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2年4月,石原慎太郎提出东京都将于年内购买钓鱼岛。到7月24号,日本启动钓鱼岛"国有化"程序。自此钓鱼岛危机开始全面扩大。面对日本方面的错误挑衅,我国政府多次进行抗议交涉,宣布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并且派遣海监船抵达中国钓鱼岛外围海域,随后在9月16号决定提交东海部分海域大陆架划界案。我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危机处理。而在政府进行钓鱼岛危机管理的过程中,与以往所面临的外交危机情况所不同的是,国内大量的公民参与。如香港保钓人士登岛宣示主权,但遭到日方扣押。还有9月16号,全国范围内发生了各大城市大规模的游行抗议活动,包括北京、上海、武汉、郑州、长沙、西安等城市。但在活动中出现了打砸抢的不良现象。可见,我国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并没有十分重视公民参与的作用,公民参与多是自发的。因此怎么协调公民参与,使群众力量发挥作用,防止公民参与的无序混乱也是政府危机管理需要重视的问题,我们应该对危机管理中公民参与问题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2.
警察工作由于职能的特殊性,使其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警察组织爆出的负面新闻或在执法过程中引发的警察危机事件越来越多,警察在危机事件中的表现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警察公共关系理论,以危机事件中如何处理好警察与媒体间的关系为主要研究方向,就当前警察与媒体在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阐述,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网络空间的蓬勃发展为舆论传播开拓了便捷性渠道的同时也带来了舆论危机事件,社会热点问题言论在网络平台传播时被无限扭曲和放大,对网络安全和社会秩序产生极大影响。透视公众在危机事件不同阶段中的心理取向和行为表现,将公众失范行为归结为信息层面的失范行为、行动层面的失范行为和情绪层面的失范行为,并指出矫正公众失范行为,化解网络舆论危机需要加强网民公共理性精神教育并构建网络社会安全阀系统。  相似文献   

4.
从2003年孙志刚事件至今,较大规模的"网络"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研究近十年来的涉警网络舆情重大危机事件的生成规律,其产生既有一定的偶发原因,也有必然原因,既也有涉事主体公安机关及民警执法失当原因,也有涉案当事人的网络素养原因。涉警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与其他危机对比,具有关注度高、质疑争论多、矛盾尖锐复杂、非理性宣泄多、酿成网下行动的机率大等特征。与其他网络危机事件一样,涉警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具有较明显的演化周期,一般经历潜伏、爆发、持续、消落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指出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它怎样被日本侵占窃据之后,着重揭示近来日本把中国领土钓鱼岛加以"国有化",是企图把其侵占窃据行为"合法化",变成法理占有,而它这么干,又是和国际金融危机后日本政治的急剧右倾化分不开的。日本政治右倾化,其历史根源是: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军国主义传统,二战以后美军单独占领日本期间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庇护;其近因则是:日本沉沦在"失去的20年"的经济低迷中难以自拔而失去信心;不能正确对待中国的快速崛起;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而其主要表现则是:否认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责;参拜靖国神社;否定日本政府1993年、1995年认罪和道歉的"河野"和"村山"谈话;修改和平宪法和重新武装日本。这反映了右倾化的核心是要翻二战的案,要改变二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要开历史的倒车。  相似文献   

