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40年代末,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美国对华政策面临两难选择。受国内外各种因素制约,美国高层决策者们继续实施敌视、破坏中国革命的政策,这就注定了司徒雷登北平之行的夭折。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美国即开始对华实行旅行限制政策。60年代中期,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约翰逊政府以放宽对华旅行限制为突破口逐步调整僵硬的对华政策。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华旅行限制被彻底废除。在某种程度上,冷战时期美国各届政府在对华旅行问题上的态度反映了当时美国对华政策的走向。本文考察了美国对华旅行限制政策始末。  相似文献   

3.
南京解放之前,英国在对华政策上与美国保持了很大程度的协调、合作。随着国民党政权日趋瓦解,为维护在华利益,英国在对华政策上与美国的离心倾向凸显。新中国成立后,英国置美国的压力于不顾,自主地作出了与中共政权建立外交关系的政策。综观这一时期的英国对华政策,美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国家利益决定着英国对华外交政策的走向。  相似文献   

4.
唐福泉 《理论学刊》2007,(3):102-104
美国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而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在两国贸易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指出了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双重性质,即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既是美国总体贸易政策的组成部分,又是美国总体对华政策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影响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制订的因素可以看到,未来一个时期,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将保持稳定和良好状态,但中美贸易摩擦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对中国的认识与看法的角度探讨美国对华政策,分析了两届政府采取僵硬的对华政策的原因。通过发掘资料,本文认为中国根本没有威胁性、侵略性和危险性,美国也明白这一点,所谓的中国更危险、更有威胁性和侵略性只是美国推行的遏制和孤立对华政策和动员其他国家支持这一政策的借口。  相似文献   

6.
布什连任美国总统,表明布什将继续推行其上一任期确立的全球战略和外交安全政策,但又会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作出适当调整。布什在新的任期内将继续寻求与中国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把中国定位为非敌非友国家,同时仍将中国视作“潜在的挑战对手”。因此,该任布什政府对华政策基本走向,应当是与上一任期既有延续又有调整,总体上延续,局部调整,战略上延续,策略上调整;“接触加防范”,“合作加遏制”以试图把中国纳入美国所期望的国际体系的对华政策不会发生根本转变。尽管中美关系中还存在包括台湾问题在内的不利因素,但美国两党在对华关系上已初步达成共识,中美关系已呈相对稳定与成熟趋势,新世纪之初的中美关系在回归稳定轨道的基础上将不断克服困难,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2001年 1月 20日,小布什宣誓就任美国第 54届总统。新一届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在保持接触加遏制的同时,明显突出了遏制的倾向。美国国会的举动更是值得我们关注。今年 2月 26日,美国政府迫于国会的压力,宣布继续在今年联合国人权大会上提出谴责中国人权状况的议案。其实,随着冷战的结束和美国联华抗苏战略利益的消失,作为越来越重要的左右对华政策的国内政治因素,美国国会从未间断过对中国的攻击,从而不断使得美国对华政策呈现出矛盾性和波动性特点,严重影响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对于中国和美国而言,中美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双边关系…  相似文献   

8.
自中美建交以来,美国每次大选都离不开中国这个话题,这成为四年一个轮回的“周期律”。回首前几次美国大选,人们会发现,每逢大选之年,中国政策讨论变“热”,对实行什么样的中国政策的争议被“放大”。中国政策成为了两党相互斗来斗去的“政治足球”。中国的台湾问题、人权问题、宗教问题等经常成为总统候选人挂在口头上的话题,对华政策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如此以往,人们一方面琢磨不透美国大选中“中国问题”如此热门的奥妙之所在,另一方面又担心今年大选将会继续扯上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后期,苏联对华政策发生改变,逐渐偏离前期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一致的原则,在对日宣战的问题上向中国索取利益。这种政策的演变主要是苏联对华政策的出发点具有明显的二重性,随着反法西斯战争局势的好转,苏联大国主义和满足其民族主义私利的一面就暴露无遗。同时美国的纵容和国民党政府的妥协对苏联对华政策的转变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950年是美国历史上的多事之秋。自从1933年以来,美国的民主党已连续执政18年,而且还有继续执政的希望。劣居在野地位的共和党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卧薪尝胆想在1953年的大选中夺回政权,因此在美国对华政策上成了共和党攻击民主党的救命稻草。于是乎1950年前  相似文献   

