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慧 《前沿》2013,(19):134-136
家庭是听障儿童语言康复的重要场所,在聋童语言康复过程中,家长的选择、家长的康复理念起着关键作用.本文着眼于家庭在听障儿童语言康复观念中的误区以及在康复中形成的不正确认识,提出树立个性化、可操作的康复目标以及选择多元而实效的语言沟通方式等措施,以期促进家庭树立正确康复理念和听障儿童的康复乃至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残疾人》2012,(1):7-7
2011年11月30日,面向全国听障儿童提供在线申请、在线服务的功能性网站——中国听障儿童服务网(www.hearingkids.org.cn)开通仪式暨中国听障儿童网络信息化服务研讨会在京举行。今后,经济贫困的听障儿童家庭可在线登陆网站,通过网站注册并申请国家救助。  相似文献   

3.
张铭 《中国残疾人》2012,(11):57-57
听障儿童的科学教育是指听障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中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如何组织听障儿童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一、选择适宜的科学活动,创造良好、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虽然教育对促进儿童思维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教育不能超越儿童的生长阶段和现有的认识水平,为听障儿童组织科学教育活动中更应遵循这一规律。听障儿童的思维伴随着活动的产生与进行,因此,应该为听障儿童创设有助于扩展其  相似文献   

4.
杨巍  史丽君 《中国发展》2007,7(3):37-39
同辈群体是影响流动儿童社会化极为重要的环境因素。文章在对流动儿童同辈群体的特点予以概括的基础上,从儿童心理及社会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同辈群体对流动儿童社会化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农民工家长与学校对流动儿童与同伴的交往应持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5.
流动中国的到来伴随着流动儿童的规模增长。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父母和家庭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儿童社会化主要是在同伴群体的同化过程中实现的。流动儿童群体与父母远离家乡熟人社区,流浪在乡土文化之外,在陌生的城市具有缺乏同伴群体的特点。作为弱势群体,他们能否顺利完成社会化无疑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社会现实问题。从社会化研究的三种角度审视流动儿童,发现其社会化的过程伴随着乡土文化的断裂、畸形人格的形成和个体角色的模糊的三种倾向。营建一个具有同伴群体现象和稳定社会文化交流传递机制的社会环境是引导流动儿童群体健康社会化的现实路径。本文把这一过程称为"乡土回归"。  相似文献   

6.
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及其影响因素是一个被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运用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采用分组比较的相对分布法和回归估计法,比较了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的期望、目标、投入、内容、方式和执行者等方面的差异,回归估计了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的主观行为没有明显的差别,但他们的家庭教育内容、教育投入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影响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差异的因素包括家长教育程度、家庭结构、家庭收入、家庭子女数量和居住环境。文章最后提出通过立法构筑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以及消除儿童家庭背景特征差异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校园欺凌是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本文考察了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校园欺凌(实施欺凌和遭受欺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校园欺凌经历有显著影响。权威型教养能有效降低青少年实施欺凌及遭受欺凌的风险;专制型教养则会提升实施欺凌及遭受欺凌的风险;放任型教养仅会增加实施欺凌的风险。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权威型教养通过社会情绪能力和同伴交往间接作用于校园欺凌,具体而言,权威型教养对实施欺凌的影响通过社会情绪能力这一单独中介实现;其对遭受欺凌的影响通过社会情绪能力和同伴交往的共同中介作用得以实现。而这两个变量并不是专制型和放任型教养方式影响欺凌的中介机制。上述发现为有效防治校园欺凌的干预研究及政策制定提供可靠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向洪安 《传承》2011,(14):56-57
合作情绪是影响儿童交往合作行为和合作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培养儿童良好的合作情绪有利于帮助儿童更好适应社会,注重和加强儿童合作情绪的培养策略,是促进儿童合作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流动人口家庭化是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特定形态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受家庭内部、社区环境和社会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面临许多现实问题和困惑,妨碍了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和谐地融入流入地社区。为此,需要流入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城市适应性;还应建立和完善家庭教育指导的社会工作系统,让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及时、就近得到社会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致青春     
中国是世界上听障儿童最多的国家,每年有近3万名新生听障儿,现在有80万个聋孩子生活在无声世界里。儿童听力康复是一项系统性、抢救性工程,接受康复的时间越早,康复手段越科学,听障儿童回归社会的可能性就越大。  相似文献   

