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美苏冷战对峙的历史背景下,美国历届总统都在不同程度上为美国的对外政策注入了人权因素,但明确提出人权外交口号,向全世界公开宣布人权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的是卡特政  相似文献   

2.
冷战期间,美国人权外交的主要对象是苏联而非中国。冷战后,中国成了美国人权外交的主要对象。冷战后,美国强化对华人权外交的根本原因是美国依然坚持冷战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冷战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美国人权外交的特征和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概括了美国人权外交的特征 :理论上花样翻新 ,用道义掩盖真相 ;将人权问题经济化、政治化 ;人权外交与现实武力结合使用 ;“双重标准”界定别国人权。分析指出了美国人权外交的实质 :为美国的全球战略目标服务 ;在全球推行美国价值观念的需要 ;美国文化传统的内在要求。文章认为 ,对于美国的人权外交 ,中国一方面要注意和美国对话 ,同时在事关国家主权问题上要针锋相对 ;另一方面应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 ,建立有利于全球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相似文献   

4.
冷战后美国的所谓“人权外交”○罗艳华(一)利用“人权外交”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并不是冷战后西方的新举措,而是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一贯推行的政策和战略,1953年1月15日,美国杜勒斯在国会准备任命他为国务卿的听证会上说,要用和平方法使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人权高于主权论”是近几年来在美国等西方学术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理论,构成了西方人权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西方人权外交和新干涉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据,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彻底揭露。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主权概念是法国16世纪政治哲学家和法学家让·博丹提出来的。他给主权下的定义是:“被赋予在一个国家之上的绝对的和永久的权力”。主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具有两重性即对内属性和对外属性。对内主权是指对国家的最高政治统治权;对外主权是指在国际社会中独立自主地行使对外事务的最高决定权。  相似文献   

6.
中美两国在人权问题上存在着冲突,主要原因是美国把人权作为外交手段加以利用。美国无视自身人权状况不佳而过分关心中国人权,其目的就是让中国变成美国式民主。  相似文献   

7.
关于“人权外交”问题,有三个问题需要明确。第一,“人权外交”是西方某些国家推行的一项外交政策。把人权问题导入国际关系,在美国从尼克松政府开始。卡特政府把美国的人权外交政策系统化,并在国际范围广泛运用。卡特上任后,处理美苏关系的第一件事,就是复信给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萨哈罗夫,对他发起的“人权运动”  相似文献   

8.
美国国务卿赖斯近日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的对外政策演讲中,将美国外交路线定义为"美国式现实主义".赖斯认为,"美国式现实主义"就是以全球政治的现实和美国的国民性格为出发点,将美国的"道义理想与物质利益"相结合,将美国的伟大力量与崇高目标相协调,来推进世界的转型与改造;这是美国对外政策的终极目标与指导性原则.……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人权问题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焦点问题之一。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推行人权外交,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政。特别是近年来,美国借人权问题,对我国在经济方面施加压力。对此,  相似文献   

10.
在人权问题上有没有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如何看待人权标准?人权标准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在人权标准的一系列问题上,中国和美国之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首先,中国和美国双方都承认有人权标准,但在什么是人权标准问题上就根本不同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从他们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模式出发,来解释和规定人权标准,认为多党制、议会民主制是人权“最理想的体现”,自我标榜是“人权国家”,并把自己的人权标准推崇为国际社会的“共同标准”。在有关国际人权会议上,以“人权国家”自居的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代表以人权“法官”自居,不顾别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和现实的国情,以自己的人权标准来衡量发展中国家乃至世界各国的人权状况。在他们看来,哪些国家和地区不符合他们的“人权标准”或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美国一直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对中国施压,要求中国改革汇率制度,开放金融市场。这一问题表面上是经济问题,但实质上是中美两国基于国家利益所展开的一场大国博弈。在美国对华汇率外交历程中,利益集团一直是其幕后的政策推动者。美国对华汇率外交依据利益集团的参与以及政府对外政策的特点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美国制造业利益集团、金融利益集团是美国政府对华外交政策的推动者和支持者。利益集团将自己的集团利益上升为美国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2.
美国外交决策者在政策选择过程中的悖论,经常出现在经济、安全和意识形态等多个领域。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对外政策受到国内因素的更多牵制和影响,一些悖论更加频繁地发挥着作用,也给其他国家带来了很多麻烦。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史泽华的文章《美国对外政策的悖论及其成因》列举了美国的种种悖论,对原因及影响作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的外交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继承了毛泽东外交思想的精髓,是与之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时,它又在时代特征与国际局势、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国家统一与强国之路三个方面发展了毛泽东的外交思想,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邓小平外交理论,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01年1月20日,美国共和党人布什宣誓就任美国第43届总统,美国新一届政府组成。基于国家利益。党派差别和形势变化等原因,布什政府在继续保持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总方针的基础上,其对外政策,尤其是对华政策有所调整,新的对华政策格局初步形成。一是继续推行接触与遏制并行、具有明显双重性质的对华总政策。适应冷  相似文献   

15.
唐兴铨 《学习论坛》2001,(10):27-28
邓小平外交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时代特征和当代中国外交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毛泽东外交思想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 ,是新时期我国政府判断国际形势、制定对外政策、发展对外关系的理论基础和根本指导方针。一、邓小平外交思想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政策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外交思想的指导下 ,在中国外交的具体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周恩来以其卓越的外交才能和政治智慧 ,对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与发展 ,作出了历…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外交——国家意志的柔性传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乃京 《新视野》2002,(3):66-68
文化导入外交古已有之,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与外交的联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文化外交的驱动器也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文化外交指的是国家运用各种文化手段推进其对外政策的实施。如何在对外交流中不露痕迹地推销自己的外交政策,以取得国外公众的理解与支持,不似宣传,胜似宣传,这正是文化外交所追寻的最高境界之所在。本文拟从这一方面作些探讨。一(一)国际文化事务的三角构架——文化外交、文化关系和文化销售文化交流纳入外交领域始于19世纪末。由于文化交流广泛扩及到思想领域、文学艺术领域和科学…  相似文献   

17.
人权问题是当前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一方面,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经常在人权问题上大作文章,玩弄人权外交,并借口维护人权肆意侵略别国和干涉别国内政;另一方面,那些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同国际反动势力沆瀣一气,随声附合,诬蔑我们逮捕魏京生和1989年北京平息  相似文献   

18.
3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位于华盛顿的美国进出口银行发表演讲,再次公开指责中国汇率政策;同日,美国国务院发布了年度国别人权报告,攻击中国人权现状。美联社评论这是奥巴马上任以来罕见地在同一天对中国进行“双重伤害”。而才在一周以前,美国派出了两个高级别官员,访问了中国,被外界称为“总统特使外交”,似乎中美关系在2010年一开始,围绕军售、达赖、谷歌等事件,变得“一地鸡毛”后又冰雪消融。但是,  相似文献   

19.
布什政府2002年9月发表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媒体称作布什主义。布什主义究竟意味着什么?是美国对外政策根本目标的变化?还是延续?对中国又意味着什么?本文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美国学者基欧汉认为,在冷战期间,美国的一些小盟友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美国外交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使得美国所实施的对外政策有利于这些盟友却未必有利于美国自身,并将台湾视为具有大影响的小盟友的一个典型的例子.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历史看,基欧汉对台湾的分析并不令人信服,虽然台湾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对美国外交决策施加了影响,但这种影响一直是相当有限的.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利益要求和政策思路,不会因为这一小盟友的影响而损害美国自身的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