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周丽杰 《党建文汇》2006,(10):22-22
红军长征中的湘江战役是人民军队创建以来受创最重、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中央红军在进行湘江战役之前,连续突破国民党设置的三道封锁线。这使蒋介石对粤军和湘军的作战不力十分恼火,于是凭借所谓湘江“天堑”,筑构更坚固的第四道封锁线。在红军还未完全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时,蒋介石任命老牌反共分子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统领湘、粤、桂军和中央军,共26个整师、30余万兵力,全力“围歼”红军。  相似文献   

2.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史上最惨重的一场生死决战,惨败的主要原因:客观上是敌我力量的悬殊,主观上是左倾中央领导人政治上的错误领导。其历史意义是促成了红军的历史转折和战略转兵,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准备了条件,铸造了红军战胜一切困难的伟大精神。同时具有激发坚定理想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加强大团结和廉政建设等现代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3.
湘江战役的反思和红军过广西的反思实践,通过总结历史教训,为红军确立正确的军事路线开启了一个窗口。这对在反思的基础上构建红军的整体军事战略思想,推动毛泽东军事思想从"枪杆子出政权"、"上山"军事理论到"积极防御"军事理论的转变提供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湘江战役中,广西"新民团"配合桂系军队多次向红军发起攻击,给红军造成了重大损失.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后,民团武装对过江红军的追击和对未过江红军掩护部队的寻歼较为积极,也使红军遭受了较大的人员损失.湘江战役前后民团武装的表现,使中共领导人认识到广西的民情条件不适合建立根据地,从而作出了进军贵州的决策.  相似文献   

5.
读者评刊表     
《天津支部生活》2006,(10):17-17
喋血湘江(1934年11月25日-12月1日)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经历的第一场恶战。尽管敌我力量悬殊,“左”倾领导人的错误决策又给红军造成了全盘被动,红军还是突破了湘江,但也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损失。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  相似文献   

6.
1934年,在广西桂北一带发生的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壮烈一战,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在这场气壮山河、惊天动地的战役中,数万红军将士奋不顾身、前仆后继,视死如归、浴血奋战,以损失过半的沉重代价,掩护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为红军保存了骨干力量和珍贵火种,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而又极其悲壮的一笔。  相似文献   

7.
孟兰英 《求贤》2006,(10):28-30
今年10月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70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万里长征。不仅以红军胜利到达陕北而向世界宣告。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重要力量。而且培养、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踏着红军的足迹奋勇向前。 翻开红军长征史料。会发现有这样一个特点: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常是一边行军一边频繁地开会。在湘江战役之后尤其明显。70年后的今天再去回顾这一系列会议,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所发生的一次又一次伟大转折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8.
红军长征中的湘江战役主要发生在广西。从军史言,这是人民军队创建以来受创最重、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从党史说,它以残酷的事实表明错误路线的领导使党和红军濒临绝境,为召开遵义会议并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最重要的干部思想基础。突破前三道封锁线减员两万多中央红军在进行湘江战役之前,连续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三道封锁线,基本上比较顺利,尽管没有打大仗、硬仗,但长途急行军、气候渐冷、水土不适等,也使红军减员不少。第一次突围减员3700余人,第二次突围减员9700余人,第三次突围减员8600余人,共减员2.2万余人。这就是…  相似文献   

9.
《福建党史月刊》2011,(8):F0002-F0002
在清明前夕3月29日-30日,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民政厅、龙岩市和三明市共同组织的纪念福建籍湘江战役红军烈士系列活动在广西兴安县和灌阳县举行。省人大副主任袁锦贵出席了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10.
红军长征过广西突破湘江是一场异常惨烈的战役。八十年后深情纪念,缅怀先烈,让历史告诉今天和未来,同时引发思考,如何弘扬红军长征精神?高校有"科学研究"与"文化传承"的使命,长征是一部厚重的史书,如果上升到"红军学"对其进行研究与传承,可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注重内涵发展,把精神力量转化为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付诸行动。  相似文献   

