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宏观角度对两大法系刑事证据法的基本内容:证明标准、证据资格(可采性)、证明责任以及证明力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两大法系刑事证据法差异和共同点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中国刑事证据制度现状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现实国情提出了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刑事证据法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框架。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刑事证明的最高标准之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虹 《法学论坛》2007,22(3):97-103
证明标准是证据制度中证明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司法实践中证据运用的首要问题.作为指导和规范刑事证明活动准则的刑事证明标准,应当根据刑事证明逐步深入的特点,构建出由低到高"阶梯式"的层次性证明标准.作为刑事证明的最高标准,即有罪判决的证明标准之确立,是近年来学界争论的焦点.因此,深入研究证明标准的涵义,比较两大法系刑事证明的最高标准,分析国内有关刑事证明标准的各种学说,反思我国有罪判决证明标准的立法规定,以期重新构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我国刑事司法实际情况和需要的科学、理性、可操作性的刑事证明的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3.
刑事证明模式是证据制度的一个核心理论问题,选择怎样的刑事证明模式,直接关系到一国证据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走向,对其证据立法和司法实践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两大法系的不同路径大陆法系证明模式的历史演进。在世界法制史早期,神明裁判可以说是超越不  相似文献   

4.
宋志军 《法学论坛》2007,22(2):84-90
刑事证据与伦理具有密切的联系.对刑事证据法进行伦理研究,有利于确立正确的伦理观,指导刑事证据立法、理论研究并规范取证、审查和运用证据、作证、鉴定等行为.刑事证据法之人道伦理观,是指从人的本性出发,讲求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尊重人格尊严和人的道德情感的基本伦理准则和理念的总称.科学、合理和人性化的刑事证据法应体现对人性尊严、人伦亲情和人之常情的尊重和保障.  相似文献   

5.
民事证据法必要性之考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民事证据法立法的必要性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揭示了民事证据法立法的动因、两大法系证据制度的基本差异与独立证据法的关系、立法的理论准备以及立法模式等。  相似文献   

6.
自上世纪末以来,证据立法特别是刑事证据立法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司法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其间形成了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一些专家学者草拟了证据立法的建议稿,诸如由陈光中教授主编出版的<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汤维建教授草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证据法>、江伟教授主持出版的<中国证据法草案(建议稿)及立法理由书>、张保生教授主编出版的<人民法院统一证据规定(学者建议稿)>;二是围绕证据立法的模式、证据立法的内容、证据法与诉讼法的关系等问题展开的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7.
刑事证明标准层次性论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和评价学术界关于刑事证明标准层次性问题的各种观点;参考并借鉴西方两大法系的刑事证明标准体系;在坚持几个理论基点的前提下,科学构建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层次性体系。  相似文献   

8.
王敏远 《法学家》2012,(3):99-109,178
2012年《刑事诉讼法》关于刑事证据制度的诸多新规定,对于完善我国刑事证据法具有积极意义。为了促进我国刑事证据法更加科学、规范、文明,需要通过司法解释对《刑事诉讼法》关于刑事证据制度的规定予以进一步完善,以继续推动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重心从注重职权便利的需要向重视权利保障的转变、从注重证据形式向注重证据规则的转变、从着眼于细化证明标准向重视实现证明要求的程序规则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证据是诉讼的灵魂。在我国缺少一部完善的证据法一直是司法界的遗憾,没有了证据规则,诸多证据如何运用便成了棘手的问题,直接导致了许多案件在认定上存在迥异的看法,许多"疑案"的痼疾也来源于此。本文认为,刑事案件的证据规则应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刑事证据的采信规则,二是刑事证据的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10.
诉讼证据立法是当前国人关注的问题,有关证据立法在法学界众说纷纭,虽然没有完全形成共识,但必须尽快立法确实是法学界和司法界的共同要求。证据法的核心是证据规则,是有关双方当事人举证的基本规则,也是实践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拟就刑事举证规则之立法理论基础及立法观点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刑事举证规则的理论基础制定证据法在英美法系国家最为普遍,而大陆法系国家一般都没有系统证据法,不过举证规则还是有的,只是没有英美法系国家那么系统和复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这与它们的理论和传统有关。那么,什么是刑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