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唐瞻 《法制与社会》2011,(10):18-19
法律案件的判定需要法官通过对案件的了解分析以及价值判断进行解释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所凸显的利益衡量的问题往往源自于法官的法律信仰及其本身的专业素养。现阶段的研究成果中不乏有学者将法律解释与法官主观能动性结合加以研究的,但鲜有人将法律解释、法律信仰及法官主观能动性三者同时结合到一起的。本文试图对其做出相关分析,以期表明和谐司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说,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这话固然不错。但是,要担当起如此重要的使命,司法就必须保持最基本的独立性。作为司法裁判权的行使者,也作为"法律的保管人",法官的责任就是也只能是,把抽象的法律规定运用到具体的案件处理之中。在此过程中,法官只应对法律和自己的良心负责,而不应受到任何其他的影响、干预和控制。但是,在理论上说说容易,在实践中做到却很难。尤其是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文明的社会,司法公正被公认为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是在我国司法腐败时有发生,司法担当正义防线的职能则遭到怀疑。培根曾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判决比多次不法的行为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法的行为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决则把水源破坏了。实际上,不公正的司法裁判对民众的消极影响不止于特定的个案不公,它更是摧残公民对法律的信仰,破坏了司法权威,严重打击了人民对社会正义的期待。正如贺卫方教授所说:"法院一旦腐败,人民可以诉求的最后一道纠错机制便失灵了。对腐败的司法官员不断曝光、不断惩罚的浪声可以淹没腐败者,也足以把人民对法治、对国家的信心催跨。"  相似文献   

4.
刑事裁判书是人民法院在刑事案件中认定案件事实,适用法律,就案件的实体问题和程序问题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司法文件。说理充分的裁判文书可以起到预防法官恣意,避免司法擅断,实现司法公正,培树法律信仰,促进社会法治,提高法官职业技能,造就精英法官等作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都十分重视裁判文书的说理,目前,我国刑事裁判书说理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对我国的刑事裁判书说理制度作出改革。  相似文献   

5.
司法不公、司法腐败是近年来社会舆论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其中一些法官与律师沆瀣一气行贿受贿的案件更是焦点中的焦点,由此严重损害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加剧了人们对人民法院公信力和律师维护社会正义信念的怀疑或动摇。如何防范、惩治司法人员的腐败犯罪,规范法官与律师的关系,确保公正、廉洁执法,是政法界长期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王申 《法学》2009,(12)
思维是人的一种精神实践活动,作为这种精神实践活动的结果和产物,是理论、学说和思想体系。法律思维作为现代法律科学中的一个概念,与一般的法律职业相关,它是法律职业者在长期法律实践中所形成的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法律问题的方式或习惯。在司法实践中,法官所作的任何裁判都是其思维活动直接作用的结果,或者说,法官的思维对案件的处理结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法官思维包括根据法律的思考和关于法律的思考两种法律方式。司法审判的目的是法官将法律规则适用于具体案件的活动中,寻找什么东西值得认识的思维所规定的。司法审判是受法官已经获得的前见所决定,这些前见规定着法官思维的质量,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前见就有什么样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法官思维特征属于司法理念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在司法的过程中,法律推理发生着必不可少的作用。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推理表现在法官司法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这个推理过程表达为:以选择的法律规则为大前提,以查明的案件事实为小前提,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方法推出案件的处理结论。但是在特殊意义上,法律推理也表现在法官解释法律和确认事实的过程中。从前者来说:很多情况下,作为司法推理的大前提之规则并不是意义明确而清晰的,即使有  相似文献   

8.
单忠献 《行政与法》2010,(6):115-117
司法判决理由是司法权合理化最重要的指标,也是法官思维水平的最典型表现。作为证明司法结果正当性的关键因素,法官的法律解释构成了司法判决理由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理应在司法判决中得以充分展示。为了改变我国判决书中法律解释状况薄弱、判决理由不充分的局面,科学合理地写明法官对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的解释状况就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正>提升司法公信力,不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培育法律信仰,更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提高法官素质,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充分信赖、尊重与认同裁判结果。  相似文献   

