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警这7个年头里,我的工作其实很平常、很平淡,基本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儿,可辖区百姓就爱说我“热心肠”,说的是我资助了江芳芳他们8个孩子。其实,看着他们一双双渴望读书的眼睛,换谁,谁也会这样做,我更没有理由无动于衷、袖手旁观。为了资助他们,我省吃俭用,总共资助了他们五六千  相似文献   

2.
在香港商界,近些年出现了一颗十分耀眼的明星,引起了众多人的瞩目。他就是已故“船王”包玉刚的二女婿、国务院港澳办和香港新华分社聘任的香港事务顾问吴光正先生。他出身名门,父亲吴绍磷曾留学德国,获得工程学博士,吴光正对身为建筑师的父亲十分崇敬,以做像父亲一样敬业的人为荣。他常骄傲地说:“我父亲在德国学习时,考九门功课,门门都是100分,这个纪录到现在也没人打破过。”吴光正从小对自己的要求就很高,他在香港读完小学和中学后,就到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读书,主修物理学和数学。他热心参加学校的社会活动,一直是…  相似文献   

3.
一九七八年底,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高级农艺师赖俊铭与妻子一起去日本探亲.日本是他妻子的故乡,是他求学的地方;五年前,又有两个孩子去到那里读书.一些人议论纷纷:“这家人肯定不会回来了.”“日本生活舒适,工作条件也好,谁还回来!”亲友们也劝这对夫妇留在日本.赖俊铭本人也闪过这样的念头:“岳母半身不遂、卧床不起,两个孩子也需要照料.我在日本的许多老师和同学现在在社会上也有较高的地位,求他们帮助谋个职业并非是难事.留不留下呢?”……  相似文献   

4.
龙凤呈祥     
望子成龙,而不是望而生畏;望女成凤,而不是望洋兴叹,这是多少家长的期待?一辈子,就为了孩子!这是多少家长的感叹? 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子女不争气,没出息,甚至沾染不良习气,家长心里那个急,那个焦躁,那个揪心,都露在眼上,写在脸上,挂在嘴上.孩子是自己心血的凝结,智慧的结晶,精华的延续,自己一辈子的寄托,一辈子的希望,一辈子的成就.如果龙凤呈祥,那家庭是多么的和谐,多么的幸福,人生是多么的圆满,多么的成功!反之,感觉失败,沮丧,无望,颓废,天昏地暗,暗无天日.可怜天下父母心! 子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怎样做父母,其实是很讲究的. 玉不琢,不成器.不能让孩子“绑架”了家长,也不能让家长成为孩子的“奴隶”;不能让孩子心态像“草莓族”,也不能让孩子生活做“啃老族”.要知道:谁溺爱孩子,谁总有一天会为孩子疗伤!谁错爱孩子,谁总有一天会被孩子错怪!  相似文献   

5.
20多年来,身兼一线多栖明星和电影公司老板,刘德华的财富可以说是不可计数。他每年花费在慈善事业上的善款,占他收入的近一半。他自己的慈善基金会,主要帮助香港的老人、孩子和智障者。当被问到会不会考虑到内地做慈善时,刘德华毫不犹豫:“会!无论是香港人还是内地人,都是中国人。我们中国人互帮互助的心,还蛮强的。有机会的话,我很想帮助那些家庭困难而不能上学的孩子”。  相似文献   

6.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一所大学。在快下课时教授对同学们说:“我和大家做个游戏,谁愿意配合我一下。”一女生走上台来。教授说:“请在黑板上写下你难以割舍的20组人名。”女生照做了。有她的邻居、朋友、亲人等等。教授说:“请你画掉一个这里面你认为最不重要的人。”女生画掉了一个她邻居的名字。教授又说:“请你再画掉一个。”女生又画掉了一个她的同事。教授再说:“请你再画掉一个。”女生又画掉了一个……最后,黑板上只剩下了3组人名,她的父母、丈夫和孩子。教室非常安静,同学们静静地看着教授,感觉这似乎已不再是一个游戏了。教授平静地说:…  相似文献   

7.
北京电视台的电视主持 人元元说过这样一个 段子:为了能让孩子“早日成才”,一个刚刚3岁的小孩,在家里接受了三语教学。父亲跟他讲英语,母亲对他说日语,爷爷、奶奶则说的是汉语。后来,大概谁也没想到,这小孩失语了,索性不说话,改打手势比划了。不知是孩子的语言系统乱了,还是又学了一门哑语。  相似文献   

8.
新书架     
《乡音》2012,(7):40-40
《孩子你慢慢来》作者:龙应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15年前,龙应台以一位母亲的亲身经验写下《孩子你慢慢来》。她在书中说:"谁能告诉我做女性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  相似文献   

9.
放假的前一个晚上,15岁的小李同学跟我说:“老师,回家了。”我随口问:“明天谁来接你?”小李说:“爸爸。老师,谁接你回家?”糊涂的孩子,他不知道,老师这把年纪,早已不再需要父母接送。  相似文献   

10.
“三代大学生读书费用涨了100倍”。这并非耸人听闻,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江苏省政协委员、民革无锡市委副主委、高级经济师宋颂康在省两会上有根有据的话。宋委员说,“用我家三代大学生来做比较,就可以知道教育改革是进步了还是不太成功”  相似文献   