11.
田丰  王璐 《青年探索》2022,(5):65-74
互联网的出现和电子科技的进步让游戏设备日益小型化、便携化和普及化。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网络游戏在青少年中更是“触手可及”。本文通过分析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发起的2021年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发展调查数据,全面透视全国未成年人网络游戏使用的具体情况,并探究影响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相关因素,研究发现,不同特征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使用情况存在差异性:近七成未成年人玩过网络游戏,男生、留守儿童和中学生比例更高;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生活既有积极影响又有负面影响,部分未成年人存在游戏沉迷倾向;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使用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合理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国家应推进网络游戏分级立法;家庭应营造和谐环境,多正向陪伴与管教;学校应实施防沉迷教育与同伴教育并行。  相似文献   

12.
李洪伟  陶敏  宋平 《青年论坛》2011,27(1):60-63
基于层次分析法,从自身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四个一级指标,构建大学生诚信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充分考虑各因素之间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影响关系,借助解析结构模型(ISM),建立大学生诚信影响因素的层次递阶结构,找出大学生诚信的最根本影响因素是家庭经济条件、社会环境、网络与媒体导向、学校监督力度和校内利益分配,并根据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阅读对听障儿童的成长有重要作用。如何提升听障儿童的阅读能力,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4.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心理健康及学业成绩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对儿童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村"留守儿童"其实生活在一个单亲或双亲剥夺的环境里,他们家庭环境、心理健康状况恶化,其学业成绩较差;"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发生了不利于其心理及学绩健康发展的变化,家庭环境通过影响其心理健康而对学业成绩产生影响。"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期农村发展中的一个综合而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内的综合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5.
我就职于芜湖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聋儿听语康复教育部门.长期的工作中,我发现听障儿童的言语康复教育与家庭的喂养方式之间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家庭中喂养方式与幼儿言语发展之间的关系 从婴儿期到幼儿期,人们每天都会在进食过程中使用与发音相关的口腔器官,可以说进食就是口腔器官运动的过程,这些器官会在不断的重复运动中逐渐发育、进化.  相似文献   

16.
不良同伴关系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及矫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强  柳静 《理论月刊》2005,(1):118-120
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社会能力、认知、情感、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及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不良同伴关系会引起青少年的行为问题。本文对青少年的同伴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从同伴关系的特点角度对不良同伴关系的形成,及其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以及矫治不良同伴关系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将社会技能训练、归因理论的应用和人际认知问题解决作为改善不良同伴关系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现代化因素影响下,中国家庭的结构、规模、功能呈现弱化趋势,而结婚之前的青年异性交往则呈现自由化、公开化、普遍化倾向。根据2013年对江苏N大学完成的恋爱与婚姻家庭观问卷调查而形成的"90后"大学生异性交往观念的数据,对其进行现状与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研究,结果发现:以江苏N大学为例,"90后"大学生的交往观念向"开放型"深化;在大学生是否接受婚前性行为的诸多影响因素中,个体的性别因素、年级因素,以及家庭特征的核心家庭因素、城乡户籍因素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秋香 《湖湘论坛》2007,20(4):61-62
社会文化环境是个体社会化的十分重要的因素.作为既传统又现代,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农村集镇文化如一把双刃剑,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在发挥着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十分消极的作用.家庭、社会和集镇政府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留守儿童的正常社会化.  相似文献   

19.
我是带小班多年的老师,幼儿从家庭亲人的陪伴照顾中,初次来到幼儿园,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要与素不相识的老师接触、交往,与陌生的同伴吃、喝、拉、撒、睡生活在一起。那么,作为接纳这些孩子的老师们,就要把关爱儿童,赋予亲情的教育放在首位。2004年新学期开始,我在往年带班的基础上,组织了“亲亲宝贝”的活动。目的,就是让每个宝宝,都能在老师给予的亲情传递交流中,更快、更好地得到情感的培养和认可,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因此,我除在晨间来园时给以热情的接待以外,还利用早饭后的时间,以各种游戏的形式和口吻与孩子亲昵。如:亲亲小脑门…  相似文献   

20.
孩子早期的同伴交往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孩子能平等地和各方面与自己相似的对象进行互动,在活动中充分地表现技能,并在活动中认识和评价自己,不仅有助于孩子建立个人的社会行为模式,而且能给予其情感上的安抚。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人际关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让孩子从小学会与同伴交往,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你准备好了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