10.
司法礼仪是司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了一定的法律文化传统、政治背景和本国所奉行的司法理念。我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中要求:法官应当严格遵守各项司法礼仪,注意保持良好仪表。那么究竟法官应当遵守什么样的司法礼仪呢?司法实务界和学术界似乎没有提出什么具体规范以供共和国的全体法官们去遵守。所以,探索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礼仪制度,以确保树立司法威信,使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法律产生绝对信仰,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略论英美法官文化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军 《法治研究》2008,(7):30-34
基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英关法系国家司法制度中,对法官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甚至对充任法官者的年龄、资历、性格,以及法庭仪式、法官装束等都达成了诸多共识,形成独具一格的法官文化。这对于保证法官独立、司法公正、公众对司法判决的服从乃至法律信仰都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频现于媒体的刑事冤错案件,屡屡冲击着公民对法律的信仰,不断挑战着人们对司法的信任。冤错案件的发生是司法运作规律发生异变的直接体现,其不仅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司法信仰,也阻碍了法治建设进程。应当理性认识我国近期频发纠正的冤错案件,在肯定司法机关纠错勇气与胆识的同时,更要分析冤错案件的形成原因,探寻冤错案件的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13.
司法制度是一国法律的基本内容与核心。而无论是西方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法院在司法体制中充当维护法律权威和施行法律的重要作用。如果把法院比作机器,法官无疑为这个机器正常运行的燃料。"从法律上说,被授权在法院里对某些案件或问题做出判决者是法官。"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法官制度的不断革新促进了宪政的完善和司法制度的发展不断完善。因此,一批富有法律素养的高质量法官是支撑着一国司法运转的重要部分。本文主要通过对中美两国不同的法官制度相比较,来追寻着两个国家法官制度的规律性内容以及发展的方向,对重构法官制度、深化司法改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常识、常理在司法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确理解常识和常理,对司法裁判具有重大意义。常识和常理属于人们的的经验性知识,具有前理性、非系统性、经验性、大众性乃至客观性等特征。在司法中,常识和常理是法官认识案情、解释法律、展开逻辑推理的前提和基础。法官可以运用常识、常理认定案件事实,检验和校正法律推理。常识和常理还是法官进行法律论证的资源之一。但是,不能过于夸大常识和常理在司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诉讼中双方各执一词,历经一审、二审与再审,到矛盾彻底化解,再到携手合作,这起案件几经波折,最终发生360度的转变,以一个人们意想不到的结果,实现案结事了. 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法官们如何办案化解矛盾纠纷,如何实现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稳定,达到这样理想的效果? 多方涉案错综复杂 案件进入法律程序是在2007年11月1日,起初是中国信达广西分公司以邕江宾馆有限公司为被告,向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相似文献   

16.
编辑提示:历时半年之久的"赵C案"已经落下帷幕,二审法院裁定业已生效。当初纷纷绕绕的热议,实际上是我们今天冷静思考的出发点。本期特别策划并非拘泥于对该案件本身对错的评议,或者说问题的关键并非案件的裁判结果,我们关注的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面对进入公共视野的案件,我们的裁判者如何行使裁判权?这既是一个法理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审判实践中法官经常会思考的难题。当我们强调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性问题时,当我们提出"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司法实践主题时,当代法官的职责和追求应当是什么?显然,"赵C案"带给立法者和司法者的思考还很多。  相似文献   

17.
司法突发事件不同于一般应急机制中的突发事件。只有这些事件影响了司法权正常运行的才属于司法突发事件,如果没有影响司法权的正常运行,则不构成司法突发事件。司法应急法律机制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保持作为司法资源的法院、法官在审判程序当中与作为司法对象的案件之间的合理配置与平衡,其主要构造应包括四个方面:调整法院设置;调整法官岗位;调整审判程序;调整案件管辖。司法应急法律机制的构建和完善必须以现有司法制度为基础,是对现有司法制度的进一步补充或完善,而不是对现有司法制度的实质性变革。  相似文献   

18.
正法官是法律的守门人,是公平正义的实施与实现主体,法官所表征的意象已超脱于群体自身,承载着民众对整个司法体制的守望与期待。新时期"要让每一个民众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对法官内在职业素养及外在职业形象提出了更高要求。《论语子罕九》记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4项要求对于法官内化自身能力与素养,外塑职业群体形象,打造"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新名片,具有助力作用。法官审理案件要做到"毋意",应有稳当从容之风范。"毋意"要求法官作出司法裁判,应讲求事实,不作凭空猜测。现行法律明确规定:法官案件审理,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法官应从已知的案件事实出发,从获  相似文献   

19.
黄书乐 《法制与社会》2013,(14):102-103
司法能力是人民法院对司法工作的组织管理及法官在司法活动中了解、掌握法律知识,分析、确认、解决具体案件所必须具备素质和基本能力,集中表现为法官运用法律处理各种案件的能力。本文通过对法院司法能力进行剖析,指出新时期法院司法能力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通过加强法院的文化建设,发挥法院文化的作用,强化法官人文素养,重塑新时期人民法官和法院的新形象,从而不断提高法院司法能力。  相似文献   

20.
论法官惩戒程序之司法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子 在美国研修期间,康涅涤格州最高法院的一位资深法官告诉我们,该州最高法院管辖的案件中,有一类是对法官的纪律惩戒案件。法官惩戒如何成为诉讼?与我国所说的法官纪律申诉(复查或复议)是不是同一回事?法官纪律处分一向被认为是司法行政管理活动,又如何成为司法审判活动呢?他解释道:司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