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作为一种独立的人格权类型,隐私权保护的隐私有别于生活中的隐私.隐私权保护范围应当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认识与判断:一方面,隐私权保护的隐私常见于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三种形态,核心为“私”,却并非与公共利益无关,同时也区别于名誉权、姓名权、肖像权和身体权;另一方面,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受到公共利益的限制,但公共利益的不确定性使隐私权保护范围难以准确划定,合理期待隐私的适用可以更全面界定隐私权的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2.
大数据时代,隐私利益的发展性和复杂性、侵权事实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导致通过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对隐私权进行保护遇到了重大挑战。在后法典化时代,需要明确隐私利益的核心是自然人不愿为他人所知晓的私密利益和私生活不被侵扰的安宁利益,即在多元利益衡量中确定和保护社会交往的基本界限。通过承认"风险和焦虑"是隐私被侵害的新型损害形式,以及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关联性,加大对被告安全保障义务的要求,结合人格权请求权和动态系统论的方法,在个案中协调和保护相冲突的权利和价值的解释论塑造,实现大数据时代隐私权保护和多元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隐私及隐私权的概念流变,于网盘这种新的存储空间诞生之后,便产生了一种新的隐私权。网盘设有用户密码符合隐私空间的特点,存储活动事关私生活安宁,存储信息更是个人隐私。为了保护网盘隐私权,我国应当在各部门法中明确隐私范围,完善侵权责任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相关内容,还要重视行政机关对网盘的监管,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树立尊重隐私的观念。  相似文献   

4.
犯罪人信息保护问题在网络背景下值得关注。无论是出于犯罪人受保护的权利基础还是网络服务提供者保护隐私的制度基础,加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犯罪人的相关隐私保护义务都是必然选择。具体而言,包括加强各个阶段对犯罪人肖像隐私权保护、加强对犯罪人信息的被遗忘权保护、加强犯罪人家属保护等路径。  相似文献   

5.
个人信息包含隐私的内容,是隐私的上位概念。除隐私以外的能够把主体直接或间接识别出来的信息均属于个人信息的范畴。侵犯隐私权的构成要件之一是存在公布他人隐私的行为,而侵犯个人信息权的构成要件之一是对个人信息的商业利用。通过“人肉搜索”披露他人的隐私,即构成侵犯隐私权。在此基础上,如果对荻取的个人信息加以商业利用,则侵犯他人的个人信息权;如果滥用获取的个人信息则侵犯他人的其他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在公共传播时代,由于对隐私和隐私权的内涵缺乏正确的认知,也由于对新媒体传播机制缺乏了解,公民在信息分享过程中时有隐私泄露、隐私权受伤害的情况发生,这些伤害可能来自隐私主体自身,也可能来自他人或网络传播平台。因此,做好公共传播时代公民的隐私权保护,需要提升公共传播时代公民对隐私认知水平、提升网络传播平台隐私保护的社会责任以及细化法律在信息分享中的隐私保护功能等,通过多方共同作为减少乃至消除这种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明确隐私权的客体是完善隐私权理论的基础,也是探寻隐私权保护的第一要务。但立法规范的匮乏、理论研究的欠缺使人们对"隐私"一词莫衷一是。实际上,隐私的本质是信息,私人空间、私人领域等均属信息的载体,其蕴含的信息属于隐私权保护的范畴。隐私具有私人性,但当私人信息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被公共利益吸收,不能成为隐私权的客体。因此,公务员财产、犯罪记录等信息并非隐私。此外,隐私具有秘密性,不愿为人所知的私人信息始得成为隐私权的客体,但何种信息具有秘密性,却具有主观性,缺乏明确的客观标准,对此应采用善良风俗和法益衡量的标准,进行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8.
传统民法理论认为,公共场所不存在合法的隐私利益,在公共场所不可能发生侵入隐私的侵权.但在技术高度发展、媒体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这样的论断已经不合时宜.文章拟从隐私权的发展、产生背景变化以及隐私权的本质等,来说明公共场所也存在隐私利益,并对公共场所隐私权的立法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隐私权及其刑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世界范围看,隐私权正在被逐步确认为一种独立的民事权利——人格权之一种。人们欲求内心世界安宁和宁居环境的精神需求迫切需要我们运用法律的手段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文章首先探讨了隐私及隐私权的一些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我国刑法相关条文,对隐私权的刑法保护作了一些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民法典》第一次对隐私的概念作出界定,同时定义了个人信息的含义,并明确“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但是没有对私密信息与一般个人信息的界分做进一步说明。私密信息属于个人信息的范畴,首先须满足可以识别至特定自然人的“识别性”。将私密信息与一般个人信息相区分的关键是对“隐私利益”的判断,根据隐私权的发展历史和权利性质,“隐私利益”可以拆分为“隐”和“私”两种属性。前者强调不为他人所知的秘密性,既包括不愿为他人所知的主观期待,也需要具有未公开的客观事实;后者则突出与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无关的私人性。遵循识别性、秘密性、私人性的思路可以界定私密信息,并给予其隐私权的高位阶保护。  相似文献   

