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分布广阔、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是一个勤劳又充满智慧的民族。傣族人民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处的关系,人与自然的排列顺序是:林、水、田、山、人。在傣族地区,流传着这样的谚语:"有了森林才会有水,有了水才会有田,有了田地才会有粮食,有了粮食才会有人的生命","有了青山才孕育了河水,有了河水才有了土地,有  相似文献   

2.
打造贝叶文化品牌提升西双版纳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香宰 《今日民族》2005,(10):60-61
贝叶文化,是人们对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称谓,是傣族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统称。“贝叶文化”经本,包括叶质形和纸质形的两种。叶质形的傣语称为“坦兰”。它是用民间制作的铁笔将文字刻写在经过特制的贝叶树叶片上而成。纸质形的傣语称“坦嘎兰沙”。大量的佛教故事、佛教经典、傣族民间故事、神话和传说,记载在《贝叶经》里,而大量的民间叙事长诗、歌谣、情诗、谚语、俗语、格言、谜语以及法律法规、天文、历法、医药、伦理道德等都是传抄在《绵纸经》书里。由于西双版纳的傣族与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缅甸的掸族具有相同的族源(百越族…  相似文献   

3.
张庆行 《今日民族》2006,(10):44-46
“有森林才会有水,有水才会有田地,有田地才会有粮食,有粮食才会有人的生命”。这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双版纳傣族民间的一句富有哲理的谚语,也是傣家人远古至今所尊崇并致力践行的生态观。凡到过西双版纳傣族村寨的人,没有一个不被那迷人的田园、庭院园林风景所打动、所陶醉。的确,西双版纳傣族村寨除了她那错落有致、别具一格的傣家竹楼和色彩艳丽、婀娜多姿的傣家服饰之外,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这生机盎然、青翠欲滴的村寨周围的林木、凤尾竹及各家傣楼四周的花草、果木了。这些花、木和傣楼经过傣家人的巧妙搭建、精心组合,构成了一幅幅鸟语…  相似文献   

4.
王曼 《青年论坛》2011,(3):140-142
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傣族宗教在傣族文化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它在各个领域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傣族宗教的最大特色是外来宗教与本地信仰并存。傣族宗教是傣族社会中发展起来的本地信仰与其中浸透着外来成分的小乘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的多元结合体。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清理、继承和发展傣族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云南分会将于一九八一年秋在昆明召开傣族文学讨论会。讨论的主要内容有:傣族社会发展与傣族文学的关系;民间歌手在傣族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傣  相似文献   

6.
傣族社会与其他民族的社会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在这个发展时期中,法律的产生、发展、演变对于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和考古发掘的材料,有关傣族早期法律的情况一直象被迷雾笼罩着宫殿一般难以揭示。本文不揣冒昧,利用傣族古文献资料和汉文历史资料,对傣族早期法律作一初浅的研究,并以此求教于学术界的同仁。一、传说中的早期社会规范在傣族的古文献中,傣族先民的历史被分为若干时代。洪荒时代以前的历史近乎神话,是傣族先民对人类诞生的猜想。而洪荒以后的历史记载尽管还与神有紧密的联系,但却反映出傣族先民不断进化的历程。值得  相似文献   

7.
傣族的水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晓云 《思想战线》2005,31(6):76-81
傣族的水文化包括了傣族的水观念、社会生活习俗及有关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制度、规范等,这一文化在傣族的历史上发挥了保护水环境的重要功能。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变迁导致了傣族很多水文化要素的丧失,对傣族的水环境保护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今天重新理解水文化的价值,对于傣族地区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傣族文化并不等于佛教文化,佛教文化包括着佛寺文化。傣族文化体系应当包含百越文化、中原文化、佛教文化三个方面。傣族文化中所保留下来的百越文化色彩极浓,有大量的事实为证。而中原文化对佛教文化的影响也是很深的,很早以前,傣族的先民曾在中原地区居住过。不少学者正在探索傣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提出不少重要线索。但是,“上座部佛教传入以后,佛教和佛教文化给以傣族的影响更大、更深,佛教文化已经浸入到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说傣族文化是多元的,而佛教文化似乎占居了领先地位,佛教给予傣族的精神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可以…  相似文献   

9.
傣族是跨于中国云南省与中南半岛各国连接地带的古老民族。在中国元、明、清王朝先后统治的640年间内,中国境内傣族的分布区域和社会发展等情况都有所不同。今分别加以概述。(甲)民族名称和分布区域状况自唐代以来,傣族即自称为“傣”。但其他民族对傣族则不作此称呼。元、明、清  相似文献   

10.
傣族的生活和生产对水的依存关系形成傣族的哲学观念:水是生物的生命之源,是圣洁、光明、美好的象征。水在傣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典章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因此爱水、护水,对水格外亲近、崇敬、虔诚。傣族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习惯以及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构成他们的传统水文化。他们把一瓣心香和高超的技艺献给与生命攸关的水井,水井文化是水文化的组成部分。选井:傣族居住在江畔水涯,但他们所饮用的却常是井水,因为井水优于河水。他们的饮用水井不是在村中,傣族对水井的选择和管理而是在村头寨尾,隔离村寨一段距…  相似文献   