11.
我经常接触中基层干部,恕我直言,对他们有多少人有经常读书的习惯,却无多少把握。为了准备这篇短文,随意做了些调查:“你平常读书吗?读什么书?”回答有如下几种:一,“倒是想读书,可哪有时间呀!”二,“哪能不读书,一般都在晚上,但看不了两页就发困。”三,“只看一看上边发的书,那是为了工作需要,好多年没有自己买书读了。”四,“不知道该读什么书?要不给咱推荐几本……”  相似文献   

12.
西山 《今日广西》2010,(19):22-24
“这孩子唇腭裂的情况最严重,”赵国文掀开床边的帘子,略微弯腰,低头看着襁褓中的孩子说,“将来做了手术,希望他能漂漂亮亮的,所以起名叫吉俊。”他掖了掖小花被,动作非常轻。赵吉俊是赵国文第14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不到半个月大。2010年10月的早晨,不知是谁把小吉俊放在老赵家门口,“用纸箱子装着,  相似文献   

13.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前半句我觉得并不尽然,后半句却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学生有着天然的向师性,特别是智障孩子.把老师的言行奉为准则和标准。好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开口就是“这是我们老师说的”,闭口就是“这是老师让我做的”。在孩子眼中,老师是真理的化身,老师的一言一行就成了孩子效仿的对象,都会对残疾孩子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与香港警察只打过一次交道,但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却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2001年7月6日,我有幸参加浙江省公安法制新闻代表团赴香港考察。当我们在香港警务处采访时,我发现他们办的一份报纸《警声》,既有中文又有英文,而且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文化气息很强。于是,我问他们:“能否让我带一份《警声》回去给同事看看?”一名警官说:“你留个地址,我们以后给你寄去。”我留了张名片给他,但并不抱多大希望,认为这是随便说说而已。因为我们毕竟不熟悉,而且香港和我们浙江丽水相隔这么远,谁还会不怕麻烦给一个只见过一面的人寄报纸?没想到,我回到…  相似文献   

15.
“说实话.我想沉下心来学点东西。”朱军在电话里说。首届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研究生考试拉开帷幕。朱军、赵薇、李琦、黄晓明、刘孜等明星也作为考生参加了此次考试。明星考研是时下最热的话题。有的明星是想深造.如黄晓明;有的是想多方面发展。如赵薇报考的是导演专业。昨天.记者拨通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军的电话.在朱军限定的“只给你十分钟”采访时间里.他首次向媒体透露了想转行做教师的想法。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位小学校长告诉我的故事。 有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独生子,平时在家里被娇生惯养,什么事都不会做。这一天,妈妈生病,勉强做了饭,实在做不动了,就让孩子收拾一下屋子,扫扫地。孩子也答应了,可就是不动手。妈妈催了几次,无效,便批评他。孩子不服,同妈妈顶嘴。妈妈生气了,更严厉地批评他。孩子不高兴了,说“不在你们家呆着了”,摔门出走。  相似文献   

17.
我从奴化教育的蒙蔽下觉醒过来香港即将回归祖国,在这万众欢腾筹备庆祝的日子里,回忆当年,思绪万干!我生于香港,长于香港。少时在香港读书。读了英殖民主义者美化过的香港地理教科书,知道香港是在珠江口一个荒岛上、山脚下的小渔村。说是英国人来到后,移山填海,修筑道路,方建成为繁荣的都市。于是我心中对英国人发生了好感和佩服。回家和母亲谈起说了许多英国人的好话。岂料她大为生气。她愤怒地说:“好鬼!番鬼佬喇俾你食火脚腿就算好咯!”(粤语,意思说,什么好!鬼子不用脚踢你就好了!)当时我心想:她不识字,没有读过书,…  相似文献   

18.
香港问题是按照邓小平先生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的。从香港回归前夕开始,人们就在议论“一国两制”和台湾命运。香港顺利回归以后,一切运作良好,人们的议论就更多了。他们在问:“一国两制”既然有适合于香港的“香港模式”,是不是也会有适合台湾的“台湾模式”呢?台湾当局说,香港是香港,台湾不是香港,“一国两制”不适用于台湾,台湾绝不接受“一国两制”。这一类话,说了又说,真不知已说了多少遍了。为什么会这样?大概是香港实行的“一国两制”已严重构成对台湾的“压力”和“威胁”了。那么,“一国两制”究竟适不适用…  相似文献   

19.
“当好一个人大代表,要敢于挑刺,如果谁都当好人,一些难事就不容易做,也不利于解决。”这是德清县人大代表、钟管镇人大主席倪忠法常说的一句话。钟管镇沈家墩村曾经是一个治安情况比较复杂的村子。倪忠法感到,镇人大在这件事上要有作为。在努力推进“平安村”、“文明村”、“  相似文献   

20.
李世顺 《政策》2004,(1):57-57
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过:“读书如吃饭,善食者长精神,不善 食者生痰瘤。”人都需要吃饭,但吃些什么,怎么个吃法,却是 大有讲究的。同样道理,人都要读书,但读什么书,怎么读书, 也值得认真思考。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 此,一般人往往简单地理解为读的书越多越好,其实不完全是 这个意思。清代的仇光鳌在《杜诗详注》一书中,对杜甫的这 句诗曾作过如下解释: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 神”;二曰“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破也”;三曰“识破万卷之理”。这三说,集中反映了对“破”字的不同理 解,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