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美火箭残骸碰撞事件引发的法律责任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新 《河北法学》2005,23(12):89-92
随着人类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迅速发展,外空环境中的空间碎片急剧增加,发生空间物体损害责任事故的可能性随之日益增大。中美火箭残骸碰撞事件引发了作者对《空间物体造成损害的国际责任公约》能否有效应对当前责任事故的思考。基于空间开发新形势的需要,有必要对该公约进行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空间碎片造成空间环境污染的国际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寿平 《河北法学》2006,24(12):160-163
空间碎片是人类发射空间实体在外空留下的太空垃圾,其造成空间环境污染是一特殊种类的环境污染问题.空间实体发射国在外空留下空间碎片违背了其应承担的国际法义务,在外空的空间碎片无法辨认其归属的情况下,清扫外空的空间碎片和预防产生新的空间碎片应该是国际社会所有的空间实体发射国的共同国际责任.  相似文献   

3.
空间碎片是人类在太阳系空间,尤其是地球外层空间的太空探索活动产生、遗弃的碎片和颗粒物质。它对运营中的航天器、有效载荷和航天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空间碎片问题得到广泛的关注与探讨,相关的法律实践也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国际条约与国际习惯。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空间碎片减缓立法体系的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作为一个空间大国,在空间碎片研究的技术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相对而言,法律措施却比较薄弱,国内立法体系很不完善.而在这一领域,俄罗斯和美国却比较发达和完备,我国可借鉴俄美两国的经验,完善国内空间碎片的立法体系.  相似文献   

5.
翟昊  周超  蔡茜 《法制与社会》2011,(5):143-144
针对外层空间碎片不断增加的现状,本文提出各国承担空间碎片国家责任的模式,试图通过国家一般责任(state responsibility)以及国家赔偿责任(state liability)两个方面分析国家在空间碎片问题上所应承担的国家责任,并提出完善空间碎片国家责任的具体建议。文中将外层空间环境责任引入产空间碎片形成行为责任中,以期在空间碎片的减少、缓解以及清除与回收上提供法理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登记公约》实施中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国柱 《河北法学》2007,25(7):152-157
1976年《登记公约》确定了发射国对其发射的空闯物体的登记义务,从而建立了空间物体的强制登记制度.随着空间科学的进步和空间活动商业化的发展,《登记公约》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暴露出缔约国数量偏少、未登记空间物体数量较多、登记信息不统一等缺陷,严重影响了其实施的效果.因此,应当在适当的时机对公约加以修订,完善公约的内容,以使其适应空间活动的现状.  相似文献   

7.
空间碎片是空间污染源之一,危害巨大。目前,空间碎片的定义尚未统一,也无直接相关的国际法,而各国的相关立法大多处于减缓标准等技术层面,空间法律有关内容很少出现,更没有专设的单行法(空间碎片)。中国的相关立法则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参照俄罗斯的相关立法模式,可以窥见一条中国特色的空间碎片立法路径。不过此前,尚有立法主体的明确、是否制定单行法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8.
李寿平 《时代法学》2009,7(2):90-95
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空间条约、国际文件及相关国家实践和国际司法裁决共同构成了空间物体损害赔偿制度。现行的空间物体损害赔偿制度不仅明确了责任主体、求偿主体和求偿途径,也规定了空间物体损害赔偿的范围和赔偿标准及归责原则。但该制度自形成以来一直没有随着空间技术和空间活动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因此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9.
传统理论研究“土地法”,而近些年来,随着对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深入,各国开始探讨“空间法”.对城市地下空间权利性质的研究,我国学者有不同观点,典型的有“空间利用权说”、“空间基地使用权说”、“空间所有权说”.应该说,城市地下空间所有权具有独立性,是一项独立于土地所有权之外、与土地所有权相关的不动产物权.  相似文献   

10.
(一) 《关于登记射入外层空间物体的公约》(下称“登记公约”)是当前外层空间法的五个主要国际公约之一。它规定了射入外层空间的物体的发射国国内登记制度,特别是强制性的国际登记制度,这是维护外层空间法律秩序的必要措施。海洋法和航空法早已分别规定船舶和航空器的国家登记制度,这种登记制度有助于世界各国有秩序地使用海洋和空气空间。同样地,为了有效地行使发射国对外空物体及其所载人员的管辖权和控制权,明确发射国的国际责任,必须建立外空物体的登记制度。由于外空活动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外空物体除国内登记外,还必须进行国际登记。联合国大会早在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二十日即通过第一七二一号决议,提出“诸凡发射物体进入轨道或越出轨道之国家,迅速经由秘书长向和平  相似文献   

