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周小慧 《传承》2008,(18):84-85
世风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形成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风尚。它是随着时代变迁而随之发生改变的,既有对前代传统的继承保存,也有当前时代变化导致的新风气的产生。本文从西汉中前期社会主流风气经历了崇尚武力到无为而治、勤俭治国再到崇尚儒学、投身仕途的转变过程。至此,儒学地位终于在统治高层占据了主导地位,主导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学正统思想完全建立。  相似文献   

2.
随着媒介的发展,儒家文化主要通过语言文字承载的同时,也分化出图像化承传的一维.书法、绘画、戏曲、建筑和工艺等艺术成为儒学图像化传承的有效性实存,影视和网络等数码媒介的出现加剧了这一进程.儒学在坚守文字的主体位置的同时,却已浅涉图像传承,形成了文本与图像艺术各呈其异的生存态势.在此语境下,探究儒学与图像的关系,探索出一条既符合儒学自身特点又契合时代发展的生存之道,对儒学的现代转换和承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哲学的儒学要想更好地适应现代中国社会,更好地融入当今世界文化,必须完成自身的现代化转型.而儒家哲学现代化的关键是舍“经”取“子”,对传统儒学进行一些切割分离手术,即儒学思维的去政治化、去神学化与儒学研究的去章句化.经过这些手术,儒家哲学研究才能真正走出经学时代.  相似文献   

4.
金点强 《小康》2006,(6):82-82
从从汉代起,历代的帝王为了长治久安,都崇尚儒学、尊孔重道,因而在登基之后,绝大多数都要亲自到孔庙拜谒祭祀。据历史记载,汉高祖、东汉光武帝、唐高宗、玄宗、宋真宗以及清圣祖康熙、高宗乾隆等都曾驾临曲阜,祭祀孔子。其中乾隆帝曾八次(一说九次)到曲阜祭祀孔子。更有甚者,他  相似文献   

5.
周敦颐作为“北宋五子”之首,是宋明新儒学的开山宗主.其著作主要有《太极图说》和《通书》(又名《易通》).尽管著述不多且内容简短,却是新儒学的经典之作.周敦颐生活在儒、道、释三家相互激荡、相互融合的时代,他立足于儒家经典,尤其是奠基于《周易》和《中庸》之上,建构了一个融合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理论体系.其中,“诚”是一个核心范畴,起着整合天道和人道的作用,它使天道伦理化和伦理天道化得以可能.从而在人伦次序方面达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即“天人合一”.这一理论成就不仅使先秦儒学体系化,而且为宋明新儒学的理论建构开创了思维路径.但是,作为宋明儒学第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诚体”思想内含不可克服的逻辑矛盾.  相似文献   

6.
儒学之所以在汉代成功社会化,是因为其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很好地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有益成分并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和推行,通过学校教育和日常教化使儒学浸润到社会每一个角落.汉代儒学社会化的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现代新儒学”现代新儒学在中国的出现,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在“五四”狂飘突进的时代,西方文化流派、学说、思潮海潮般涌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比发生了剧烈的碰撞、契合。在批判传统文比劣根性的过程中,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在思考和努力建立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文比,而现代新儒学,是在“西化狂吹散中土自家无尽宝藏的时代里,直接反求本心,立定方向,以孤往的大勇,终身在学问思索中冥会见体”(杜维明《孤往探索宇宙的真实——(尊闻录)序》,以坚实的学问根基和丰硕的研究成果创立的既继承、又有别于传统儒学的儒学新流派…  相似文献   

8.
儒学文化温良敦厚、敬畏生命,崇尚生生大德,亲人而爱物,关爱一切生灵,形成了鲜明的悲天悯人、民胞物与的敬畏生命伦理关怀。这种关怀体现了先哲们的生命智慧,同时赋予了现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浓郁的终极关怀价值,因此,现代大学生生命教育要与儒学敬畏生命思想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力量的扩张和生命神圣理念的张扬能够有机融合,真正实现现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伦理回归。  相似文献   

