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仪与台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45年,随着抗日战争胜利,中日甲午战争中被日本强行割占的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当时,陈仪被任命为国民政府首任驻台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代表国民政府从日本手中接收并治理台湾.一年半以后,台湾爆发了“二二八”起义,陈仪“引咎辞职”,结束了在台湾的主政生涯.本文所要论述的是,陈仪接收台湾、治理台湾的措施,以及对他的治台措施作一评价.  相似文献   

2.
“二·二八事件”是反专制民主运动1945年10月,台湾光复。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并未比照大陆各省建制成立台湾省政府,而是设立了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陈仪任行政长官。光复后,台湾百废待兴,台湾行政当局着重进行战后重建工作,遣返日侨,安置难民,开展医疗、民生救助,修复农田水利与公路桥梁,推行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文化建设的措施,对稳定经济、社会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朱健伯 《台声》2002,(5):44-44
在海峡两岸一些热心朋友的帮助下,两岸科技学术交流中的一件往事,历经30多年后,终于有了真实的证据,可以公之于世了。当事者,一为罗宗洛教授,1946年去台湾大学任第一任校长,后回大陆,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所长;一为台湾大学植物系的于景让(字师竹)教授,祖籍昆山,1946年与罗宗洛一起去台大,曾任台大图书馆馆长、台大植物系主任。两位教授是先后留学日本的同学。于先生在1977年因脑溢血去世于台北,罗先生于1978年因病在上海去世。60年代初期,罗宗洛先生曾经收到两批水稻种子,第一…  相似文献   

4.
台湾光复之初,国民政府为保证接收工作顺利进行及提高办事效率,在台湾设立行政长官公署。 这一机构潜在的弊端及实际施政表现激化了台湾的社会矛盾,“二二八”事件后旋即被下令撤销。  相似文献   

5.
对国民政府接收台湾的策略、准备及台湾光复后实行的制度,学术界已有诸多论述,而关于台湾光复前设立的一个重要机构——台湾调查委员会,研究似未见充分.本文拟对其设立、工作、成效及缺陷作较为全面、详细的论述,并以台湾调查委员会为例,评析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准备工作及对台政策之得失.  相似文献   

6.
随着抗日战争不断深入和全国人民强烈呼吁,国民政府开始从舆论和外交上做收复台湾的准备,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发表,台湾回归祖国已成定局。随后,国民政府于1944年3月成立台湾调查委员会,展开接收台湾的各项准备工作。这些工作为台湾的顺利接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陈仪和蒋介石在1947年台湾“二二八事件”及其善后过程中,有许多电报和信函往来。本文在介绍这些电文的基础上,从陈仪对“二二八事件”的判断、蒋介石和陈仪对“二二八事件”处理的原则、陈仪在台湾驻防兵力问题方面的反思、陈仪的辞职和对继任人选的推荐、陈仪对“二二八事件”的善后以及对台湾前途的看法等方面,分析他们是如何处理“二二八事件”及其善后的,以及他们在处理一些问题时态度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重新回归祖国。陈仪受命为台湾行政长官兼任台湾省警备总司令,负责光复后对台湾的军事接收、日本受降及遣返日俘、日侨等项工作。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上述工作,可谓顺乎民心,附归潮流。但高度的一元化也带来很大的弊端,为"二二八起义"埋下了祸因。  相似文献   

9.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重新回归祖国.陈仪受命为台湾行政长官兼任台湾省警备总司令,负责光复后对台湾的军事接收、日本受降及遣返日俘、日侨等项工作.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上述工作,可谓顺乎民心,附归潮流.但高度的一元化也带来很大的弊端,为"二二八起义"埋下了祸因.  相似文献   

10.
政治     
《台声》2018,(22)
正台大遴委:为台湾高教悲哀据台湾媒体报道,对于当选台大校长后迄今仍无法上任,管中闵11月5日表示,若选后当权者"吃铜吃铁吃台大"、为所欲为的行径没有改变可能,台湾的大学自治环境与台大变革的困局,未来两年也不会有改变的契机。对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台大遴选委员悲愤指出,政治黑手毫不掩饰地伸入大学运作,为台湾的高等教育而悲哀,为迫害管中闵的人权而愤怒。律师叶庆元表示,诉愿可能会被认为无实益,也就是  相似文献   