6.
民众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做出何种心理与行为反应,是贯穿危机管理的一个关键性的变量,其中脆弱性是常见现象。在公共危机事件本身的危害性和政府应对能力一定的条件下,危机的实际损失将主要取决于民众的脆弱性状况。化解民众脆弱性,要重视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心理契约:危机前通过制度和文化建设,以铺垫危机心理契约的建立;危机中透明公开,积极行动,满足公众期待,以巩固危机心理契约;危机后抓住关键节点,心理救治,不断学习和改进,以促进心理契约的升华,从而化解民众脆弱性,提升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微博是新兴的网络媒体,微博主体包括公众微博、意见领袖微博、政务微博和媒体微博,它们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作用的发挥主要取决于公共危机中的微博主体多方多层次互动,互动关系的探讨可以为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群体性事件持续大量爆发的窘境凸显出现阶段群体性事件公共危机治理模式的有限性,而政府过程学说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理群体性事件的理论思维与治理框架。透过政府过程学说,群体性事件的本质是一种"无序"与"失范"的利益表达,其产生的根源在于政治体系内外相关利益表达"组织"和"渠道"的双重缺位与失灵。因此,防范与治理群体性事件的要义在于"组织"与"渠道"的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9.
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危机公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危机公关是政府公共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我国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危机公关的困境与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危机公关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危机的潜伏期,加强政府的预警与监测;在危机的突发期,建立科学的危机信息发布机制,强调与公众的良性互动;在危机的恢复期,注重政府自身形象的提升,关注公众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三鹿"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洛阳"地沟油"事件等各个领域诚信危机事件不断呈现。由此引出的社会诚信缺失问题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诚信体系的缺失和建设,政府始终都是主导者和引领者,因为政府既是社会信用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维护者,又是公共信用的示范者,由此决定了政务诚信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社会诚信建设只有从政府做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现今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事件发生后社会上会传播各类事件相关信息,公民若不能对信息进行正确有效识别,财会被不实信息影响误导,产生恐慌,引发危机,对社会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在突发事件中如何快速有效地进行信息发布,使公众了解实情,消除恐慌,稳定社会秩序,是现今急需思考的一个紧迫问题.本文结合公共管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理论要素,对突发事件政府信息发布的策略进行归纳总结和创新,提出政府应事前做准备,并对公众的信息需求诉求进行分析,在不同事件中运用不同的科学合理合适的发布策略,把握事态发展情况,进行多渠道快速有效有针对性的信息发布和双向沟通,引导舆论,辟谣和消除恐慌,使社会恢复正常秩序,实现快速有效地应对解决突发事件公共危机.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化媒体全面步入微时代,政府工作暴露在了阳光下,政府的网络危机事件层出不穷。面对危机事件,政府仍然局限于传统危机公关的角色,这不仅无益于危机处理,更激起公众的不满。当前政府危机公关存在角色误区,政府角色定位有待厘清。微时代下,政府危机公关的角色亟待转换,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现今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事件发生后社会上会传播各类事件相关信息,公民若不能对信息进行正确有效识別,则会被不实信息影响误导,产生恐慌,引发危机,对社会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在突发事件中如何快速有效地进行信息发布,使公众了解实情,消除恐慌,稳定社会秩序,是现今急需思考的一个紧迫问题。本文结合公共管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理论要素,对突发事件政府信息发布的策略进行归纳总结和创新,提出政府应事前做准备,并对公众的信息需求诉求进行分析,在不同事件中运用不同的科学合理合适的发布策略,把握事态发展情况,进行多渠道快速有效有针对性的信息发布和双向沟通,引导舆论,辟谣和消除恐慌,使社会恢复正常秩序,实现快速有效地应对解决突发事件公共危机。  相似文献   

14.
突发公共事件严重威胁公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现代政府必须全面增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当危机爆发时尽量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我国政府在长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须从预警、决策、社会力量动员等九个方面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2012年,东风汽车公司党委直面车市“微增长”和钓鱼岛事件引发的日系车危机,用敏锐的目光和科学判断积极应对,以大谋略策划、大战略落实、大举措突破,终于冲出重围,实现销售307万辆。全面达成国资委各项考核指标,再次书写辉煌篇章。困境中,公司各级党组织沉着应对,大力强化内部管理与控制,全面展开协同作战,使公司在车市风云变幻的寒流中,打造出一支克难奋进的卓越团队。  相似文献   

16.
公信力通过信用度和信任度显现。公共机构由于在社会生活中居于强势和支配地位,其偏好和随意等主观任意使信用缺失、信用滥用、信用危机以及信用丧失等事件频繁发生,由此导致信任危机。只有提高公共机构对公众的信用度和公众对公共机构的信任度才能促使社会稳定,并呈现良性态势。  相似文献   

17.
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既是引发政府公信力危机的"催化剂",又是化解危机的"灭火器"。面对网络舆论,政府部门应发挥避雷针效应,做好积极引导;打破屏蔽效应,树立公开透明形象;重视首因效应,做好事件首次应对;克服激将效应,提高新闻发布水平;避免蝴蝶效应,及时迅捷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18.
舆论监督对司法独立的影响分为两步:一是新闻媒体通过报道或是对案件的评价让公众了解案件的前因后果;二是公众依据所收到的报道对这类事件产生看法和意见。在这两个阶段中,媒体不仅扮演着媒介的角色,也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在媒体的"引导"下,公众的情绪就构成社会舆论,它会直接影响执法者对案件的审判,从而影响司法独立。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我国无论是学校还是各类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缺少对公共危机事件应对和管理的教育。最近几年,各类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对一些区域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和人员的伤害,促使我们认识到,公共危机教育要面向公众,要使全社会都认识到公共危机管理和应对的重要性。石油开采作为高危产品生产企业,加强危机教育、提高危机意识及危机应对能力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0.
试论构建公共危机管理的应对网络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危机事件直接威胁到公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是人类面临的灾难。从组织角度而言,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和公众为主体、国际组织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全方位的应对网络,可以有效地预防危机、救治危机,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