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樊茹慧  梁钰 《实践》2011,(8):47-48
在雄浑苍茫的塞外高原上,滚滚的黄河奔腾而过,留下一片人间净土。她传承了游牧民族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她古往今来、生生不息,她就是鄂托克。在鄂托克的怀抱中有一颗冉冉升起的璀璨明珠,她就是乌兰镇……  相似文献   

2.
王占明  沭海 《求贤》2006,(12):30-32
如果你偶然与她相逢,你一定会被她的美丽所吸引;如果你真正与她相识,她那雍容大度的气质和聪明才智就会悄悄地走进你的心里,从而让你忽视了她的美丽。更令你刮目相看的是,在她的身边成功地聚集了一批资深的传媒人士和市场策划精英。她创办的智慧时代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在极其残酷的电视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她还与许多德高望重的艺术家都是知心朋友。有人说她曾是射击冠军,有人说她是影视演员。然而,她自己更加看重的是制片人。以及在全国青联的工作。她说,她最喜欢梅花.因为梅花普普通通、平平凡凡,不畏严寒、迎雪开放,以傲霜的品格,向人间传递着沁人的芬芳。  相似文献   

3.
从警30年来,她从一个基层的民警逐步成长为一名省公安厅机关党委委员。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她始终在寻觅着一份属于警察这个特殊职业的快乐。她是个普通人,从不把豪言壮语挂在嘴边,但她的一举一动,她的工作激情,却感染了很多人。她就是云南省公安厅机关党委委员、警令部副政委、警令部党总支副书记俞明晖。  相似文献   

4.
胡光嵌 《党课》2014,(23):96-98
林夏出生在四川省的一个农村家庭,从小品学兼优。但11岁那年,父母的离异给她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曾以喝安眠药相抗争,但是这并没有挽回父母的婚姻。11岁的她开始随母亲生活,母亲只要求她好好学习,为的是在父亲那里赌一口气。因此在她幼小的心灵里,自己只是父母之间比斗的工具,故而性格也慢慢变得内向、冷漠。在她18岁之前的7年里,她只回过父亲那里7次,唯一的目的就是按照母亲的要求索要每年3000元的生活费。每次,她都是带着复杂痛苦的心情、流着眼泪离开曾经的家。  相似文献   

5.
高峰 《党史纵横》2011,(6):49+52-49,52
她是一位聪明好学、有文化的新女性,在蒋介石政治崛起最关键的7年中伴其左右,在蒋介石的一些重要时刻,她如影相随。不明真相的新闻记者曾称她为:欧亚混血儿、风尘歌女、姨太太、护士、冒险家,甚至冒牌货,终于,她冒着生命危险站出来为自己正名。她就是蒋介石的第三位夫人——陈洁如,一位被淹没在蒋介石政治野心与历史洪流中的女子。  相似文献   

6.
从事档案管理工作18年来,她淡泊名利、率先垂范,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为党旗增辉添彩;她身患癌症,但她负责的工作在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她就是金水区档案局副局长王娟。  相似文献   

7.
念春的母亲叫春花。我和春花是在1976年认识的。我们在一个厂上班,她的成分不好,父亲曾在国民党政府里做事,解放后被镇压。因着这种关系,厂里的人都不敢和她太接近,她也不爱和人说话,从早到晚只顾闷着头做事。她的寝室和我的寝室隔不远,我经常到她的寝室里去看她,还把从家里带来的好吃的送给她。我只读过两年私塾,不认得多少字,她小的时候家庭条件比我好,认得的字也比我多,我每次去找她,都借口向她学认字。她教得很认真,一年下来,我已经能够看书读报。作为回报,我经常随她回家帮她做家务。她的家在湾址镇,家里只有母亲一个人,哥哥前几年倒插门做了别人家的上门女婿。她母亲有严重的风湿病,行动不方便,春花每隔一个星期回一趟家,帮母亲准备好下个星期的米、菜和柴禾,还要担水把水缸填满。我和春花好上后,担水、劈柴的事都由我来做。就这样,我们相互帮助着,彼此信赖着,爱情的种子开始在我们的心里悄悄萌芽。  相似文献   

8.
崔永琦 《奋斗》2001,(10):50-51
好是一个柔弱的女性,娇小瘦弱的身材,似乎经不起风雨。平日里,那双慈善的眼睛,见不得痛苦与不幸。爱哭,是她的一大特点。可是当巨大的痛苦与不幸突然降临到她的头上时,她的眼泪好像在一夜之间哭干了。娇小的她,像一只涅槃的凤凰。默默地她开始了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赛跑。因为难以割舍的是她对故乡、对亲人、对事业的依恋,她要把一生的追求都回报给她的依恋。  相似文献   

9.
他日重逢     
肖遥 《廉政瞭望》2014,(23):75-75
行为艺术家Marina在纽约发布新作品“凝视”,1400名观众排队进入,与之对视。有人对着她大喊大叫,有人现场向她求婚,有人在她面前突然脱下衣服赤身裸体……都不能令冰雕般的她动容。但当她22年前分手的情人、她的灵魂伴侣、德国行为艺术家Ulay坐在她对面的椅子上时,她不禁流下了眼泪。他们伸出双手,十指相扣……有人解读称:“若他日与你重逢,我该如何向你问候?以沉默,以眼泪。”这也许是旧日情侣久别重逢里最诗意的场景。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4,(4):90-91
1984年,卢娜·布莱姆NN30岁,她的生命却仿佛要走到尽头。卢娜患上了乳腺癌和宫颈癌。在过去的11个星期内,她已经经历了两次外科手术——乳房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现在,她正经受着化疗带来的巨大痛苦。雪上加霜的是,疾病夺去了她的秀发、她的积蓄,还有她的丈夫。  相似文献   

