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大吉 《求索》2011,(9):136-138
老子运用自然观照人生和社会,虚拟“自然无为”之道并将之视为宇宙万物之源和运行活动之则,以此规约人的安身立命,构建他的社会蓝图。因此,《老子》这部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虽没有出现“人性”一词,但老子的道家立论宗旨是出于人学的终极关怀,寻求人类生存根据,由此,“自然无为”便成为老子对人性的最高追求,自然人性思想也必然成为该部著作的支撑点和主导思想。本文就人性浊化的原因、后果及自然人性的回归三个方面浅析老子的人性思想,体味老子“道”“德”之人性价值。  相似文献   

2.
探究“人性”从来就是哲学的根本任务。自苏格拉底以来,各家学派都对人性进行了阐述,但都没有彻底解释“人是什么”的问题,导致“思想的无政府状态”。卡西尔为了解开人性之谜,从化的角度,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并采取“半山亭”和“观景台”相结合的方式来理解人性。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种制度的安排,都应该是建立在特定的人性认识基础之上的。中西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不同的治政方略和制度路径。西方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建立在人性恶论基础之上的权力分立和制衡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制度高于人性”;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建立在人性善论基础之上的崇尚德治与集权专制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人性优于制度”。深入了解中西政治制度设计中不同的人性论基础,对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来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论法治与人的本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法治与人的本性杜承铭一在人类思想史上,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导出了人治与法治的不同思想。中国古代孔孟儒家学说是性善论的主要代表,在这一人性哲学基础上建构起了人治思想。他们相信人皆具有“仁、义、礼、智、信”的善德本性。所以,统治的核心在于实行“仁政”。所...  相似文献   

5.
法律的人性预设的基本要求一是必须注意区分法律的人性预设与伦理道德的人性要求,二是必须基于对现实客观的人性标准的认识。作为法律的环境法的人性预设既应区分“环境法的人性预设”和“环境伦理的人性要求”,又必须准确把握现实人的人性标准。以这样的基本要求为工具审视环境法理论界的“生态人”理论,就能看出学者们共同采用了“应然模式”,没有注意区分“环境法的人性预设”与“环境伦理的人性要求”,且普遍存在不忠实于现实人性,不符合环境法人性预设的基本要求。所以,现阶段不宜直接将“生态人”作为环境法的人性预设。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八十周年了!它既是反帝爱国运动,又是新文化运动。作为新文化运动,它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它涉及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是思想、观念领域振聋发聩而又影响深远的文化启蒙。所谓文化启蒙,实质上是把“人”从神权至上的中世纪或君权无边的封建等级社会中解放出来,把“人”交还给“人”自身,剥去强加在“人”身上的一系列扭曲人性的文化观念,在显现人性自然的同时彻底背叛神权文化和君权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正是这样的文化启蒙运动。它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史上是划时代的,在世界现代史上也是少见的。它终于使…  相似文献   

7.
梁文宏  罗文宁 《传承》2012,(11):58-59,85
先秦儒家人文思想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保障民众生存的政治诉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道德自由,肯定个体生命的价值;以“善恶之辩”论人性,“以艺养德”铸人格,强调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探寻理想人格形态,坚持对君子理想人格的追求。先秦儒家人文思想体现了中国“轴心时代”文明的高度,对儒家人文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吸收其思想的合理内核,对加强和改进人文关怀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朴”是老子思想中的伦理学基石,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的派生物,人的本质是“朴”。知识、利益、教化与“朴”是对立的,人在获取知识、利益、教化的同时,存在着对人的本质属性背离的倾向。在奴隶制社会中,人被抽去了人的本质、人性、人格,成为统治制度、礼义观念的填充体,成为神的附庸。老子对于人的本质的“朴”的规定,否定了社会进程中对人性,对人本身的抹煞,不仅在当时是进步的,即令在今天,其基本精神依然具有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栗英 《青年论坛》2010,(3):75-79
人有自然人性和社会人性两种属性。自然人性先天形成,社会人性后天习得,是人特殊本质的反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偏重社会人性,忽略自然人性。遵循人性规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双管齐下,既要重视社会人性,也要挖掘自然人性孕育的巨大能量。  相似文献   

10.
宋君修 《前沿》2004,(4):163-165
“人性”是一个久远的主题 ,本文以“人之性”来涵称在人性中的各层次意义 ,从文化比较的角度 ,试图说明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人之性”上的某些思想 ,提出“人之性”有“天性”和“本性”两层内涵 ,是一个以“天性”为基础 ,指向“本性”并使“本性”无限发展丰富的过程概念。  相似文献   