11.
《今日民族》2003,(12):40-41
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梁河等县的阿昌族,是个人口只有二万多人的民族。长期以来,阿昌族和傣族、景颇族、傈僳族等兄弟民族杂居,因此生活、文化各方面都受到这些民族的影响。在婚姻习俗上,由于受傣族影响,青年男女婚前社交自由,流行串姑娘的习俗与傣族相似,但在具体做法上又与傣族不同。泼水节来到时,阿昌族和傣族同日欢庆。这一天,如果小伙子看中了一位姑娘,便会主动上前要求晚上去串门。如果得到姑娘的同意,小伙子当晚就约上几个伙伴,到姑娘的寨子里去。姑娘事先必须问清与小伙子同来的有几个人,好在同寨的姑娘中找陪客,…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各个民族的古代诗歌和诗论,是有共同规律的,但是由于各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历史进程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它们的诗歌及其理论就必然呈现出特殊风貌。《论傣族诗歌》启迪了我们:可以用傣族的古代诗歌、诗论同汉族的古代诗歌、诗论作一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各民族诗歌和诗论共同规律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对傣族和汉族古代诗歌和诗论特殊风貌的把握。一诗歌起源于劳动,是劳动呼声与语言的结合。《论傣族诗歌》生动地描述了生活在森林中的傣族“古代人”,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产生最早的歌的情景。傣族“古代人”在呻吟、哀鸣、哭泣、欢笑、呼叫的劳动悲  相似文献   

13.
赞哈的贡献     
在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生活中,若干世纪以来存在着专业的民间艺人“赞哈”。他们在傣族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傣族传统文学的继承者、传播者、创作者。他们的贡献值得称颂。第一,赞哈的歌声丰富了傣族人民的生活,同时也丰富了傣族文学。傣族一切喜庆婚丧大事、大小节日都需要赞哈的歌声增添光彩。盖新房是傣族人民生活中的大喜事。盖新房要请赞哈来唱贺歌,这是古远流传下来的习俗。《盖屋》正是赞哈们一直传唱下来的唱词,它是一幅傣族人民的生活风俗的素描画。它歌唱了盖房的整个过程,从计  相似文献   

14.
傣族与橡胶     
在祖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德宏等傣族地区,种植着一种名叫“橡胶”的植物,它与傣族的社会文化早在100多年前就产生了联系。  相似文献   

15.
正傣族是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景谷、孟连、耿马、元江、新平、双江、金平等县。傣族人民热爱艺术、能歌善舞,傣族民间舞蹈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西双版纳傣族民间舞蹈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摆"——古印度巴利语,傣语外借词,意为"佛事、法会、仪式"。傣族的"摆"总伴随着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与每个人的一生密切相关。傣族的"摆"主要有:摆干听、摆干朵、摆过广母筛、摆刷纯糯、摆赏建、摆路赕、摆旱尚、摆毫洼、摆娥洼等等。做"摆"的目的是通过个人修行悟道并教化感化他人而得到善果。傣族的"奘"(寺院)是一个庄严、肃穆、洁净的场所,是傣族人民心灵的圣殿,是傣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它不仅仅是傣族信教群众虔诚供佛,  相似文献   

17.
壮族和傣族是中国境内壮侗语族(侗台语族)壮傣语支的两个民族。从语言归系上看,他们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许多学者认为,壮族和傣族由古代百越族群的一支发展而来,壮族和傣族都共同经历了封建领主制社会阶段,并且在较多方面反映出这一社会发展阶段的共性和个性。本文主要利用桂西壮族土司地区和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材料,对壮族和傣族封建领主制社会研究中争议较多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希望由此对封建领主制理论研究和壮族与傣族社会历史研究有所裨益,不妥之处请专家指正。一壮族和傣族先民都是百越民族的一分子,所以他们在文化特征方面有许多共同现象,如原始村庄稻作文化、铜鼓文化、干栏居屋、节日习俗和饮食习惯等等。然而远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前,壮族和傣族先民就已经分化为不同的民族集团,并且分别居住在不  相似文献   

18.
傣族南传佛教艺术(以下简称傣族佛教艺术)是傣族信众为宣扬南传佛教教理教义、表达宗教信念与宗教情感、服务其宗教目的而创作的艺术形式.傣族佛教艺术活动与"赕"关系紧密,从艺术活动的起点--创作动机出发.沿着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的接受与传播这条基本线索,可以清晰解构二者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经历了元、明、清、民国时期,直至1950年代的德宏傣族土司是中国民族史、中国边疆史不可缺少的内容,德宏傣族土司宗法文化从一开始就对社会生活的总体产生影响,波及土司、官族、平民等社会的所有成员,是德宏傣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宗法文化在德宏傣族社会中的存在使得傣族土司承继有序,使得人民生活张弛有度,使得傣族土司所管辖的边疆地区稳定安宁.正确评鉴德宏傣族土司的宗法文化,发掘和利用这个文化传统为傣族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四川的傣族     
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西双版纳、临沧、思茅等地。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族多信小乘佛教,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除云南以外,四川也是傣族人口较多的省份。据1990年的一次统计,四川的傣族人口约6000人,主要分布在凉山州会理、盐边等县和攀枝花市郊,与汉、彝、傈僳等民族杂居。四川的傣族在明朝洪武年间,云南景东傣族土司奉调来建昌(今西昌)参与平息元降将月鲁贴木儿叛乱后出现。叛乱平息后,这位土司就地改兵为民,婚娶耕种,并成为长官司、土千户、土百户。新中国成立以前,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