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华大地上居住的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文明。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密切联系。他们曾同样遭受了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官...  相似文献   

2.
1995年初,木芹教授提出“中华民族历史整体发展论”,将方国瑜“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理论推进到中华民族史研究。其核心论点,中国历史上始终保持着整体性的社会结构,即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汉族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成为整体结构的重要因素;秦汉以来中国形成比较稳定的多民族国家,以汉族为主干,汉族与其他各族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这种以汉族为主干的与全国各地各族的联系,由点而线而面。这一个联系的面,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领域,也就是中华民族史的范围;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上既矛盾又统一的交往交流交融历程,也就是中华民族历史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华民族历史在整体发展,但不排除各少数民族个性的存在和发展。加强中华民族历史整体发展论的研究,既有利于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历史与理论基础;又能够融通“自在”与“自觉”,避免了将中华民族人为区分为“自在”和“自觉”两个发展阶段的割裂式认识,最终从理论与史实两个维度真正摆脱西方民族国家理论暨民族主义范式对中华民族史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的民族思想是在汉朝大一统国家建立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大一统”国家观念是司马迁民族思想的基础,也是汉武帝“中国一统”民族思想在《史记》中的表达。司马迁第一次系统建构了“五帝世系”,“五帝”是一脉相承具有血亲关系的中华人文初祖,也是汉朝疆域内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即“华夷共祖”于黄帝。在上述前提下,“华夷”子孙经过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成为一个有内在历史文化联系的民族共同体。以此为逻辑起点,司马迁在《史记》里除了《五帝本纪》之外,还为6个边疆民族列传记述,对汉代的民族共同体进行了系统的记述,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谱系。这是司马迁留给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之一,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赖以统一、独立和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就其功能而言,它直接表现为一种团结力或称为统一力,具体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台独”是与民族“凝聚”背道而驰的民族“离散”。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中华民族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存在着“凝聚”与“离散”同在的矛盾运动现象,尽管“离散”的现象不占主导地位,但它仍不时地作为民族凝聚力的对立方面表现出来,“台独”即为其中之一。“台独”的产生与发展,原因十分错综复杂,但归根到底是中华民…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是自然生成的共同体,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实体。中国民族共同体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部落联盟、“大一统”政治传统、中华认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逻辑。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夯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结构基础,又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中华民族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6.
《人民政坛》2009,(4):41-41
李占荣在《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载文《论“中华民族”入宪》认为,民族是一个基于自然存在的社会历史范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已经不再专指汉族,而是指当时中国境内所有民族。大陆学者长期专注于文化意义的民族研究,对作为政治民族的“中华民族”的研究甚少。“中华民族”入宪是指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写入宪法,在宪法中确立“中华民族”的政治法律地位。这是中国各民族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重要意义。从国际法看,“中华民族”入宪对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国际法意义,它从宪法的高度确立了中国是“中华民族”的政治组织形式,表明中华民族的不可分割性.为国家统一提供了理论和宪法支撑。  相似文献   

7.
加强民族团结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拟从两个方面探讨中华民族的统一与加强我国各民族人民大团结的问题。一、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及其共同性中华民族是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总称。它是众多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有统一国家作基础的民族集合体。各个民族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性;各个民族长期共处  相似文献   

8.
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学术研究中,必须要有历史维度。隋唐时期是多民族中国发展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时期,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得到了巨大发展,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同样在孕育中得到了发展。因为隋唐两朝开明的民族共同体思想与民族政策,中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以往的历史时期。隋朝君臣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提出了“混一戎夏”的民族共同体思想,唐太宗等皇帝在处理民族问题时形成了“天下一家”“华夷一家”的民族共同体思想,这些民族共同体思想就是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张颖 《今日民族》2011,(1):46-48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从国情出发,总结历史经验,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有益做法,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立并实施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基本内容的民族政策,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体系,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周誉东 《中国人大》2023,(18):17-19
<正>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为显著特征。回望历史长河,中华各民族共同开发了广袤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1.
我们伟大祖国是由劳动生息在中国历史疆域之内的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多元一体”共同演绎历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历史都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国族是民族与国家的结合。国族需要具有自主性,需要成为追求各个族群公共利益的独立的行动主体,遵循超越于族群特殊性的公共文化道德理想。国族的自主性是实现有效国家治理的必要条件。国族具有自主性才能成为各民族的共同体,赢得各民族的认同,才能为公民的自主性提供共同善的根基。“中华”是一种超越性的公共精神和自主性的生活态度。中华民族自主性的建构是在使公共利益成为国族行动的依据,是在塑造各民族共同的价值理想。中华民族现代自主性的建构需要确立个体反思的主体性,肯定“中华”观念的合理性,确立各民族成员政治身份的同一性与政治参与的个体性,实现中国公共生活的民主化与民众权益的公平和平等。  相似文献   

13.
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管理是在我国国情以及由此决定的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许多个民族共同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不断接触,相互帮助,在不断交往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混同居住,经济往来密切,在相当大程度上形成了共同的经济生活,各个民族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到了近现代,中国各民族又共同遭受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有着共同的遭遇和命运。在长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并肩奋战,各民族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兄  相似文献   

14.
王喜 《今日民族》2021,(11):53-54
重要意义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中国是一个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也是中国民族结构的重要特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在共同开拓中华民族疆域、书写中华民族历史、创造中华民族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理基础,是中华民族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保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有利于增进其对中华民族的生成发展历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历史的认知,推动其对共同性和差异性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的理解,提升其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从而自觉捍卫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为民族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民族团结是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百折不回的力量源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56个民族共同创造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光辉历史,共同谱写各民族繁荣发展的崭新篇章,形成了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相似文献   

16.
“一国两制”维系了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和思想文化传统。一个民族要有民族精神,才得以生存、繁衍、发展、昌盛。一部中国历史,一条耀眼的主线——追求统一,反对分裂。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粹。以“大一统”观为核心的国家理念自古至今都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分”与“合”,逆历史潮流的“分”是野心家和民族败类利令智昏的结果;“合”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条件,是智者统治和人民奋斗的结果。综观中国历史进程,统一是主流,为国人所称颂;分裂是逆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既有密切的交往合作,也充满了矛盾和斗争,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关于民族的概念  斯大林同志曾给民族下了一个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每个民族,都有在它的全体成员中统一使用的共同语言。而民族共同语往往是以某种方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般使用这种方言的地方,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共同语形成之后,一些…  相似文献   

18.
马跃明  袁卫 《今日浙江》2021,(19):15-21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浙江是一个五十六个民族成分齐全的省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省、设有华东地区唯一少数民族自治县的省份,深厚的民族情谊传承千年.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明确提出,浙江既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为维护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贡献,又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做好浙江省的民族工作.多年来,浙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和全国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建设,推动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9.
董琳 《前沿》2014,(11):61-64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的国家,尤其近代以来,在各民族共同生活的中华大地上,中华民族从自在发展到自觉形成,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表现出了复合型民族的特征和宗教信仰的“多元通和模式”,这是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的民族结构类型和其他宗教河系不同的信仰模式。从二者的历史进程和结构上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多元”在事实上和意识上都有着不可割舍的“一体”性关联,成为“命运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纳·苏雅拉 《前沿》2002,(12):120-122
八十年代以来 ,世界局势发生急剧变化 ,中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要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就要处理好中外关系和民族凝聚力的问题 ,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自身素质。邓小平的民族理论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 ,它是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说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民族理论有助于发展国际和国内两个统一的战线 ,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构架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 ,中国五十六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