11.
吴磊 《求索》2014,(4):80-85
孟子的善治思想是指以他的“性善”论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有关社会政治活动所应遵循的价值精神思想。他从人的内心亲证善端,并以推广内在善端的方式来论证人性善,为善治思想提供了哲学基础;以追求“仁政”为最高行政目标的善治理想为统治者提供了善治的基本规范;他追求以“养浩然之气”为基础的道德自律,主张清心寡欲、改过自新、道德磨砺等修养方法。  相似文献   

12.
孟子和普罗泰戈拉人学思想有其会通之处:孟子的“人性皆善”的思想与普罗泰戈拉的“人皆有美德”的思想会通“,万物皆备于我”的理论与“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理论会通,深入研究这些会通,可以加深对中西哲学融合贯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我们:“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这可以看作是对党的十七大确立的“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目标认识的深化。要想使这种精神落实到企业经济转型中,将管理方法建立在劳动者具有可资开发的智力资源这一点上是必要的,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由此引发的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要不要确立相应的人性假设?在企业当前的经济转型中,是否需要进行人性假设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4.
伍揆祁 《湖湘论坛》2002,15(6):80-81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本质、最核心的是“德治”思想。儒学家们以“性善”为理论假设,以“仁政”为基本准则,以“和谐”为价值目标,构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德治”学说。尽管这套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的,但其中不乏合理的成分,其中所体现出来的行政一般、社会一般的行为规范,仍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并可为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德治”提供有益资鉴。一、儒学“德治”思想的理论观点“德”是“德治”之内核,而“德”作为“类”的一种标志,表示的则是人性的一种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15.
也论人性     
人生问题,是人类的一大奥秘。古今中外,不知多少人为它绞尽了脑汁。 前辈思想家们对人性的艰苦探索,为我们开拓了道路。他们提出的许多有价值的见解,留下的极其宝贵的思想资料,为我们建立科学的人性论提供了思想理论前提。但是,从总体上讲,他们的人性论毕竟是不科学的。其共同缺陷,就是都在不同程度上主张有一个超时代、超历史、全人类共同的 “天赋人性”;而这个共同的“天赋人性”,不论是善、是恶、还是非善非恶,其变化发展都有待于后天的教育或法律的约束,通过教育和法律去改变恶性,或者是发展、复归善住,以达到他们所预想的人性王国。这种 “天赋人性论”与“教育万能论”,把人性的探索引向了歧途。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人性的探讨缺乏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他们以唯心史观考察人性,错误地认为, “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是最终  相似文献   

16.
郭夏娟 《理论月刊》2000,(11):30-32
人性,作为行政管理的起点,使行政管理成为一种特殊的伦理活动,并具有独特的伦理特性。中国古代的“仁治”和“法治”,西方的“经济人”和“社会人”管理方式,都源于对人性善恶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评价。现实的行政管理活动,也总是从人性需要出发,注重人的现实利益。行政管理各环节都围绕着协调、整合各种利益和价值而展开。这是行政管理伦理本质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17.
论行政管理的伦理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作为行政管理的起点,使行政管理成为一种特殊的伦理活动,并具有独特的伦理特性。中国古代的“仁治”和“法治”,西方的“经济人”和“社会人”管理方式,都源于对人性善恶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评价。现实的行政管理活动,也总是从人性需要出发,注重人的现实利益。行政管理各环节都围绕着协调、整合各种利益和价值而展开。这是行政管理伦理本 质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18.
“善”,作为生活理念,是大众化的一般概念;作为意识形态,是圣贤哲人关注的重大思想伦理命题。(《国语·晋语》指出:“善,德之建也。”在人们高度期待道德状况改善的当下,深入分析把握善的特性,大力弘扬善行文化,有利于激发道德自觉,培育向善人性品格,推动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9.
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围绕培育“四有”新人,确立人性、公民性、职业性、民族性和阶级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施 心理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内容的对应性与目的性、系统 性与渐次性、交互性与关联性关系,有助于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唐志凤  宋剑 《前沿》2014,(13):62-64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都只是对人性的假设。虽然如此,荀子所提出的“性恶论”还是蕴含着巨大的价值性。它强调人性天生就是恶的,人必须接受后天的洗礼和道德法律的教化,才能不断向善。而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倾向于“性善论”,从而忽视了“性恶论”背后的推动作用。因此必须重新认识“性恶论”的价值性,只有大胆承认并正视人性的恶,在此基础上,不断克制和改进,才能更好地通往人性的真善美,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有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