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4 毫秒
1.
民议     
《今日浙江》2006,(14):5-5
《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体系。所谓巨灾是指台风、暴雨、洪水、地震和海啸等强大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恐怖主义袭击、重大人为事故也逐渐被认为是巨灾。  相似文献   

2.
巨灾保险本质上是一种损失融资方式,其主要作用是损失补偿,并不天生具有防灾减灾功能.但是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完善保险合同内容以及适当的政府干预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巨灾保险合同可以利用费率优惠、免赔率调整、扩大承保责任、按照重置价值承保和降低共保比例要求等保险技术手段,调动被保险人的防灾减灾积极性,而政府则能够从建筑规范、土地使用规划、房地产交易灾害信息披露制度、金融税收优惠和灾后政府救济方式等几个方面予以干预和支持.  相似文献   

3.
乌格 《中国减灾》2008,(5):4-17
2008年初发生在我国南方的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暴露了我国在灾害管理方面的许多问题,其中巨灾保险制度的缺失尤为突出。巨灾保险业如何发展。巨灾保险业如何更好地为减灾救灾服务。成为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为了有效防范风险,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立以商业保险为基础、国家财政适度支持、适合我国国情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正>巨灾一般是指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特别巨大的破坏损失,对区域或国家经济社会产生严重影响的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事件。巨灾发生频率很低,但影响范围广、损失程度大。我国是世界上受到灾害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巨灾发生的频率较高。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均在1000亿元以上,常年受灾人口达2亿人。巨灾保险,是通过保险制度分散灾害风险的制度设计,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为此,党的十八  相似文献   

5.
正保险业具备强大的灾害损失补偿功能,是灾害风险分散和转移不可或缺的市场化手段。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开始高度重视巨灾保险制度建设。巨灾保险制度是包括法律法规、保险运作模式、风险分担机制等在内的一整套体系。"突破一点,取得经验,然后利用这种经验去指导其他单位",毛主席曾这样评价"政策试点"。改革开放后,作为"实事求是"的操作化工具,"政策试点"开始被大规模地用于改革实践中。经过多年酝酿,2013年,保监会正式批复深圳作为我国巨灾保险的首批试点地区,开展巨灾保险试点工作。试点的启动,跨出了我国巨灾保险从理  相似文献   

6.
南方的冰雪正逐渐消融,中国保险业建立巨灾风险机制的呼声也日渐响亮。据悉,此次灾害过后,中国保监会将会同有关部门向国务院提出方案,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起我国的巨灾风险机制。  相似文献   

7.
正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灾害,特别是重大灾害,自古以来就是影响经济社会乃至政权兴衰的重大问题。近50年来,虽然我国的防灾抗灾能力在不断增强,但建国后屡次发生的台风、地震等大灾害,不仅造成了数以千亿元计的直接经济损失,而且还会造成成千上万的人员伤亡。在巨灾发生高频次、高损失的背后,国家一直对巨灾损  相似文献   

