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为城市建设用地。在此过程中,由于征地过程、补偿标准、利益分配等原因引发了各式各样的问题,笔者通过对群体性事件、上访缠访问题和职务犯罪问题的分析,希望提出规范农村集体土地征用的对策。做到既有效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又确保涉及征地的国家工作人员的廉洁性,使征地变成城市化发展的助推器,使征地变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促进城市化快速发展、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征地乱象与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征地规模巨大,违法违规征地现象屡禁不止,其根源在于征地范围过大、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虚置、征地程序不完善不规范、土地财政和政绩考核的驱动、征地政策监督不力等。加快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必须明确界定国家征地的公共利益范围、进一步明晰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主体、建立完善的土地征用程序规范体系、实行多元化补偿安置方式、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合法入市、严格征地监督制约等。  相似文献   

3.
制约征地制度改革的主要困难: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农村集体土地与房屋的征收涉及的公共利益的认定与适用更加困难;农村征地制度改革背后事实上面临一个集体建设用地的入市问题,无疑从客观上增加了农村征地制度改革的难度;农村土地产权模糊状况限制了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土地一级市场;如何合理确定农民土地的价值和价格并给农民合理的补偿也是阻碍征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原因。克服征地制度改革主要困难的对策:弱化对公共利益的界定,对集体土地的征收采用市场价格的补偿;让集体建设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总体期划与用途管制的前提下进入土地一级市场;实施配套的税制改革,为政府提供稳定的税源;实施与征地制度改革配套的户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4.
农村征地是一项复杂、繁重的工作,由于政策执行中的一些因素和实际操作中的复杂,导致了农村征地中出现了许多矛盾。要想理顺农村征地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就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严格规范征地程序,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基层信访工作,做好被征地农民的思想工作,切实落实征地补偿安置争议仲裁制度。  相似文献   

5.
完善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农村集体土地征用的规模越来越大,在征地过程中因征地补偿费争议使得被征地农民和地方政府之间产生了许多矛盾,此外,由于我国对失地农民在制度方面未能建立起完善的安置和社会保障措施,使得许多失地农民往往成为社会的边缘人,从而带来不少社会隐患。应通过在立法上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将征地补偿原则由“适当补偿”改为“公平补偿”、完善征地程序、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和生活的社会保障机制等方法解决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对青岛市即墨市征地补偿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问题历来是农村工作的核心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牵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和招商引资工作的迅速推进,占地数量逐年增加,失地农民不断增多,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完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为切实保护好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必须全面了解当前征地补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加强和规范征地补偿费管理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农民土地权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物权法》规定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度、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制度以及征地补偿制度,对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存在不足。保护农民土地权益是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要途径之一。明晰农民的土地权益,完善农民通过农民集体行使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方式,保障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应有权益,完善农民土地权益被侵犯时的救济途径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8.
关于失地农民的法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在某种意义就是“非农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有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不言而喻,农民在农地非农化和土地流转过程中正大规模地失去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导致农民失地的征地涉及到多方的利益分配,法律、政策、非正式规则之间的博弈更加剧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由征地所引发的农民失地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由此带来现代化进程的隐患,对和谐社会建设十分不利。从法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征地补偿和征地程序是两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9.
农村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牵涉到公权和私权两大维度,本质上乃公权对私权的剥夺.就现行的规范逻辑进路现之,农村集体土地房屋拆迁在现行法上一直被视为征地拆迁的结果,按照地上附着物给予补偿,其法律性质处于一种遮蔽和漠视的状态.关涉农村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的启动程序、运行程序、权利的冲突和协调程序以及权利的救济机制在现行法上处于一种隐蔽和缺位的状态,这是农村集体土地房屋拆迁产生诸多社会问题,引发诸多社会矛盾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集体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和补偿标准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强化了征地对程序正义性的依赖性。集体土地征收应当顺应参与式行政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强调程序参与和程序平等原则,保障被征地人提前、全面和深度介入土地征收,强化其征收话语权,保障其土地财产权。从确定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认定公共利益、设计补偿安置方案、分配土地补偿款项、争议解决程序和司法救济机制等各个环节,都应当拓宽被征地人畅通、平等的参与渠道。  相似文献   

11.
我国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可流转制度的建立,将集体建设用地纳入土地一级市场,充分发挥土地的资源性作用,对于我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项制度的建立,必然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项制度的建立需要以相关配套制度为依托,我国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可流转制度的建立需要以相关经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包括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原始取得属于一级市场,继受取得属于二级市场.国家立法层面应将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进行人格化确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继受取得中,转让人在转让时必须具备一定的特殊条件.应允许无偿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并对其"变性"问题做出规定.政府可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征收一定的税费而不应...  相似文献   

13.
中国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本质上并非民法上的所有权,由其权能体现出的集体土地所有权是名不副实的所有权,应当通过构建法人土地所有权制度,以具有物权性质的使用权为核心来完善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能。  相似文献   

14.
农村集体土地成员权制度解构与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实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地权,是当前农村土地权利体系变革的出发点。本文认为,农民地权不仅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使用权,还体现为农村集体土地成员权。农村集体土地成员权是一种特殊的社员权,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照法律、民事习惯和组织章程的规定,对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农村集体土地成员权的主体是集体成员,自然人因成员资格之得丧,取得或丧失集体成员权;其相对人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现行成员资格过于注重自然增减、婚姻和迁徙等法律事实,过于依赖用于证明这些事实的户籍,应当降低户籍的决定性影响,注重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将成员权量化为股东权。相应地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配套改革,从而完善农村土地权利体系。  相似文献   

15.
虽然我国现行法近乎禁止地严格限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但在现实生活中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却一直"生生不息"。这种现行制度与现实生活相对割裂的矛盾如何消解也成了理论界和实务界亟需解决的难题。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既具有必要性,亦具备可行性。同时,所有权平等原则要求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同地同权,自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是实现集体建设用地和国有建设用地同地同权的合理路径;现行立法所采的原则禁止、个别允许的立法态度亦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预留了流转空间;全国各地多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也在逐步为流转松绑。  相似文献   

16.
论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缺陷及其完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农村经济市场化为背景 ,总结和分析了我国现行集体土地所有权存在的缺陷 ,提出了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基本思路以及明确界定农民集体组织、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并赋予村农民集体土地取回权等具体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7.
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价值取向单一,造成了诸多问题。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应采取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坚持效率优先原则,实现城乡建设用地的平等,在此基础上化解各种土地利益冲突,促使各种土地价值的充分实现,实现公私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法律依据及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需求增长的态势明显。在实践中,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已大量存在,其数量和规模也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本文探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法律基础及其实践,以期推动征地制度沿着法制化的正确方向深入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