11.
隐私权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法律价值:它明确隐私利益的权属;有效对抗公权力;成就民法总则部分设定的法律人像;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为现代人注入新的人性元素。确认隐私权的法律价值有助于隐私权立法。  相似文献   

12.
隐私权是作为个体的人所拥有的并保障其生活安宁与独立的一种重要人格权。此隐私权是一种非常个体化的权利。而在家庭成员由于共同生活的便利性以及家庭“团体性”的特征,使得侵犯隐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并且由于家庭成员关系的特殊性而并未获得应有的关注。本文以隐私权冲突为视角,运用比较法的方法分析父母子女之间的隐私权冲突与夫妻之间的隐私权冲突,并且通过对中国现有司法判决中的相关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了隐私权冲突的权利优先判断准则。  相似文献   

13.
论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现实困境及决策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侵权责任法》被列为2009年重点立法项目,网络隐私权保护的问题再次摆在了立法者的面前。有效保护公民的网络隐私权,需要法律法规、主管部门规定、伦理道德等外在因素予以支持,同时也需要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等网络活动参与者的配合。针对保护网络隐私权遭遇的现实困境,我国保护措施的不足,应从侵权责任主体出发,从他律、道德内化以及自律三方面进行突破,寻求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4.
论网络环境下个人资料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隐私权的保护问题越来越突出,其重点是个人资料隐私权的保护。个人资料隐私权则是指自然人对本人的个人资料加以控制和支配,不受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权利。网络环境下侵犯个人资料隐私权主要有:非法收集个人资料;非法公开个人资料;不当使用个人资料;不当处理个人资料等形式。世界各国对个人资料隐私权保护主要采取技术方式、自律方式、他律方式以及"安全港"方式。我国应尽快制定相应的个人资料保护法。  相似文献   

15.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Law” of our country (article 110 and article 111) protects the privacy and information separately, the problem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s that, in this two yuan protection mode, privacy and information can be clearly distinguished from or no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eign legislation, majority legislation take the “one system” protection, which does not distinguish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privacy, which the reason is the privacy and 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are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I agree that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Law” of China's “dual system” protection for privacy and information, and consider that the privacy and information can be distinguished, and we should apply the “Rule of Third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privacy and information, which is divided into purely personal privacy, privacy information, purely personal information.On the basis of the claim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of privacy and information, the claim basis whose privacyand information is infringed exists in the eighth chapter of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Law”, and several special laws such as “Tort Liability Law” and “Network Security Act”. Although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Law”‘s Article 109-111 stipulated the provisions for the protection of right of privacy and information, but there is no effect of independent norms, because in these three articles, there is no prot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what is the civil juristic consequences when the privacy and information are violated.  相似文献   

16.
刑事侦查活动具有双重目的:一是追求侦查的效率,二是保护人权。隐私权作为人权的一项基本内容,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更容易受到侦查权的侵害。应借鉴西方一些国家在侦查程序中对隐私权的保护措施,弥补我国在刑事侦查活动中对隐私权保护之不足。  相似文献   

17.
信息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欲望空前膨胀,由此而引发公民知情权与公众人物隐私权之间的冲突接连不断。科学界定公民知情权,舆论监督权与公众人物隐私权之间的界限,进而对公众人物隐私权进行合理的限制和保护,成为当前立法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文化观念的转变,我国隐私权纠纷案件呈上升趋势。其原因除人们的认识差距外,更重要的是我国法律对此无完整的规范。隐私权有明确的定义、特征、内容和构成要件。我国现行法律包括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对隐私权的保护主要采取了间接、分散的立法方式,建议关于隐私权的保护应在保护公民人身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法律即民法通则中有所体现,使隐私权和公民的其他人格权一样,在立法上加以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9.
我国隐私权在民法中不是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只是寄生于名誉权之下,我国隐私权在诉讼法中也不是一项独立的诉因,在宪法中更没有上升为一项基本人权。在比较中借鉴美国隐私权保护的一些经验会对我国隐私权保护的完善有益。  相似文献   

20.
垃圾邮件更大程度上侵害的是收件人的隐私权,或者说是安宁享受生活而不受不正当的侵扰的权利。很多国家从保障互联网使用者的隐私权为出发点制定了反垃圾邮件立法。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没有规定,反垃圾邮件立法也相对滞后,使垃圾邮件有泛滥趋势。对滥发垃圾邮件的行为加以制止,对网络个人信息资料使用行为进行规范,同时也使网络个人资料的控制与利用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是我国立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