8.
《中国减灾》2009,(5):4-6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相似文献   

9.
灾害与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一 《中国减灾》1997,7(2):18-23
1灾害与经济的一般关系灾害与经济是一种逆向关系,后者常常受到前者的威胁和破坏。灾害越大,对经济的破坏则越大;经济越发展,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这已为人类历史所证实。据联合国统计,世界各国因灾害造成的损失每年约200~300亿美元,1991年为440亿美元,1994年世界保险业为自然灾害赔偿的损失为188亿美元。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美国约为0.6%,日本约为0.8%,中国约为2%,90年代以来,已占到3%~6%。我国是个多灾重灾的国家,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据统计,50~60年代每年约390亿元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巨灾风险暴露与巨灾保险赔付不对称实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旭升 《求索》2010,(3):51-53
中国巨灾风险暴露与巨灾保险赔付不对称。这种不对称并非由于中国保险业对自然灾害的保险赔付率低,而是自然灾害风险保险程度低,自然灾害风险商业保险的发展速度慢;这种不对称虽然与中国巨灾保险制度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有一定联系,但巨灾保险制度本身也非不对称产生的根源。不对称产生之理论根源在于巨灾保险供需双方的双重正外部性,主观根源在于囿于旧保险观的政府“缺位”,客观根源在于受制于保险业发展水平的巨灾风险保险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减灾》2009,(12):4-6
巨灾面前,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社会各方面力量充分支持。是战胜巨灾的重要保障。完善巨灾社会动员机制。使得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各种方式投入到抗击巨灾的战役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大力推进民间组织、志愿者参与巨灾应急工作,有利于更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提升国民参与应急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巨灾应急工作的有序、有效、有力开展培育一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辅助力量。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2.
何飞  闫超 《中国减灾》2013,(4):26-27
保险是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受重大灾害事故频发的影响,全球保险业特别是财产险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大,对保险业自身发展及其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转变发展方式,加强风险管理,已成为保险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求。保险公司应积极参与整个社会的风险管理,做好灾前预防、灾中应急和灾后补偿工作,将灾害事故发生频率和损失程度降到最低,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今年年初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的严重伤痛尚未平息.汶川大地震又以其巨大无比的破坏力震动了世界。这是两场真正意义上的巨灾.这两场巨灾的不同之处是.前者对建筑物的破坏较轻、人员伤亡较少.后者对建筑物的破坏和人员伤亡都十分惨重。其共同之处是这两场巨灾都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经济损失重,灾害造成了大范围的交通、通讯、电力中断,抢险救灾难度非常大,靠地方的、区域的和应付常规灾害的力量和办法难以应对.需要举全国之力应对.需要全民动员和多主体参与。汶川大地震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14.
水土流失:一个全国性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素芳 《中国人大》2010,(19):28-29
今年8月8日,甘肃省舟曲发生的特大地质灾害泥石流震惊了全中国。截至8月22日,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已造成1435人遇难,330人失踪,有预测认为其带来的损失可能超过2008年的汶川地震。  相似文献   

15.
《楚天主人》2008,(5):21-21
建议人:全国人大代表、湖北保监局局长任建国案由:我国是各种自然灾害多发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到GDP的3%到4%,今年的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过干亿元,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与严峻的灾害形势比,我国巨灾风险管理水平较低,利用保险手段分散巨灾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截至目前保险赔付只占雪灾损失不到2%,远低于全球36%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6.
我国灾害风险管理机制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体系特别是巨灾风险管理机制采取的是一种“举国体制”,即以政府为主体、以财政为支撑的灾害风险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正>灾害保险是一种国际通行的灾害损失分担和风险管理手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巨灾保险在我国迎来发展新机遇。本文对我国地震保险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具体的回顾,分析了多年来累积取得的成绩,并对下一步工作作出展望。地震保险就是将个别投保人的地震灾害损失转嫁给全体投保人来共同承担的一种经济行为。通过把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失,由保险公司通过金融调节手段将其变成固定小额保险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如何减轻水旱灾害杨联康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纪念“国际减灾日”发表的讲话中指出,在各种自然灾害中,“与水有关的洪水、干旱和荒漠化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更为惨重,”不仅夺走大量生命,而且每年全球因水造成的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相当全部自然灾害损失的一半。他...  相似文献   

19.
【正】京政发[2012]24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加强城乡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是针对近年国际、国内地质和气象等大灾、巨灾事件频发,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减少灾害风险、减轻灾害损失的迫切需要;是积极应对北京位于地震带及地下水位下降造成灾害发生系数增加等实际问题的必要措施;是强化基层应急管理、建...  相似文献   

20.
今年年初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极大地震撼了快速发展中的中国社会。在对这场灾害形成原因、应对措施以及方方面面的深入反思中,如何强化巨灾保险在自然灾害救助中的作用,再次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此次灾害中保险赔偿数额与灾害损失的极大反差.凸显了保险在整个自然灾害救助中的尴尬地位,同时也凸显了加强巨灾保险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