11.
光复之际的台湾电力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的破坏,损失惨重。经过几年发展,台湾一跃成为全国电力最充裕、电价最低廉的省区。综观国民政府接收与恢复台湾电力系统的过程,可看到大陆赴台电力接收人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其中又以孙运璿最为举足轻重。在孙运璿及台电公司同仁的努力下,光复初期台电公司电力供应大体上已能满足台省用电需要,有利于台湾工业复兴和民生保障。以孙运璿为代表的大陆技术专家在抗战胜利后积极参与接收台湾、建设台湾,为之后台湾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林献堂是台湾地主乡绅阶层的代表人物,台湾回归祖国后,他对未来充满期待,积极与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合作,希望在其带领下台湾人民能够摆脱过去遭受剥削压迫的地位,享受民主自由权利。但事实发展却与他的期望背道而驰,在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下,台湾地主乡绅阶层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饱受排挤打击,双方矛盾冲突不断。这使得林献堂对国民党与台湾前途的看法逐渐转向悲观失望乃至绝望,最终不得不选择黯然离去。  相似文献   

13.
柏连学 《台声》2007,(10):66-67
经济方面:当时正是二次大战刚刚结束,生产停滞,大陆经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就是台湾当时的经济也不是很好。资料显示,1945年到1946年间,台湾的稻米的生产较前一年减少600吨,糖也销不出去。这种生产的倒退有其经济本身的问题,和陈仪的治台政策并没有完全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沐泽 《台声》2007,(3):78-78
综合台湾媒体消息,在台湾布袋戏界有“通天教主”之称的黄海岱,1月16日因感冒引起肺炎,住进台大云林分院。2月10日晚因心肺衰竭病危,于11日凌晨病逝,享年107岁。台湾云林县方面已决定将他的生日1月2日,订为云林布袋戏节。  相似文献   

15.
应台湾夏潮联合会的邀请,宋庆龄基金会大陆学生访问团一行13人,于去年底赴台进行为期8天的交流访问,所到之处,受到了台湾同胞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海纳百川台湾大学是台湾岛内首屈一指的大学。初到台大,给人的感觉是恬静和温馨。校园整洁、宽阔、井然有序,使人们很难想象在这样清新、典雅的氛围里会孕育出台湾最激进热烈的学生论坛。台大的院系设置与祖国大陆的院校有些区别,因为它是综合性大学,所以,文、理、法、工、农、商等各个学院设置齐全;而大陆则更多地把医、商学科分开专门设立学校。在台大,我们看到了许多标志着两岸…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陪都重庆确定了收复台湾的目标和对台工作的方针政策,设立了四个对台工作机构,加强了对台湾革命团体的领导和支持,并以重庆为主阵地推动并开展收复台湾的各项准备工作,为抗战胜利后台湾的顺利接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海军奉命参加光复台湾行动,主要任务是接收台澎地区的日本海军。经过数月的努力,赴台海军官兵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基本上完成了收缴日本海军武器及军用物资、集中并监管日本海军战俘等各项接收工作,实现了在台湾恢复领海主权的目标。但由于海军在接收前准备不足,接收人员的素质也参差不齐,加之同时发生的中央海军领导机关重组风波,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干扰了海军在台澎地区的接收工作,以致接收成效并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18.
肖军 《台声》2006,(10):26-29
台湾光复之初,岛内民众热烈拥护国民政府,到处国旗飘扬,喜气洋溢,“无论新知旧遇,见面时莫不笑逐颜开,他们都是怀着满腔希望和热烈如火的兴奋心情,讨论今后应如何来建设我们的新台湾”。他们都认为: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在遭受日本殖民统治50年后,现在台湾终于回归祖国,自己也理应得到良好的待遇。但是国民政府派到台湾的接收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间或有人“视台湾人如粪土,这些人虽不腐败,但他们的压迫却激发了台湾人对大陆人的不满”。再加上台湾民众此前对祖国大陆的了解,都是经过日本人剪裁、加工过的宣传品,“缘此台人对于近代祖国全国统一以…  相似文献   

19.
肖杨 《两岸关系》2010,(11):60-62
<正>远离台湾求学在台湾,政坛名人之后是一类特殊的群体,媒体的关注力度向来火力集中。父母的特殊身份使他们的一举一动都难逃"某某人之子"、"某某人之女"的印记,成为媒体和民众热议的话题。虽然李戡选择北大而放弃台大,是两岸关系进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时代产物。而在两岸关系没有如此热络前,为了躲避岛内新闻炒  相似文献   

20.
台湾光复后,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严重,危机四伏,陈仪未能做好危机预警。缉烟事件爆发后,陈仪没有及时将危机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反而镇压游行民众,导致危机扩大蔓延。陈仪通过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安抚民众,从中央调兵镇压,以惨痛的代价平息二二八事件。从危机处理角度来看,在当时的国内大背景及台湾的局势下,陈仪在二二八事件过程中,其处理手段是失败的。二二八事件后虽然提出了诸多善后措施,但还是难以抚平民众的创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