11.
刘强伦 《湘潮》2006,(10):18-20
湘桂边界,湘江源区,古朴幽静,山奇水碧,风光旖旎。但在1934年11月,这片宁静的土地上却发生了红军长征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湘江战役。当时,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将中共中央机关和数万中央红军包围在湘南和湘桂边境地区,在博古、李德的错误领导下,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冒险西渡湘江。在此生死存亡之际,彭德怀不畏艰险,不计个人安危,在湘江战役中承担起了最紧迫、最困难的任务,为中国革命度过这一最危急的时刻做出了重大贡献。建议放弃硬闯第四道封锁线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第一天。傍晚时分,彭德怀在检查完部队准备工作后,突然拉着…  相似文献   

12.
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红军东征耿仲琳田逢禄唐群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毛泽东作出了红一方面军东征的战略决策,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红军进行的东征战役,表明我党我军决心以坚决的民族革命战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3.
开国中将韩伟之子、我国驻苏联大使馆副武官韩京京,在今年的清明节,又一次风尘仆仆前来龙岩祭奠他的父亲。不,他是践行父亲生前的遗愿,祭奠曾与父亲在湘江战役中并肩战斗最后壮烈牺牲的红34师的6000名闽西健儿,祭奠战死疆场的2万余名闽西红军青年,他们用热血染红湘江映红闽西。  相似文献   

14.
1932年的漳州战役和1935年的四渡赤水都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重要战役。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不仅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也对毛泽东军事领导地位的确立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毛泽东确立其军事领导地位的关键之战。通过漳州战役与四渡赤水的比较,可窥知在毛泽东军事领导地位确立过程中,四渡赤水更为突出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湘江战役被认为是红军长征史上最惨烈、最悲壮、最关键的一战。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在湘江战役期间陷入蒋介石在桂北兴安、全州、灌阳设置的包围圈。在这生死存亡之际,红军指战员发挥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强有力的作用,激励红军战斗精神、宣传动员群众、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力量,从而为中央红军突破湘江提供了思想政治保障,使思想政治工作无愧于红军的"生死线"。  相似文献   

16.
红军过陇     
挥师入陇 红军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到1936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历时两年,经过11个省份,在到达甘肃时,党中央先后召开了俄界会议和榜罗镇会议,作出了把陕北作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的战略决策;并进行了腊子口、山城堡等重要战斗,组织了岷洮西、成徽康战役,击败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实现了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静宁胜利会师。在甘肃,从甘南草原到北部山区,从陇东高原到河西走廊的祁连山脉,都留下了红军指战员英勇战斗的足迹和斑斑血迹。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同志的领导下,由…  相似文献   

17.
峥嵘 《世纪风采》2009,(7):38-40
邓萍,也许许多读者对他比较陌生,但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却是与彭德怀、滕代远等几乎齐名的红军高级将领。27岁时他便壮烈牺牲。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如流星般留下了耀眼的光芒。曾参与领导著名的平江起义,长期担任红三军团参谋长、红军参谋长,一度兼任红五军军长、中央红军军事政治学校教育长,参加过五次反“围剿”和长沙战役、赣江战役,以及惨烈的广昌保卫战、湘江之战。  相似文献   

18.
被称为红军铁甲旅的陆军第五十四集团军装甲某旅,前身是1933年10月由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马文瑞、王兆相领导创建的陕北神府红军。它是我军装甲兵序列中唯一的一支红军部队,也是历史上唯一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的陕北红军。从诞生之日起,这支部队就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始终成建制保留,创建的神府苏区一直牢牢掌握在我党手中,被毛泽东誉为党中央的抗日前哨。在革命战争年代,这支部队先后经历千余次战役战斗,有13个连队被授予荣誉称号,涌现出  相似文献   

19.
<正>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后指出:“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壮烈一战,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20.
吴德坤 《党建》2010,(5):58-59
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周恩来功不可没。 遵义会议的召开,曾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酝酿过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湘江战役后,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李德已毫无威信,博古不懂军事,更由于失败而感到责任重大,意气消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