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人大论坛》2009,(6):18-18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拓宽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渠道,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更好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公民能够更多地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职权的情况,根据《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2.
早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所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我国就明确提出了“公民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表达权”。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相似文献   

3.
去年“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撰文提出,民主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要走自己的路。在十七大报告中,“民主”一词更是出现了60多次。公民意识、表达权、选举等比例、党员主体地位、票决制、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这些关键词的出现,表达了执政党对于民主政治的全新认识。“扩大人民民主”的路线图已经徐徐展开。  相似文献   

4.
张为臻 《青年论坛》2008,(6):98-100
表达权既是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也是实现人民自治的民主政治的重要手段。人的一切权利正是从表达权开始的。研究新时期民主政治中表达权,必须从表达权的内涵、理论渊源、实现形式、意义等方面入手,系统研究其来龙去脉,以推进民主政治和谐建设。  相似文献   

5.
张郁 《人民政坛》2008,(2):10-11
扩大人民民主、树立法治理念、保障公民更切实的民主政治权益、健全权力运行机制……这一系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关键词,时不时跳跃于代表审议现场。代表们冀望:伴随“海西”先行曲的动感节奏,我省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不断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6.
公民权利意识培育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月平 《前沿》2008,(9):3-6
公民权利意识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动力源泉,培育完善公民权利意识,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前我国公民权利意识尚不够成熟,对民主政治发展的推动作用也不够显著。需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加强国家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公民权利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从而促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公民对公共事务充分、自由地表达意见,是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不但是国家政治文明的体现,也是社会包容的标志。十七大对"表达权"的强调,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社会的政治进步和政治文明。保障公民的表达权是促进决策  相似文献   

8.
朱文涛 《传承》2009,(20):132-133
公民社会作为民主政治的动力和重要保障之一,其政治学意义在于公民的公共参与和公民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在社会主义建设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牢牢把握住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关系,公民社会与公民参与的关系,从而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公民维度看,政治发展就是扩大公民对政治过程的参与,使政治发展的成果公平地惠及每一个公民,保障全体公民对政治发展成果的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实质上已把我国纳入现代政治发展的轨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内在地要求保障公民对政治发展成果的共享权,坚持做到政治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相似文献   

10.
《人民政坛》2010,(1):35-35
徐勇2009年12月15日在《学习时报》上撰文《民主挫折与民主的分层定位》认为,民主不过是政治统治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就如市场是经济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一样一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政治统治权为全体公民所有,即政治统治资源为全体民众所有,它属于政治权力的所有权问题。用西方话语说是“人民主权”,用中国话语说是“人民主人”,用宪法语言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相似文献   

11.
沈春耀 《中国人大》2014,(23):16-18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将有力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决定》明确提出,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这对于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公安研究》2013,(2):93-94
童伟华在《探索》2012年第5期撰文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国家是宪法的要求,也是党的神圣使命。认为公民素质是民主的前提、中国公民素质不能适应民主要求的观念,是制约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思想障碍。从民主的根据、内容看,应否实行民主、能否实行民主与公民素质并无关系。清末民初的民主政治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村民自治及某些地区实行的乡镇负责人直选改革,说明我国公民完全适应民主的要求。由于民主实践较少,我国公民民主素养有提高的余地。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是提高公民民主素养和民主质量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公民社会作为民主政治的动力和重要保障之一,其政治学意义在于公民的公共参与和公民时国家权力的制约.在社会主义建设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牢牢把握住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关系,公民社会与公民参与的关系,从而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时昱 《传承》2008,(20):30-31
邓小平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改革权力过分集中、党内特权、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弊端严重阻碍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而要克服这些弊端必须肃清封建主义遗毒,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建设只能是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渐进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历经了群众运动、不搞运动和公民政治参与三个历史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总体走势,从自上而下的动员“群众”到自下而上的“公民”自治,从运动性的“大民主”走向建设性的有序参与,从突击式的民主“跃进”走向稳步推进的民主建设,从行政主体的“权力操控”走向官民互动的“民主恳谈”。外部压力与内生动力、技术推力与精神动力的有机整合,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公民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现代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民主从来都不是自动生成的,要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并达致有序的程度,必然要面临和应对许多的问题。比如,在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推行村委会直接选举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田必耀 《辽宁人大》2008,(12):38-39
今年“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撰文指出,民主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要走自己的路。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民主”一词出现了60多次,不少海外媒体评价,这是中国的执政党推进民主进程的新尝试。公民意识、表达权、选举比例、党员主体地位、票决制、“三权”制衡……这些出现在十七大报告中的关键词,表达了执政党对民主政治的全新认识“扩大人民民主”的路线图已经徐徐展开。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的民主执政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健 《当代广西》2005,(16):38-39
民主执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保证。它通过建立畅通的民意表达机制、完善公民政治参与机制和公共决策机制、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等等,来充分体现社会多元利益的需求,最终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功,亟赖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扩大。而这,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确立、依法促进和保障公民政治参与,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现实意义及路径依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当今中国政治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利益诉求、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体现公共行政的公共性,要不断加强对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路径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