11.
试论空间环境损害的国际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寿平 《现代法学》2007,29(1):102-106
空间环境损害是一种特殊的损害行为,其产生的国际责任属于国际赔偿责任,不以过失作为其责任构成要件。只要空间活动产生了空间碎片或放射性、化学性污染,就产生空间活动主体的国际责任。由于空间活动中空间环境损害行为主体、求偿主体、责任方式及责任的实现途径的特殊性,因此,空间环境损害的国际责任制度面临诸多挑战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随着土地资源的稀缺和建筑技术的发展,空间利用具有了前所未有的价值,空间不再附属于土地,能够独立成为权利的客体。空间权是对以一定范围空间为客体所设定的各种权利的综合表述。理论上,物权性质空间权包括:空间所有权、空间地上权、空间永佃权、空间地役权,结合实践中空间开发利用需求,我国立法只需引入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空间地上权)概念即可,《物权法》对于空间权类型也可做相同处理。  相似文献   

13.
许勇 《政法学刊》2011,28(3):59-63
现代社会,由于土地的分层利用、立体利用日益普遍,空间权制度在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建立。随着《物权法》规定了"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空间权制度在我国迈出了第一步。至于空间役权是否有在我国设立的必要,目前尚有争议。空间役权是空间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特殊的存在价值。空间权的设立,一方面是完善我国用益物权制度的需要,地役权和相邻关系都无法替代,另一方面是解决新的空间利用社会问题、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田菊 《科技与法律》2021,(4):108-115
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学科正在向空间理论研究转向.法律的空间性研究也具有一定学术和应用价值.本文以于法律空间性为研究视角,从三个不同的维度进行逻辑推演:维度构成、作用机制和研究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利用抽象的数学模型来建构一个法律空间的可能性,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借鉴卢曼开创的系统法学方法论,以解释、建构和规范这一机制,丰富了法律的理论研究,为法律研究提供了抽象、整体和系统研究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15.
The Outer Space Treaty (OST)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international space regulation. It establishes space as the province of all humankind and promotes its peaceful use and exploration for the benefit and in the interests of all countries. In 2020, the FCC released its “Mitigation of Orbital Debris in the New Space Age” guidelines for commercial satellite applicants. While these guidelines appear to substantively address the risks posed by orbital debris to Earth and space industries, they fail to do so in two key areas: (1) by not adopting specific requirements for applicants to share data needed to effectively establish space situational awareness (SSA); and (2) by not requiring applicants to prepare an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n low Earth orbits (LEO). This article exposes fatal flaws in how the FCC regulates satellite operator access to LEO by examining how the regulation of satellite constellations enables the creation of orbital debris and occupation of orbital shells in a manner that may compromise Earth's satellite-based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violate the OST, and it recommends legislative language that will ensure FCC regulations are in compliance with the OST and are sufficient for establishing SSA. Given the Supreme Court's 2022 ruling in West Virginia v. EPA, adopting such language constitutes a clear congressional authorization to protect Earth's orbital environment and helps operationalize the OST's proclamation that spacefaring activities be for the benefit and in the interests of all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等新科技革命的悄然而至,公众工作、生活、学习的活动空间逐步扩大,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公众的活动空间已由传统的“现实空间”延伸到了所谓的“虚拟空间”。秉承发展的眼光,虚拟空间将面临人类犯罪活动的不断渗透,诸如互联网入侵、互联网涉毒信息发布、手机诈骗等的犯罪活动已在虚拟空间蔓延开来,利用虚拟空间进行的犯罪活动将是今后一段时间犯罪的主要发展方向,利用虚拟空间进行的毒品犯罪活动更是令人担忧。目前,传统的毒品犯罪正逐步向虚拟空间渗透,通过互联网提供制毒配方和易制毒化学品、通过手机短信进行毒品交易等的虚拟空间毒品犯罪已出现,虚拟空间涉毒犯罪已成为全球毒品犯罪的最新发展方向,因此,公安机关应对虚拟空间的涉毒行为进行阵地控制,以打击和遏制毒品犯罪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诉讼法的规则设定,诉讼主体的诉讼行为和各种诉讼关系的交织形成了"诉讼空间"。诉讼空间是程序的间隔功能的延展,强调的是诉讼给人的空间感。诉讼空间具有封闭性,它具有封闭的结构和封闭结构内专属的人、物流转。同时,诉讼空间不是一个首尾相接的闭合环,它要有外界环境的人、物、信息的输入,也会有终结性的裁决和处理的输出,它强调司法诉讼的透明,它还是一个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王燕霞 《河北法学》2012,30(7):101-107
《物权法》第136条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地下分别设立.新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损害已设立的用益物权.”由此创造出了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出让制度.如何保证该制度顺利实施,涉及到诸多法律问题.通过对地下、地表、地上空间的范围的界定、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设定、登记公示制度构建以及土地立体空间的不同用益物权之间的权利冲突如何协调等问题的全面研究,试图构筑科学的土地分层利用制度,使得我国土地的空间利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