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我的一位中学同学、民营企业的老板,在日常交往中经常说我是知识分子,或“你这个知识分子”。起初我听了还有些沾沾自喜,觉得无非是说自己学历高一些,文化多一些。可后来越听越觉得不对劲儿,原来他所说的“知识分子”是带贬义的。是与“书呆子”甚至“臭老九”为同义词。我终于明白了,说我是知识分子,无非是  相似文献   

2.
朱正 《瞭望》1988,(41)
一天,遇到一位青年朋友,闲谈了几句,他忽然说:“那本《社交书信大全》我已经看到了。” 我没有听明白,问:“什么书信大全?” “《社交书信大全》。怎么?你不知道?那里面还编进了你的几封信呢。” 他告诉我,他的同事有这书,他无意中在书里翻到了我的信,还以为我早知道了哩。我确实从来不知  相似文献   

3.
在位者言     
我本人绝不是什么“位高”人物,但有颇高名位的人物佯称“我也是小小老百姓”,而且故意用“自抑”来“自扬”时,我便挺着胸脯子说:“老子也是有名有位的人,而且货真价实!”直到逼得对方出言带刺儿地反问我“尊驾的级别属于哪一级”时,我才坦言:“教书匠,写作匠。”对方往往不再掩饰鄙夷之情,哂笑着说:“唔,我还以为老兄是‘在位者’呢……”由“尊驾”而“老兄”,无疑降了格。但我越发力争:“我怎么不是‘在位’者?我说我是教书匠、写作匠,你不以为然。倘若我说我是教授、作家呢?或是,我再膨胀一下,说我的弟子中有省长、市长、一大堆县长,我的读者中(包括与我久久通信的人)不乏显官要员,你有何想法?”  相似文献   

4.
    
周波 《党政论坛》2008,(14):51-51
“去说了吗?”她问。“还没。”李四说。“干吗不去说?”“让我想想嘛。”  相似文献   

5.
史晓风 《民主》2005,(3):34-36
又学了一遍《共同纲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一天,我请叶圣陶先生给我讲讲“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的政治背景”。叶先生没有正面回答,却问我:“你学过《共同纲领》吗?”我说:“在上海联合出版社脱产学习过几天,一些重要条款还能背。”叶先生笑着说:“背倒不必。要紧的是读懂,弄明  相似文献   

6.
蒋勋 《党政论坛》2014,(4):31-31
其实我不太爱说旅行或旅游,我常常用的词是“出走”.人在一个环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失去了他的敏锐度,也难以激发创造力,所以需要出走.20世纪70年代我在欧洲读书,那时候我写关于文艺复兴的艺术史,老师问我:“你有没有去过意大利?”我说还没有.他说:“你没有在米开朗琪罗的雕像前热泪盈眶,你怎么敢写他?”  相似文献   

7.
现 在 ,一些基层党组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常有“三炮”现象 ,即“批评自己放空炮” ;“批评同级放哑炮” ;“批评上级放礼炮”。此种现象很值得一议。“批评自己放空炮” ,就是自我批评说大话 ,说空话。讲问题是“通用问题” ,摆表现是“共有表现”。比如 :“理论联系实际还有差距”、“世界观改造还不够刻苦”。再比如 ,“廉政的标准还不够高 ,下基层有接受超标准招待的现象”、“对不正之风抵制得还不够认真 ,也有为老领导老同事打过电话、递过条子的现象” ,等等。这等自我检查 ,往往是“你有我有全都有” ,作批评再多 ,也只能是形同…  相似文献   

8.
刘博文 《党政论坛》2012,(20):59-59
在新加坡的道路上,我看到有一些红牌子的车,觉得奇怪,就问当地人,这是什么车?当地人告诉我,这是新加坡的“特权车”。他们还说,这里的“特权车”是“限行车”。  相似文献   

9.
有一次,汉文帝刘恒告诉郎署长冯唐:“尚食监高祛常对我讲赵国良将李齐在巨鹿大战秦兵的故事。现在我一日三餐总要想起大战巨鹿的李齐。”冯唐说:“李齐诚然是良将,但还比不上廉颇、李牧。”接着,冯唐给汉文帝讲了廉颇、李牧的故事。汉文帝听了廉、李的赫赫战功,惊羡地说:“哎呀,我怎么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那样的将领?有了那样的将领,我还担扰什么匈奴呢!”冯唐说:“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会重用的。”汉文帝不高兴了,一言不发,扔下冯唐就  相似文献   

10.
人们说,我是改革开放中的新闻人物。其实,我为国家和人民所做的贡献还很不够。我之所以引人注目恐怕有这么两个原因:一是家族的关系,特别是“文革”前我的妹妹王光美是国家主席的夫人,有的海外朋友戏称我是“红色中国的国舅”;第二,恐怕就是因为我到香港创办光大公司的缘故了。 《瞭望》征文的总题目是“我与这十年”,可光大公司诞生至今只有五年多。但“光大”与“这十  相似文献   

11.
《侨园》2014,(9):39-39
在很久很久以前,母亲抱着儿时的我坐在阳台上,等着父亲回家,母亲看着太阳升起的地方,眼神中带着一丝丝不知为何的忧愁,我问母亲:“你在看什么?”母亲回望我一眼,然后又望向太阳升起的地方,唇齿之间吐出一个宇:“家。”我满脸疑惑:“家不就是这吗?”“不,”母亲摇摇头,指向远方:“家在比那里还遥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最近听说学校要“选美”,而且还引发了一场大讨论。我心里一惊,就有些惴惴不安。 惴惴不安并非就是神经衰弱,而是因为我有个女儿正在大学就读。我倒不担心她不美不靓不能力拔“选美”的头筹,而是不安她受这“选美”的影响而从此擦胭脂抹粉、描眉画唇地竞美追美起来。说心里话,  相似文献   