11.
在古城西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精神饱满地向我讲述了她的一生。她,就是80年代全国幸存的37位红军女英雄之一杨文局,与邓颖超、康克清、蔡畅、贺子珍、林月琴同时收入新华社编辑出版的史料中。她历尽沧桑九死一生,却奇迹般地活到现在,她抗击了疾病的折磨、驱赶了死神,如今仍头脑清醒、身板硬朗。在她古稀之年,依然保持红军本色,为党工作。她被西安市几所中、小学聘请为校外辅导员,常为青少年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她思想开朗,胸怀坦荡,乐观豁达,从不计较这几十年来吃的苦头、受的委屈,她的战友魏传统将军曾为她赠诗:“生…  相似文献   

12.
在纪检监察战线她是默默无闻的一员。在现实生活中她是位普普通通的女性。她说:我太平常了。她的确是平凡的,在家中她要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媳;在单位她是部下、是主任、还是同事。她几乎承担着所有职业女性都要承担的多重角色,她用她孱弱的肩膀无怨无悔地挑起了这一...  相似文献   

13.
在领导眼里。她“实在、勤恳、有潜力”;在同事眼里,她“真诚、进取、热情”:在学生眼里她“善良、亲切,像春天一样温暖”。她就是平安县沙沟学区石沟沿学校教师马登英。今年38岁.在教师岗位上已“耕耘”了整整16载。她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教育事业,践行着化作春泥护红花的心愿。  相似文献   

14.
我和老伴儿是两个不同性格的人,不管是从脾气、性格、饮食乃至出生地,都有比较大的差距。 我是南方人,她是北方人;我喜欢吃米饭,她喜好面食;我比较瘦,她身子胖;我爱动,她喜静;我生活有规律,她向来随心所欲;我是急脾气,她是慢性子;我性格外向,她内向;我兴趣广泛,她什么也不好;我爱说爱笑,她少言寡语;我心直口快,她四平八稳;我千活快、见效果,她动作慢、不出活。  相似文献   

15.
机台上,她面带微笑,纤细的双手流水般敲击着键盘,接转电话一气呵成;队列前,她军姿挺拔、步伐自信,边讲解边示范;舞台上,她青春身姿热情洋溢,且歌且舞,引爆全场;学习室里,她耐心讲解,不厌其烦;俱乐部里,她神情专注地打量着刚完工的板报;宿舍中,女兵们围她而坐,时不时传来银铃般的笑声;午间,营区广播,她音质甜美,声声舒心……她是谁?她就是党员王惠心,总后某教导大队警勤中队话务班下士。虽然王惠心党龄不长,但是她在大队发挥的作用真不小!  相似文献   

16.
很多人知道彭真,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夫人张洁清。以她的资质、德行、智慧和美貌,张洁清原本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脱颖而出,但她却一直默默地生活在彭真的背后。作为彭真的妻子,她毫无怨言。但彭真却为此而叹惋不止。1997年2月23日彭真逝世前,曾对孩子们说:“你们的妈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她是个大学生,在工作上很有能力,是我耽误了她。”  相似文献   

17.
何曼秋于1919年12月出生在四川江油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亲思想非常解放,支持女儿剪短发、不缠足,还让她离家到成都上了教会举办的华英高级中学。1932年,家里人因为害怕四川军阀和红军先头部队打仗,没等她读完高中就让她回到了老家。奶奶想让她早些嫁人。然而她是个假小子,再加上在成都接受了妇女解放的思想,一心想参加革命,帮助解放妇女,这与奶奶的传统想法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18.
蒋平 《当代党员》2007,(2):21-21
一个年过半百的人,还有可能迎来事业、爱情的辉煌吗? 她出生在德国.自小喜欢演员这个职业。20岁那年,天生丽质加上杰出的演技,她被当时的纳粹头目“钦点”成战争专用宣传工具。德国战败后,她也被判入狱4年。刑满释放后,她想重回自己喜爱和熟悉的演艺圈.却没人敢启用她,甚至,没人敢娶她。  相似文献   

19.
连谏 《党课》2011,(24):73-74
私底下.我曾为她多次呜过不平,因为曾目睹她的丈夫明明自己拿着感冒药盒却还要问她:饭前还是饭后吃?一次吃几颗?我们一起旅行时,她丈夫一日不知要电她几遍,无非是干净袜子放在哪里了?收煤气、水费的人等在门口,他却挖地三尺都找不到缴费卡……诸如此类的事情总发生在她的婚姻生活中,为此,我时常取笑她的无底线贤良主义,把在事业上雷厉风行的男人生生贤惠成了生活低能儿。  相似文献   

20.
有这样一位村支书,她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看作是在实践党的宗旨,她把群众的信任、支持视为自己干好工作的无尽动力。群众的事,到了她那儿再小也是大事。提起她,全村的老百姓都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这样的干部,俺们喜欢。”她,就是平罗县通伏乡永华村党支部书记王翠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