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是指引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人,在中华民族探索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历史进程中建立了不朽功勋,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毛泽东的新中国梦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比较完整地提出新中国梦想是在20世纪40年代,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探索,是毛泽东新中国梦想的进一步展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毛泽东的新中国梦想的新发展。研究毛泽东的新中国梦想,对于从理论上弄清楚中国梦的理论来源和深刻内涵,激励中华民族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解放思想的本质意义在于,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必须清醒地认识和把握时代的新变化、实践的新发展、人民的新期待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3.
人口规模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巨大的人口规模使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拥有显著的大国优势,也遭遇了许多风险挑战。人口规模巨大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探索现代化道路,促成了中国现代化的一系列战略规划。改革开放后,巨大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和“区域竞赛”机制等大国优势的释放,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新发展阶段,在巨大的人口规模基础上继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走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必须利用好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为核心的大国新优势,构建大国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进程彰显着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历史性嬗变,同“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具有深刻内在一致性,其道路走向反映着世界历史的发展指向与现实形态。中国现代化运动被动启发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全球扩张,最终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主动选择、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并且成功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世界历史自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成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辩证融通、双向互动,是由相对落后国家开辟的现代化新道路,革除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魅影的“绝对统治”,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可靠性,表征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路标,为有效解决世界历史的新挑战和全球化发展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李洪铭 《学理论》2009,(21):8-9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做好组织工作,必须在思想上有新提高,在观念上有新转变,在工作中有新突破。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与中国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推进的行政体制改革几乎同步展开。本文试图阐明新公共管理运动和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中国的大部制改革模式,在说明大部制改革模式可以视为中国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一种回应的同时,探讨大部制模式的实现形式及其在中国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可能的解决策略和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7.
陈庭翰  吴定海 《理论导刊》2023,(12):109-114
文明形态是文明的具体形态,具有外部的形体性和内在的体系性,其“新与旧”的标尺在于其所反映的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在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和西方既往文明形态的双重束缚下,发生了“由新转旧”的变迁,主要体现在经济逆全球化取向、新垄断结构形成、民主政治极化、社会共识坍塌、文明观封闭等方面。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封建文明和资本主义文明的扬弃,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赋予了中国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必然性。这三者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形塑了新政治形态、新生产形态、新生活形态和新合作形态,共同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性展开。  相似文献   

8.
“人的观念”的演变,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生成同频共振,为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进阶锻造了观念机理,也为审察和揭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规律特质提供了全新视角。社会存在为社会意识提供客观事实和理性真理的确证,社会意识为社会存在奠定观念上的合理性和解释力。“解除观念束缚、鼓励思想解放”是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不可少的先导环节,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进程中把握观念变革,实现了观念转型和社会变革的耦合统一,使国家的现代化与人的观念的现代化保持内在一致性,人的观念的推陈出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激活精神动力、奠定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9.
何思红 《学理论》2008,(1):22-24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路探索,一路艰辛,也一路过关斩将,今天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各项建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这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破解新难题,树立新理念,实现新发展,走向新胜利。  相似文献   

10.
以马克思主义系统阐释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深刻回答三个基础性问题:其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如何看待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其二,人类文明新形态何以在当代中国出场?其出场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其三,在当代中国出场的新文明何以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论述可以发现,他们具有丰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思想,对“现代社会是否存在不同于资本文明的新文明形态”“如何创造这种新文明形态”的思考与解答,构成他们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一条清晰线索。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所以在当代中国出场,是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因素决定的,其经过从崇尚“社会进化论”到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从学习借鉴苏联式现代化到独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重大历史过渡,最终在新的时代方位隆重出场。中国创造的新文明之所以一经出场就能够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当今时代大变局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中国把握历史主动的必然结果,更是这种新文明的本质属性使然。  相似文献   

11.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提出的原创性理论,是对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功经验的总结和深化,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道路。在新时代新征程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行之际,迎接新赶考新挑战,必须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离不开“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以“第一个结合”为依据为基础,从实践品格上和理论互补中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理路,有助于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磅礴伟力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成之北 《党政论坛》2010,(12):50-50
有人曾总结说,在打破西方的外交封锁上,新中国有三件法宝,一件是边界问题谈判,一件是经济援助,还有一件就是“双重国籍”问题的解决。其中“双重国籍”的解决是新中国以侨务促外交的一个大手笔。  相似文献   

13.
逄先知 《党政论坛》2010,(12):22-23
1954年的宪法,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这部宪法的公布和实施,在新中国的法制建设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这部宪法从起草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历时8个月零12天。  相似文献   

14.
群众工作是我党宣传、发动、教育和组织全体人民共同从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础性工作。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极为重要的改革攻坚期和战略机遇期。伴随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进程,各地群众工作基础在不断改变,原有的社会阶层不断分化重组,群众工作出现了新背景、新情况、新特点,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必须采取新措施。  相似文献   

15.
岳彬  孙菲 《党政论坛》2013,(11):4-7
中国梦是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之后提出的。“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这十二个字的中国梦,是习近平同志站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起点,对未来中国美好愿景的展望。他的这一展望犹如毛泽东同志1927年在古田镇赖家坊的油灯下,对新中国的展望一样浪漫抒情:新中国,她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帆船,  相似文献   

16.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从执政党建设的实际出发,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党的建设理论,在率领全国人民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重温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郑永年 《党政论坛》2010,(12):28-28
如何比较客观地评估中美关系 中国和世界其它新兴大国的崛起,已经导致了世界权力格局的新变化。在这个权力新格局中,美国继续是“老大”,但已经不能独自主宰国际事务,而中国本身则越来越重要。对这个权力新格局,中国必须有充分的认识,才能有助于确立处理中美关系的新原则和新政策,避免往悲观论或者乐观论方向滑行。  相似文献   

18.
刘鹗业 《民主》2009,(9):33-33
1949年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在北京举行第一次会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各民主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共134人,济济一堂,共商建立新中国大计。筹备会主任由毛泽东担任。与会代表共同讨论了新中国建国大纲(后称《共同纲领》)和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以及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项政策.并提出制定新中国象征的国号、国旗、国歌、国徽等。筹委会分设六个筹备小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新引擎在哪里?2010年中国经济政策和工作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槌定音”,以放开中小城市与城镇户籍为突破口的“城市化”被提到重要位置。但是,城镇化想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的新引擎,仅有户籍制度的改革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相应的土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20.
关于毛泽东思想新发展及其主要特征曹文明,张书信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当今;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集中体现在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上。这座理论大厦,它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