人道合一为根本前提,但修学的入手处却分别在于"格物"与"致良知"两端。西田几多郎晚年日益重视现实历史世界的"物"的思想,这在《善的研究》阶段已初现端倪。虽然持主客合一的立场,但西田几多郎一直试图克服《善的研究》被误读为心理主义或意识主义的倾向,在认识论上强调抛弃自我的主观臆断而与事物的本性相一致。因此,至少就实在论而言,《善的研究》确立的纯粹经验立场更接近于朱子学的"格物致知"论。西田几多郎晚年面对质询亦援引朱熹的"格物"解释支撑自己对于现实历史世界的逻辑建构,保证其思想的客观真实性。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末,尼采曾预言之后的两百年期间,基督教的"神已死"与虚无主义的出现。当今世界各个领域,皆呈现出一种"世纪末日"般的混乱状态,犹如尼采的预言。因此,文章首先站在宗教哲学的角度,探究当今世界各个领域走向混乱的根源究竟何在,进而论述由西田几多郎、久松真一、西谷启治所提出的"绝对无""东洋的无""空"的哲学在日本出现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日本哲学的形成是通过西周这一人物导入西方哲学才得以成立的,但是与此同时,日本也出现了与之对抗的现象,即井上哲次郎、三宅雪岭站在儒教的立场,井上圆了、清泽满之站在佛教的立场,展开了与西方哲学的对抗。但是,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否定西方哲学,而是形成了一条将西方与东方融合起来的道路,从而为西田几多郎的"场所的逻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1591年在日本第1次出现了关于"哲学"(音译片假名标记)的记载;从幕府末期到明治初期,在"希哲学"、"求圣学"这样的概念之外,日本人还尝试了"究理学"、"性理学"、"理学"、"理论"、"玄学"、"知识学"等各种各样的翻译。在这之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就是"理学"这一概念。但是,1874年(明治7年)西周在《百一新论》中最终把philosophy定译为"哲学"。西周认为,儒学的特质在于将"真理"置于儒学之起点的孔孟之说,进而追求代代相传,永以为继。与之不同,西方哲学从根底上就不是以遵循传统作为前提,而是通过批判与检验把握事物的真相,获得真理观念。即认为真理始终是存在于发展之中。中江兆民关于"日本自古至今无哲学"的名言,反映出日本在经验的理论化这一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真正的"哲学",应该说并不是在一个背离"生命"的、抽象思辨的过程中被捏造出来的学问。倒不如说,它的本质就在于我们的"存在经验的精炼化"。日本一直以来都是站在具体事象的立场,以自身的存在经验所凝练出来的精神活动为核心,由此来展开自身的学术研究。"日本的哲学"这一研究本身应该说带有了双重内涵:第一,应该是一个学术探索,即如今要站在"哲学的"基础上来认真地、客观地重新探索日本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历史传承;第二,应该说是一个哲学研究,即不局限于第一个立场,而是要在"现代"这一科学技术极度发达、文明冲突与异文化摩擦频繁发生、充满了冲突与争执的全球化人类社会之中,我们日本人面对世界必须形成一种主体性的自觉,必须提出并树立起一种新的"哲学性"的"人生观·世界观"。  相似文献   

8.
前近代日本究竟有无哲学,日本哲学的合法性依据究竟何在?关于日本有无哲学的讨论意义何在?这是中日哲学研究者近年来热议的课题。本文作者认为,关于日本是否有哲学的判断基准在于如何理解"何谓哲学"的问题。无论从狭义的哲学,还是广义的哲学理解来看,日本都有哲学。概而言之,它大体包含以下3个层面的内容:其一,自古以来日本人的价值观、自然观、宇宙观、人生观等,即日本人关于自然与人的深层性思考;其二,引进西方哲学后关于西方哲学的研究成果;其三,在与西方哲学对决(对话)的过程中,日本学者独自的哲学创造。但是,在思考日本哲学问题时要注意"思想"与"哲学"的区别,以免泛哲学化。思想只是"臆见"、主观的、想当然的,但不是哲学思维;哲学必须是建立在"逻格斯(Logos)"基础之上,努力追求抵达客观性依据的学说。  相似文献   

9.
《悟净出世》是中岛敦一生哲学思索的结晶。小说通过对悟净生存困境的深刻审视与其精神突围的生动刻画,不仅展现了中西各派人生哲学的真实内涵与局限,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的积极的"行动哲学"。中岛敦以其深厚的中外哲学功底点化了"西游取经"故事,并以存在主义思想重新阐释了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从而使古典故事获得了现代性品格。  相似文献   

10.
重言与无语     
程静 《法国研究》2010,(3):96-98
老子《道德经》中的世界起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令人耳熟能详,《圣经·创世纪》里描述的上帝创造世界也是家喻户晓。作为创世思想起源,这两个文本无疑蕴含着中国与西方两种文化思维模式的最初原型。我们从这二者之中发掘出大致相同的创世模式。但同时也注意到,在创世过程中,西方"重言"而中国"无语"。对这一差异,本文紧贴《道德经》与《圣经》文本,着重从文学与哲学角度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