13.
李铁鹰 《民主》2015,(4):32
支部简介民进湖北省荆门市掇刀支部成立于2007年9月,现有会员29人,留守儿童关爱和摄影基地是支部品牌。支部2009年获“民进湖北省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2013年获“民进全国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优秀“爱心妈妈”张小丽会员日记中有一句话:“我能怎样帮助他们?五年了,虽然我不是小天星的称职的班主任,但我一定还能为他做点什么,尽管我的力量很微薄、我的帮助很短暂,我还是要尽我的所能。”民进掇刀支部的每一名会员都是这样关爱留守儿童的。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重  相似文献   

14.
雨晓荷 《慈善》2021,(2):43-43
我出生在川东一个名叫“凤狮村”的贫瘠小山村。凤狮村位于安岳县西南部,距安岳县城区50公里,因其地理位置处于“凤凰寨”与“狮子坡”之间而得名。“凤狮村”地名不仅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还兼具“有凤来仪”“人中狮子”的美好寓意,更蕴含刚柔并济、阴阳相生的道家境界。  相似文献   

15.
我退休了     
今年6月,我告别了从事30多年的政工岗位,退休了。当我拿着两大包属于我自己的东西回到家时,儿子奇怪了:“爸爸,还以为您拿回什么好东西,原来都是些旧报纸旧杂志呀!”我说:“你仔细看看,这两百来份报纸杂志里都有你爸爸的文章哩。”老伴也在一旁说:“这可是你爸爸的宝贝疙瘩,不退休还舍不得拿回来呢。”是呀,这些在全国报刊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记叙着我在政工岗位上走过的路,每个字都凝结着我的心血。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有这几十年来我在广大职工心里留下了什么,我只能从他们熟悉的笑脸和亲朋的‘搞师傅”、“高老师”、…  相似文献   

16.
我与企业政工同甘共苦28年了。这28年,我经历了高唱“文化大革命好”、批判林彪“四人帮”、企业转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社会风浪和重大转型。我先后任厂政研会会长、党办主任、纪委书记等职,一直分管思想政治工作。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曾经伤害了一些同志的感情;破“三铁”破了一些人的铁饭碗;倡“廉政”断了一些蛀虫的财路;推行下岗分流又遭遇到职工的生存问题,这些使我们这一行搞得很麻烦,很辛苦。许多时候还不被人理解,甚至受到攻击。但我还是“挺”过来了。支持我坚持下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个人素养角度讲,我树立了…  相似文献   

17.
当我在明尼苏达州蒙凯托市的“大灰狗”车站等了一个多小时,最终失去耐心,准备另想办法时,一声“实在对不起”,托尼出现了:高高大大的个头,金黄蓬乱的长发,红红的鼻子,一身满是油污的工装……这,就是此次访问项目安排我要去的农家男主人? 如果说,托尼的不守时和不修边幅,给我的第一印象实在不怎么样,那么,他随后的举止就更令我失望了。得知我和他一样还没吃午饭,他领我来到一家刚刚开业的商店。作为开业酬宾的一个节目,这家商店在其门前向顾客免费供应热狗和饮料。托尼也就来了个“借花献佛”。一人一个热狗下肚后,他问我够不够。“够了。”我的回答不无双关之意。可他并不理会,“我可还得再来一个。”说着,他又毫不客气地抓  相似文献   

18.
曾子易箦     
《礼记·檀弓》里记了这么一段故事:曾子弥留之际,他的学生乐正子春和他的儿子曾元、曾申在床边侍候着,一个童子掌灯坐在屋角。童子看到曾子身下的席子,说:“这么漂亮的席子,不是大夫的吗?”子春赶紧示意他住口,可是曾子已经听见了,“哦”了一声,意思是问童子说什么。童子就重复了一遍:“这么漂亮的席子,不是大夫的吗?”曾子说:“是的,这是季孙氏赠给我的。我自己不能动了,曾元你来帮助我把这席子换下去。”曾元说:“您病重了,不能动,等天亮了,再帮您换吧。”曾子说:“你对我的爱,还不如那个童子。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小人)之爱人也以姑息。我能够按照礼数寿终正寝也就行了,还图个什么呢!”曾元扶他起来,换了席子。还没有躺安稳,曾子就故去了。  相似文献   

19.
史晓风 《民主》2006,(9):38-39
我曾任叶圣陶先生秘书多年。1988年叶先生逝世,我写了副挽联:上联是“四十年承教,学习读书、作文、做人、处事,一辈子受用不尽,如今痛失恩师”;下联是“八千里随行,考察做工、务农、育才、编书,多方面得益很深,往后永念遗范”。此外,我还跟叶先生学了不少科普知识和哲学常识,下面讲些实例。热胀冷缩1961年,我随叶圣陶先生去武汉调研。有一天,参观长江大桥。在桥面上走了一段,忽然发现有一条整整齐齐的横切裂缝,切口两边都镶着一把不锈钢的“锯”,“齿”是犬牙交错的,看来可以完全吻合。叶先生考问大家:“你们知道这道缝是干什么的?”有的说,…  相似文献   

20.
我在国家民委招待所找到全国人大代表朱宣人时,他正在房间里伏案疾书,连我走进房间都没有察觉。抬头看到我后,他用抱歉的口吻告诉我:“这几天,安排代表分组审议赵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也想发表点意见,正在准备提纲。” 我要求道:“能否先对我谈谈你的想法呢?” 他谦虚地说:“我的看法还不成熟,本不值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