9.
臧知非 《湖湘论坛》2011,24(3):103-109
儒学内容的搬迁既源自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也决定于儒生价值追求。从儒生价值观的层面了解儒学变迁更有助于把握儒学与历史实践的内在关联。秦汉之际,儒生的价值追求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折时期,其表现就是以昔日圣王批评现实,转变为承认现实就是圣王之世,积极地为巩固现实权力秩序出谋划策。这个过程,从荀子开始,到董仲舒完成。儒学也最终完成了由现实的批判武器转变为现实统治的工具。只有历史地分析这一历史过程,才能科学地把握儒学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子学”是探索当代学术发展方向的一种主张,着力思考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化途径.“新子学”提出理解学术发展的新角度,希望在传统学术和近代学术的框架之外另辟新境.“新子学”对“新儒学”的提法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其与“新儒学”的主张存在三点不同. “新子学”认为,其与时代的要求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是对它的正面回应.  相似文献   

11.
《人民论坛》2015,(3):58
综合得分:6.1关注度:6.8活跃度:6.5影响力:5.22014年是孔子诞辰2565周年,也是中国孔子基金会创会30周年、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20周年。从北京到山东,中国孔子基金会、国际儒学联合会举办了一系列的纪念性活动,尤其是9月24日,国际儒学联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并发表重要讲话,这对儒学研究与  相似文献   

12.
李忠红  王贺 《理论月刊》2010,(2):177-179
儒学文化温良敦厚、敬畏生命,崇尚“生生大德”,亲人而爱物,关爱一切生灵,形成了鲜明的悲天悯人、民胞物与的“敬畏生命”伦理关怀。这种关怀体现了先哲们的生命智慧,同时赋予了现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浓郁的终极关怀价值,因此,现代大学生生命教育要与儒学“敬畏生命”思想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力量的扩张和生命神圣理念的张扬能够有机融合.真正实现现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伦理回归。  相似文献   

13.
黄守红 《求索》2005,(4):117-118,63
儒学对于社会构型的基本设想,有着义理和现实的合理性。儒学的社会作用方式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演变。在现代社会,儒学对于社会构型的具体设想及儒学的社会作用方式必须要应着时代的要求与现实社会的具体情况而实现其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4.
从儒学人文主义文化宽容的哲学认识态度上进行探讨儒学人文主义下的"仁"修养,以及"仁"修养与文化宽容的关系,强调文化宽容价值是植根于儒学人文主义土壤中的文化传统,只有深入发掘传统的文化宽容价值,才能将其有益于民族文化融合的内涵与时代文化结合起来,将富有时代精神价值内涵的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显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从汉武帝将儒学定为一尊后,它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在诸子思想中,儒学之所以能成为统治思想,是因为它迎合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逝去,儒学理所当然地退出了指导思想的舞台;在现今的时势下,要想返本开新,重新恢复儒学的思想指导地位,已无可能和必要.当然,儒学所提倡的一些伦理道德方面的思想主张和原则,在现今的生活中仍可发挥一定的启示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唯物史观解读我国传统儒学的革新,可看出其宏观层面一脉相承、与时俱进、阶段性特征较明显,微观层面具有以人为本、以德治国、知行统一等特点。在当代总体国家安全观语境下,作为意识形态层面的儒学亟待发掘、创新其思想特质以期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突破"走出去"的困境,这不仅是时代发展需求,也是儒学创新与国家文化安全辩证统一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儒学在汉代取得一尊地位,深刻影响着汉代社会,引发了明经入仕的学术风尚。汉代儒学主流化过程中,随之而起的游学、明经入仕,以及"明经行修"等社会风尚同样对女性产生了显著影响。汉代女性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明经入仕的潮流中,表现出对儒学的特别偏好和积极参与。从文化层面看,汉代女性对儒学的刻意追求,反映了汉代儒家文化的普及化、学术文化的功利化,是女性对儒家文化入世情怀的认同和实践。  相似文献   

18.
佛法,即佛教的教义。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也就是孔子创立儒学、老子创立道学的时代,古印度的一个王子悉达多创立了佛教。佛教历经千年而不衰,并得以  相似文献   

19.
"儒学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的观点是值得质疑的.对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各主要朝代演变过程的考察证明,儒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并不占主导地位:同时.儒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已被修正成为迎合统治阶级政治需要的一种统治策略,而真正称得上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正是这种兵家的谋略文化.  相似文献   

20.
儒学的时代化历程杨庆中自孔子于春秋末期创立儒家学派以来,它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每一重大时期,都曾进行过调整自我,适应时代,丰富内涵,提高发展的过程。我们把儒学的这种自我发展称为儒学的时代化。纵观中国思想史,儒学大体经历了三次大的时代化变革:第一次发生在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