11.
2000年12月14日,20世纪最后一次美国总统大选在沸沸扬扬地闹腾了一个多月之后,终于有了结果.共和党的布什成为当选总统.虽然布什在2001年1月20日才能入主白宫,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分析美国新政府的全球战略和对华政策走势.这是因为:第一,在美国,首脑的更迭一般不意味着政策的突变,宪法的支撑和国会的制衡使新上台的总统很难全面制定一套新的政策.因此,依循美国现有的对外政策轨迹,可以大体预测到其未来全球战略和对华政策的基本方向;第二,两个总统候选人虽在大选的最后冲刺阶段没有把外交政策作为交锋点,但从1999年开始,两个阵营在对外政策方面就已经展开了系统、全面的交锋,包括领导方式、海外驻军、大国关系、导弹防御乃至美中关系等等.从他们政策主张的差异点和重叠处,我们就可以把握未来美国全球战略和对华政策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全国性中期选举每两年举行一次,改选全部众议员和1/3参议员.每四年进行的大选,不仅改组国会,而且要选举总统.在这种选举制度下,历届美国总统任内的对外政策都受这一独特因素的影响.同时,选举也带来了总统与国会的权力交替.布什政府的未来对华政策,还会奉行“接触+遏制“的双重战略,稳定和连续性仍会是美对华政策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3.
组阁与声明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里,由于日本政府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两国关系无法实现正常化。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对日本政局造成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尽管在美国国内很少有人使用民族主义这个概念,或称之为一种爱国主义,但是它却事实存在。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自美国建国以来一直影响着它的对外政策。在美对华政策上,这种民族主义是造成“中国威胁论”和遏制中国战略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美国对中共的政策,总的来看,分为三个阶段:太平洋战争前的"不承认"、"不接触"的反共政策;太平洋战争后到1944年底的"接触"、"联共"抗日政策;1944年底到日本投降及其以后的"扶蒋反共"政策。本文试图对抗战时期美国对中共的"接触"、"联共"抗日政策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力图说明美国在抗战时期对华政策的实质和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中美双方的实力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双边关系是不对称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是影响双边关系的最主要因素。所以,判断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势,主要是看美国对华战略和政策的变化趋向。而美国的对华战略又直接受其全球战略或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及中长期动向是决定中美关系走势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二战之后,美国的南海政策经历了由机会主义向积极介入的态度转变,其背后反映了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及对华政策的微妙演变。当下美国的介入使得南海争端日趋复杂化、国际化,使南海问题由经济利益的纷争逐渐演变为地缘政治问题,成为美国牵制中国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8.
在从抗日战争胜利到朝鲜战争爆发这短短的五年里,中美两国从战略上的盟友一变而成为战场上的死敌。这段中美关系所留下的历史沉积,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国内外研究者去挖掘、深思。除了这幅历史画卷本身的丰富多彩外,人们之所以对它产生浓厚兴趣,更重要的是因为它能够深刻地反映现实。在中美关系中,苏联扮演着什么角色?意识形态在美、苏、国、共各方的政策中起着什么作用?美国的国内政治对它的对华政策有什么影响?美国为什么总要干涉中国内政?类似问题从40年代后期起直至今天,都是研究中国对外关系中头等重要的课题。资中筠同志的新著《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1945—1950)》详尽、系统地描绘了那五年多时间里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过程,论述了影响美国政策的种种因素。《文心雕龙》有言曰:“论如析薪,贵能破理”。依笔者管见,本书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作者以高度的概括能力去占  相似文献   

19.
尽管在美国国内很少有人使用民族主义这个概念,或称之为一种爱国主义,但是它却事实存在.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自美国建国以来一直影响着它的对外政策.在美对华政策上,这种民族主义是造成"中国威胁论"和遏制中国战略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第一次是以1941年底爆发的太平洋战争为标志,由“中立”、“不干涉”政策向扶蒋容共援华抗日的政策转变;第二次是从1944年下半年赫尔利使华开始,向扶蒋反共的政策转变。本文就这两次重大政策转变的过程及其原因试作一评述,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